书城社科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9409600000039

第39章 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创新(2)

5.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的人格,根本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必然导致片面发展,即使有智商也没有智慧,有知识也没有文化,有文化也没有教养,有愿望也没有理想,有目标也没有信仰。道德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的主导倾向是重视现实,轻视理想;热衷功利,漠视义理;珍视个人,忽视社会;关注物质,鄙视精神;趋附感性,拒斥理性。大学生首先要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养成的事业。道德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比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一个素质优良的人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地完成一件事情。

6.素质教育的底蕴。21世纪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科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精神世界的知识。人文学科是研究人本身的科学,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使异常聪明,也永远成不了大器。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眼睛不容易看到的。需要强调的是,人文教育要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注重人格、伦理、利他、和谐的品格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对于研究解决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等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启示。

7.素质教育的借鉴。我国加入WTO以后,人才国际化进程加快,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国际人才的基本素质。国际人才素质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的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选拔人才的标准启示我们,IBM对人才的要求是必胜的信念、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和团队精神;美国微软青睐“有激情的人、聪明的人和努力工作的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的用人标准是聪明和进取心。现在国外对优秀人才的评价主要参考六个标准,即品行、动机、潜能、理解力、知识和经验。它们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其逻辑关系可以用五句话表述,没有品行光有动机很危险;没有动机光有潜能是无能;没有潜能光有理解力是有限的;没有理解力光有知识,毫无意义;没有知识光有经验则变得非常盲目。21世纪更加注重人才的基本素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1.主体性和基础性。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在于对学生独立的人格缺乏真正的尊重,从而使学生沦为知识的奴隶和考试的机器。作为对“应试教育”的反省和批评,素质教育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不仅是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激活知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创造行为,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各种问题方法和途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创造一个特殊的环境,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学生丰富、独立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现代社会意识。通过素质教育将个体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特征体现在培养学生“为人生做准备”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基本能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面,以适应未来社会广泛的职业需要。

2.全体性和全面性。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不是一种选择性和淘汰性的教育,而是一种使每个人都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但它反对教育上的平均主义。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是指它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宗旨,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它重视国民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教育的统一,重视学生的知、情、意、行以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和谐发展,重视德、智、体、美、劳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具体落实。因此,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全面提高和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3.发展性和个性化。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是指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学习者的主动创造的过程,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完善。素质教育既承认人与人在基本素质上的相同或相似,同时又看到人存在着很大差异。素质教育是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是因为它不是消除差异,而是通过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形成一种自我激励与约束的内在机制。

4.民族性和时代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素质教育又带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一个民族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两种目的:一是生存的目的,一是发展的目的。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弘扬民族素质之长,弃民族素质之短,最终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民族性。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时代要求人的民族素质不断更新、完善。素质教育要从人的发展角度,主动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促使人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即素质教育具有时代性特征。

四、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政策

我国把素质教育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酝酿,在世纪之交达到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高度。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把重点放在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的改革上。同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提高创新能力摆在关系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的重要位置。

《决定》明确地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以此为衡量标准,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只要基本符合上述精神,而且能够产生实效,就应坚持下去。简言之,素质教育离不开“教育方针”、“国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教师节会见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这些重要决策体现了政府把我国沉重人口负担转化成为人才资源巨大优势的坚定信心。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要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现代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人类社会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与人才资源建设能力直接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改革教育结构、体制和方法,从新的发展概念来重新认识教育的作用。随着全民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国都在重视教育质量和教育平等的关系问题,探索公共教育体制的改革,关注终身学习理念和新信息技术载体的有机融合。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体要求,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除加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外,强调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公德的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艺术素养。同时,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育信息化、改进质量评价。这充分显示,中国教育界的素质教育观念,与当今国际关注教育质量的大趋势是大体合拍的。

教育是全民关心的、最大的以人为本的事业,如果离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怎样做到以人为本,当务之急是促进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使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能够惠及全国两亿学龄人口。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逐渐推展到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原则下,深化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素质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素质教育实践创新的层面

一是注重教育对象潜能的发掘。人的社会化过程,首先是人适应社会的过程,然后才谈得上逐步认识和改造社会。大学生处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为他们投身社会提供了多种选择。注重开发教育对象的潜能,就是给学生今后立足社会塑造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设计多种方式发掘教育对象的潜能。有人尖锐的指出,我国现代教育中最大的缺陷是被动性,表现在教师被动地扮演角色,学生则从学什么、怎么学到学成什么样,都有别人安排和计划,而自己只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自身的潜能很难被得到开发。

二是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现代教育所反映出来的个体差异曾使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人的智力有较大的差别,并试图找到针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对象进行教育的方法,但是,很多实验和统计数据反映出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别的教育早期并不重要,而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却有较大差异。可以说,非智力因素是影响智力因素发展的前提条件。当然,实施素质教育并不只是把智力因素作为提高教育对象的手段,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是注重人的创造力培养。素质教育所指创造力,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勇于创新的意识,一种勇于创新的内在需要。在带有“应试教育”特征的教育模式下,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有较大的难度,因为“应试教育”的直接目的对教师而言,就是把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讲清楚即可,这种现象在大学中特别明显,对学生而言,则是把教师教授的课程弄懂,以达到考试需要,至于从中所学的知识中找问题,追求一些新颖的构想并努力去实施,教师和学生都缺乏这方面的主动性。素质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如何思考问题”人手,“学会学习”意味着教育对象知道从什么地方准确地找到不知道的东西;“学会思考问题”则意味着教育对象不只是掌握现成的东西,而是能够引发相关的联想。其次要在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上培养创造能力。现在教学中使用演绎方法很多,即使是在培养动手能力的各类实验中,也是让学生去验证那些成功的结论。国外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归纳法,特别是以此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找其中的联系并得出结论。学生在这种探索中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兴趣和能力也被激发和培养。因此,素质教育在教学上除了重视演绎方法外,也应重视归纳方法的运用,以利于教育对象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但是更强调做人的根本,即人的内在素养和品格。现代社会的人的素质有五大体系,即观念体系,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等;品格体系,主要包括人格、诚信、毅力、性格、风度、气质、修养等;方法体系,主要包括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等;能力体系,主要包括领导、组织、管理、观察、分析、表达、协调、沟通、应变、公关能力等;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在素质的体系中,观念体系是核心体系。只有对上述各方面的素质加以全面培养,教育对象才能有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才能真正成为现代社会合格的一员。

五是注重人的“通才教育”。这里讲的“通才”不是什么都懂、知识面很宽但什么专业都不精深的人才,而是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及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具有精深专业知识与广博知识的人才,也是具有相当深厚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博学多才和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前提下的专门人才。据有关资料表明,在许多情况下具有精深专业造诣的科技人员的知识面对他们在竞争中以博取胜相当重要,国际上曾有人进行过统计,得出科技人员的知识面与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存在正比关系。

二、素质教育实践创新的措施

当前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