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9409600000038

第38章 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创新(1)

知识经济呼唤素质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会见“两院”院士时强调指出:“推进未来发展动力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素质,这些因素将会创造经济奇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要求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是大学的重要任务。

一、知识经济对大学教育的新要求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加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学习知识和使用知识并创造知识的经济。体现在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关键是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学科交叉、知识更新周期和科学成果转化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创新是未来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大学作为传播、发散、创造知识的重要基地,作为人力资本的培养源,将广泛而深刻地参与并作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它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即如何提高智力资本,培养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型人才。这要求大学走内涵发展道路,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2.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首先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应当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善于融会贯通,善于运用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将其物化为能满足社会某种需求的产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掌握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必须是“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第一,它要求人们确立知识的价值观念。所以,具有高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享有崇高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第二,它要求具有“一专多能”的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因此,人就必须不断自觉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基本社会活动,学习也因此将具有普遍意识化和行为社会化。

3.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纵观人类前进发展的历程,每一类型的经济形态相应地需要某一类型的人才。农业经济时代需要经验型人才,工业经济时代需要技术运用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则需要知识型、素质型和综合型人才。大学培养的大学生无疑应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将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特别面对竞争多变的未来社会,应善于抓住机遇,追踪占领科技发展的前沿,应该能够根据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以迅速适应变化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及时做出正确决策,求得自身的发展。为此,大学应重视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着力培养大学生具有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的能力,尤其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解决多种冲突的技巧,具有果断的决策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4.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现代技术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战略性资源。大学生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具备捕捉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除了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应当具备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具备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运筹能力,特别要学会从无限丰富的知识系统中捕捉、提炼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因而,努力传授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将信息手段灵活地运用于大学教学过程,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5.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国际型人才。世界各国在讨论如何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问题上,强调要具有全球经济战略眼光。首先,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现代社会科技、通信、经济、文化日益繁荣进步,导致世界与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广泛深入。其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熟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国际、地区间的交流必将日益频繁,这必然要求新世纪的人才能够了解多种文化,具有在广阔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的层面上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同异国交流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国际礼仪、知识和素养。知识经济时代除了竞争,更多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合作,这就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懂得交流与沟通,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协作能力。

6.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品质优良的人才。适应知识经济大潮的新世纪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外,更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这里所说的优良品质也就是国外学者所提出的“学术性”、“职业性”以外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它意味着强烈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事业进取心,意味着既能正确对待挑战、参与竞争,又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更意味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与和谐。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不但具有合理的智能结构、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对社会、对国家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根据时代对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自觉培养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个性,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基本素质。

知识经济给大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大学将肩负更多的社会使命,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大学的龙头地位使其成为知识经济的支撑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学培养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现。因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综合化的趋势呼唤以人为本的“通才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这都成为大学适应新挑战、加快改革发展的新内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着眼于未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新型教育,正是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的改革趋势。

二、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1.素质教育体现了知识经济的本质。素质教育强调内在身心潜能的发展,它通过外在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促进个体发展,因而它特别突出人的身心品质的整体性、内在性和综合性。素质教育强调基础素质、全面素质和整体素质。在主体与知识的关系上,主体把现代知识所包含的本质性文化精神内化到自己的生存模式中,使之转变为主体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专业知识教育和其他教育,把现代工业文明要求构成现代主体最根本的素质,整合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生存方式之中,其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科技素质和身心素质。在培养形式上,强调“创新教育”、“智能教育”、“情商教育”和“通才教育”。所有这些,正是在本质内容和实现形式上体现并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素质教育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新思考。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三个特点:一是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呈加速发展、急剧变革的态势;二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三是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分析方向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趋势日渐明显。目前大学的教育从内容到方法不能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新的科学前沿理论与陈旧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矛盾十分突出,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正是在对现行教育的全面审视中,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吸取了教育理论的精华,并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实际,形成了全新的教育观点、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体系。然而,素质教育虽然得到重视与推广,但我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明显:第一,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二,没有形成相应的实践体系;第三,现行的素质教育主要侧重于中小学;第四,现行大学素质教育远未形成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

现行大学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文史哲和艺术,这种人文素质教育仅仅是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部分内容,更何况这种教育仅仅采用讲座的方式,缺乏必要的实践和训练,实际上只是课堂人文知识教育而已。

现行大学素质教育,由于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特点的深入研究,因而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侧生、重于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非专业素质教育。由于应试教育固有的弊端及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加上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素质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思想素质方面,突出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在心理素质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脆弱。其二,专业素质教育方面,侧重于理论而忽视实践。比如在学生能力素质方面,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均不强。

3.素质教育顺应了知识经济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仅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而且要面临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不仅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全面进步,而且要抵御低级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侵蚀,要求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的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人才。他们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思想道德素养,才能在复杂的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精力、良好的承受力和优秀的品质。素质教育强调基础素质,基础素质教育首先是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成“人”教育,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康的人格,以保持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素质教育的理论创新

一、人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构成

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理想素质包括三方面的规定:一是指人的身心一切潜能最充分地发展,二是指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三是指个人社会关系(主要指人的社会交往)的高度丰富。这其中人的一切潜能最充分发展是后者的基础,而人的多种潜能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人的对象性关系活动和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过程。人的对象性关系的生成和个人社会关系的丰富,是使人的一切潜能发展的途径,又是这一发展的结果。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首先要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与锻炼,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发达的智力和能力,又要通过掌握知识和实践活动与世界发生各种对象性关系,而且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进行丰富的人际交往,为此需要理解社会生活的种种规范、礼仪,具有良好的道德、高尚的人格。人的发展的这三个层次的规定便是人的发展的理想素质,而对人的发展的理想素质的培养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一般来说,素质教育具体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理论创新体系

素质教育以现代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成功学、人才学、社会学、行为学、伦理学、管理学、系统论等学科群为理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1.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素质就是影响或决定人的言行的内在因素,言行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先天性和后天习得性的统一;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统一。人的素质以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但人的素质的提高,后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除先天素质外,素质不能“直接传递”,只能通过潜移默化或训练内化而成。“内化”是素质“养成”的基本途径,是素质发展的基本规律。

2.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一是素质教育的教学观要求大学教学目的不仅要塑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素质教育的学生观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认为通过严格正规录取进入大学的学生没有差生,只有个性的差异。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够成功,进入一般院校的学生不一定不成功,学生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通过素质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取得成功。二是素质教育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合格的教师必须是能够塑造学生成功的导师,教师是“导演”,而不是“演员”。教师不仅仅是指那些讲课的教师,全校所有的教职工都是教师,都是学生成功素质的塑造者,校长是第一素质导师。三是素质教育的学习观要求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一种自我修养,一种提升人生境界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要带着疑问学习,进行批判式、探索式、研究式学习,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四是素质教育的师生观主张学术民主,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探索者、研究者。师生关系是平等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素质教育的标准。一个面向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一个人只有德才兼备,才会使理想、信念、道德、责任升华。德才兼备是成才立业、奋发有为的前提。一个人即使志向远大且有实际行动,但如果没有优秀的思想品德,也难以成就事业。成大事者,必须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

4.素质教育的主导因素。美国哈佛大学情商教育理论认为,人生成就20%归之于智商,80%归之于情商。谁的情商开发得好,谁的优势就大,成功的机会就多。人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形成发展,不仅取决于知识要素,更重要的是受到健康情绪的激励,高尚人格的引导,意志力量的支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驱动。现代社会,既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培养,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而且,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在管理层,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的培养是对人性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情商教育目标就是学生具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合适的情趣动机,完善的情感生活和健全的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