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9409600000019

第19章 东方后起国家的对策(4)

印度每年培养约7.5万名信息技术人员,而它正是凭借技术人员多、英语水平较高优势受到各国投资者的青睐。因此,世界上一些主要信息技术企业如微软、IBM、摩托罗拉、菲利浦等都看好了印度的人才资源,相继在印度设立了研究和开发基地。微软公司在印度海得拉巴建立的研究和开发基地,是仅次于该公司设在以色列的第二大基地。另有80家总部设在英国的公司已经与印度结成软件“战略联盟”。目前印度的许多城市都在竞相吸引外企投资,政府也通过创立风险基金、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等手段帮助企业发展,为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良好环境。外企在印度的投资,不仅为印度的高文凭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与此同时,印度政府还通过建立科技园区吸引人才回国。1986年印度颁布计算机软件政策后,1987年印度电子部发起了“软件技术园区”计划,1991年被称为“印度的硅谷”的班加罗尔建成了第一个软件技术园区。随后海得拉巴等地的8个软件技术园区也先后建成。印度科技园区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有力地遏制了人才外流和吸引外流人才回国。

五、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高等教育经费紧缺是印度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近年来印度学术界关注的热点。1991年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印度高等教育私有化趋势已不可避免。为此,专家们建议提高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达到培养成本的完全回收或部分回收。目前印度一些知名学者认为应该建立一种区别对等的学杂费机制,使公费补助高等教育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提高学费标准的同时,采用有效的奖学金、捐赠者奖学金、外国奖学金、大学拨款委员会设立的博士奖学金和博士后奖学金制度;实行学生贷款制度。早在1963年,为了在提高大学入学率的同时而不增加政府的经济负担,印度政府便开始实行一项免息的国家贷学金计划。实行贷款制度实际上就是将高等教育融资渠道从政府逐渐转向学生和家长;扩大和增加高等教育经费的社会来源。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政府决定各大学自己筹集到的资金不再从政府拨款中扣除。另外在税收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使大学和科研机构获得的捐助完全免税。在这些动力影响下,印度各大学开始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捐助;放松对私立大学的控制,尤其是放松对它们在收费方面的限制,从而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自我资助学校。印度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还广泛争取和吸收国际机构与国外各种组织的援助,如通过接受发展贷款或追加补助金额来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采用低息贷款对现有高等教育设施提供信贷或补贴等措施,发展高等教育。

国际比较的结论与启示

高等教育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国际经验对我国有何启示,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呢?

一、加强教育立法,制定宏观的教育政策

《罗宾斯报告》和《迪尔英报告》以其项目之全、分类之细、涉及面之广、调查之深入、前瞻性之强成为贯穿英国20世纪60年代—9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指导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框架。英国政府于1986年发表的《1986—2000年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报告、1987年发表的《迎接挑战的高等教育》白皮书、198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1991年发表的《高等教育一种新的构架》白皮书、1992年颁布的《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文件,无不体现着政府通过立法、调研、规划等手段从宏观到微观对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与方向的有效调控。英国的实践表明,大众化伴随着多样化(Diversity)一模式多样化、学生多样化、背景多样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因此,严格立法和全面规划更加重要。我国在迈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这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

二、加大政府投入,形成多渠道融资的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明显不足。199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9%,而发达国家教育投入同一比例早达7%~9%,而且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是附着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上的,没有附着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上。当财政收入的实际增加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相背时,虽然我们看到政府尽了很大的力量,但教育经费的增长依然下滑。这里隐含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投入并没有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教育发展也没有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一句话,教育不仅在成果上与经济脱节,也在自身建设中与经济脱节。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是教育消费者的事,政府继续增加投入的同时,也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加投入,发挥各个方面积极性。为此,一是要提高教育经费的利用效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二是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成立私立或民办大学,通过市场竞争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三是要巩固与提高大学筹措资金的能力,充分认识向工业部门、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提供短期培训的重要性;在科研与咨询方面增强创收的能力,有效动员企业、公民及海外华侨捐赠;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四是要继续推行监控成本回收的政策,并辅之以财政支持,加强对特困生经济资助(奖学金、贷学金、勤工俭学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增加个人家庭成本分担的比重。五是要改进政府对大学基本建设的投入,采用“拨款和贷款相结合”,吸引银行资本加快大学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加快学生宿舍建设和大学后勤社会化的进程。试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教育融资,使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投向教育产业。

三、树立名牌意识,重视大众化质量的评估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伴随着数量的扩张,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十分关键的问题。从体制与机制上分析,英国的质量监督与评估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外部系统,包括大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学位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协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和英国工业联盟;第二个是内部系统,包括大学校长委员会、学术审计处、商业与技术教育协会以及各高等学校的内部监督与评估制度;第三个是新闻媒介的监督与评估,如《泰晤士报》每年一度公布的英国大学排行榜,对各大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发挥很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学科、层次比较齐全的完整的高教体系,培养了大量人才,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高等教育在整体实力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我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②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尚不尽如人意。我国现有普通大学,没有一所像美国哈佛、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那样享有世界声誉的大学。我国大学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学者、先进的设备、充裕的经费和世界领先科研成果。③是大学培养的人才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着不相适应的一面。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健全监督与评估制度。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应制定教学质量的最低标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在中观层面上,各地区应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细则,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在微观层面上,大学要重视教育质量的产出性评价,完善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此外,教育质量评估体制应逐步以政府为主体转向以社会为主体,让社会参与监督和评估教学质量,这样有助于教育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有助于质量评估的公正和科学性。

四、拓展职能-实现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

从世界近现代史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都会引发高等教育的一次大飞跃。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第_次产业革命,引发了高等教育的第一次大改革,使大学教育与科学结合起来。19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及产业革命引发了高等教育的第二次改革,促成了大学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20世纪以来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促使高等教育发生了第三次大的改革,呈现出知识的传播、知识的生产、知识的应用示范和知识的孵化一体化的态势。因此,高等教育要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同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孕育高科技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基于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都是新经济增长点,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环保技术等都能形成高科技知识型产业,大学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成为高科技知识型产业的孕育基地,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只有这样,我国的高等教育才能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发挥巨大作用,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五、拓宽办学渠道,发展私立高等教育

私立高等教育对市场需求反应比较灵敏,开设的热门专业,如商业、管理、信息技术、法学、经济学、外语等不仅适应了劳动市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填补国立高等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的空白与不足,也为社会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因此,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把私立大学的责、权、利规定下来,为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可以为私立大学的生存、发展提供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二是私立大学要在服务社会中与时俱进。私立大学要生存、发展并成为名牌大学,必须适应社会需要,为国家、社会服务,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将这种服务不断推向前进。三是私立大学要求得生存,必须要创出特色。国外私立大学最突出的优势,是存在于这些学校内部的探索氛围,是在制定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设计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为私立大学的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从而对国立高教改革发展起到了某种推动作用。我国发展私立大学必须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以更优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吸引教育学生,而这正是私立大学的魅力所在。四是要建立公立、私立大学竞争与合作的机制,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教育资源匮乏的大国更要如此。五是私立大学要防止商品化倾向。私立大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是它的收费,这为它注入了商品性质的成分。然而大学的本质决定了它的经营者不是商人,学校不是“学店”,而是一种育人的机构,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非营利。

六、统筹规划,坚持办学规模的适度发展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今后几年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还将加快,这种持续扩招引起社会和教育界不少人士对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担忧。因此,如何在扩大规模的条件下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使高等教育健康地向前发展二是我国政府、大学和社会都不应忽视的问题。中国与印度的国情基本相同,均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教育应该适度超前,但不能超越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需要。印度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给社会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后果,如教育质量下降造成国家财力和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专业结构不合理造成毕业生大量失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超过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大量高级专门人才外流。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吸取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大扩充的经验教训,运用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坚持“适度大发展”的原则。这不仅包含了高等教育要同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一致,而且还包含了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相协调。

七、营造毕业生健康的就业环境

印度为减轻高等教育的升学压力和减缓高级专门人才的失业问题,实行学位与职位分离原则,同时为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遏制人才外流,积极营造投资环境吸引外企投资,并通过兴建科技园区吸引人才回国。我国在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应处理好大学扩招和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健康的就业环境。在制度上,应创造条件允许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中途就业,允许各类大学毕业生暂缓就业,继续选学其他专业或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在政策上,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应实行小额贴息贷款,设立风险基金参与投入等激励机制,同时要鼓励毕业生走向西部地区和基层国有中小型企业创业。

八、资源共享,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1985年,英国政府发表的《90年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即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手段现代化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迪尔英报告》发表之后,英国的高等学校对通信与信息技术给予高度重视,认为通信与信息技术为促进教学和科研质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不仅预示着高等教育应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新技能,而且高等教育自身的方式也要发生变革。各大学纷纷采取相应对策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远程高等教育已在发达国家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网络学习方兴未艾,虚拟大学横空出世。中国作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充分利用通信与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应该是我们的战略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