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9409600000016

第16章 东方后起国家的对策(1)

日本高等教育的策略

日本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其发达程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二战”后,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国。可以说,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在这次腾飞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异常迅速。到1996年,日本高等教育机构共有大学1236所,2004年在校学生人数达711万人,入学率高达50.4%。

日本的高等院校有国立、公立、私立三种形式,其中私立大学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有人认为,没有私立学校支撑日本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日本的教育乃至经济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近年来,日本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其策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扶持私立大学的发展

日本在发展国立、公立高等教育的同时,也积极发展私立高等教育。日本文部省1995年制定了《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从法律上给私立大学以积极的扶持和保障。为了改善私立大学的教学、科研条件,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推动私立大学的健康发展,日本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对私立大学给予经费补助,对私立大学研究生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给予补贴,推进日本私学振兴财团的投资和贷款事业的发展,在税制上对私立大学实行优惠政策。由于私立大学得到日本政府的积极扶持,因而私立高等教育得以迅速发展。据文部省1995年统计,四年制私立大学的学校数占整个高等教育学校数的73.0%,私立大学的学生数占整个高等教育学生数的73.4%,而私立短期大学在学校数和学生数则分别高达84.4%和92.6%。这种规模的私立大学不仅满足了日本国民强烈的升学愿望,而且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日本高等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20世纪80年代,日本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急剧增加,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则有减少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重新提出产、学、研合作问题,并很快转入实施。其形式主要有:产业界委托大学研究课题并为之提供研究经费,大学为产业界开设培养人才的特别讲座,并向产业界派遣专家和实习生,产业界向大学派遣委托研究生等等。

产、学、研合作体制使企业和大学结成直接而密切的互利互动关系,它不仅有利于产业界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采取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利润而互惠,而且有利于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产业界的参与,日本大学的学科结构也出现了变化,尤其是那些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纷纷涌现。京都大学在京都市西京区建设新校区,内建“技术创新园区”、“科技广场”、“高科技孵化器”、“技术创新研究所”等,聚积一批高科技产业,推进产、学、研结合。日本文部省还决定在大学设置“合作研究中心”,1994年共有38所大学设立了这类中心。近年来,这种合作研究体制又有所发展,不仅有大学和产业界合作,政府行政部门以及国外大学、研究机构也纷纷加入进来,进而发展成为“产、官、学合作”,并正在走向国际化。

三、强化对科研人才的培养

日本政府为了保持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于1996年7月通过了“科学技术基础计划”,提出加大科技预算,强化高等教育人才培训和加强独创性基础研究等新措施,表明日本已由“技术立国”开始转向“科技创新立国”。首先是加大对大学科研的投入,包括扩充研究经费和充实研究设备,其目的是培养优秀的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日本大学的研究经费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次是培养后备力量。日本尽管每万名劳动力中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已超过美国和欧盟,但博士人数占总人口比例,理科仅为美国的19%,工科仅为美国的42%。针对这种情况,日本也意识到研究生教育对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改革高等教育体制,鼓励学生学习理工科,扩充各大学的研究生院,提高经费标准,更新研究设施,改善博士生待遇,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博士生助教制度,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知识创新技能。日本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优秀的研究人员是振兴学术的中流砥柱,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研究人员则是学术研究长盛不衰的根本保障。基于此,文部省确立了“特别研究员制度”。该项制度以研究生院博士课程在读者和完成修业者为对象,给他们支付一定时期的研究奖励金和研究经费,以进一步加强优秀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为了加强青年研究人员的国际交流,日本还实施了“海外特别研究员制度”和“外籍特别研究员制度”,前者将日本的优秀青年研究人员派遣到外国的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后者接纳来自外国的青年研究人员到日本,两者的主要目的都是为振兴大学科研而培养后备力量。再次是健全研究体制。日本学术研究主要为大学的学部、研究生院以及文部省所辖研究所、学术研究法人研究所等。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研究手段的高层次化和项目研究的大规模化,越来越需要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合作。日本文部省为了顺应这一要求,还对某些研究组织进行重点建设,把他们建设成一批出色的研究基地,以推进富于创造性的世界尖端的学术研究,从而达到振兴大学科研、提高高等教育地位与作用之目的。

四、实行大学互换授课制度

所谓互换授课制度,就是指大学之间实行互相承认在对方院校所学的课程和授予的学分,每所大学开设的课程向本地区内所有大学公开,学生可以自由到任何一所大学听课,所取得的学分计人本人成绩。这种制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扩大了学生选择课程的范围,也大大提高了同一地区整体教育水平。这一制度的实施,吸引全国的优秀人才报考该地区的大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争相报考名牌大学的紧张状况;通过学生选择课程的“钟摆效应”,还可以促使各大学及其教师都千方百计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听课而提高知名度。此外,互换拓展到教学资料、设备的共享交流,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中心等共享,进而减少重复投资,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现在,日本京都地区有28所大学已开始实行“互换授课制度”,全国有30多所国立大学正在建立校际卫星通信网,准备通过卫星进行课程的互换。这样,可以借助现代化通信手段向大范围内的各大学提供优秀课程,及时交流教学成果、教学方法,使各校之间互相取长补短,进而提高全国大学教育的综合水平和整体效益。若将这种互换授课方式进一步延伸、辐射,将使很多人即使不进大学校门也可以进修大学一流教授的课程,从而促进了全社会的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文化水平等素质。

五、增强学校管理的透明度

日本大学正在力图打破以往封闭、保密、自成体系的传统,增强透明度,主动公布学校的管理情况,寻求广泛的监督,以促进学校不断向前发展。如早稻田大学制定的“自我评估制度”,学生、教师都可以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考试制度、教学设备与管理、用人制度等方面提出意见,并整理成每学期的“自我评估结果报告”,提供给校方,为学校制定规划、改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另外有些学校以“大学白皮书”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布大学的各种情况,请全体师生、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家长提出意见,以便集思广益。据文部省统计,自1991年改革大学办学标准以来,发表“大学白皮书”的大学从59所增加到1995年的190所,其中私立大学从8所增到加79所。为了使评估方式更为客观、完善,有一些大学跳出自我评价的框框,委托一些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可信度较高的校外机构对本校的管理状况进行评价,以便尽量减少感情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这种做法在东京大学最早开始试行,目前已有东北大学、大阪大学等8所大学实施。

六、提出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思路

以京都大学校长为召集人的文部科学省调查研究会,2002年初发表了“国立大学法人化中期研究报告”,提出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观点是为了从教育和研究两个方面恢复国立大学的国际竞争能力,必须摈弃由于依赖国家扶持而产生的平均主义意识,建立自我负责的大学运营制度;引入与民间经营方法、能力、业绩相对应的工资体系和对教育、研究的实际成绩进行第三者评价;强化校长的权限,使校长在经营和教育研究方面,都是最终责任人,校长要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和经营艺术;要吸收校外有识之士作为大学的管理人员并使之制度化,有利于得到纳税人对大学拨款的理解,有利于解决法人化后大学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实现向“社会开放的大学”的改革目标;中期报告还提出了国立大学教职工非公务员化的意见,解决国立大学缺乏竞争意识和活力的问题;提出国立大学重组合并的调查报告。在2001年的国会例会上,首相小泉提出国立大学民营化和移交地方管理的意见。同时,文部科学省对大学提出了大幅削减数量,进行“结构改革”的方针。2002年1月24日,文部科学省公布了对99所国立大学和2所国立短期大学重组合并的研究情况和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表明,此次重组合并的特点和动向是同一县中的综合大学与医科大学等单科大学合并,综合大学跨县境合并,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合并。

七、加速与中学合作发展的趋势

日本的高中生到大学听课,学生所在的高中承认其修读的学分,即所谓“高大合作”的情况,已成为发展趋势。如广岛县的17所大学和短期大学,为约计152所高中生提供85个正规科目的15个开放讲座;大阪市和神户市的部分高中和大学也开始进行结队合作。为便于高中生听课,有的大学把正规科目的授课时间安排在下午4点30分之后;有的利用周六和周日开设讲座;有的大学的夜校向高中生开放。这种合作,对高中来说,有利于高中生毕业升学选择,同时让有能力有学习热情的学生,对知识则更加感兴趣,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对大学方面来说,通过对高中学生授课,有机会把握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对大学的“亲近感”,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的生源。

韩国高等教育的策略

1945年之前,韩国78%的人是文盲。“8.15”光复以后,韩国在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1964年韩国人均GNP为90美元,其对教育界的投资强度超过了人均GNP为200美元国家的水平。后来韩国人均GNP为107美元时,对教育的投资强度超过了人均GNP为380美元的国家。而且历届韩国政府内阁成员中80%是留美学生,目前韩国已是世界上拥有博士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均受教育程度接近发达国家。

1945年8月15日“光复”时,韩国只有19所大学,7819名在校大学生和1490名在职大学教师。其后韩国高等教育在各种政策及制度因素的作用下不断膨胀,截止2004年4月,韩国已有各级各类高等院校1413所,在校生3555115名。韩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数量上的高速增长,但也暴露出了包括教育结构性问题在内的其他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迫使韩国大学深刻地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为主动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要求,韩国大学提出了大学类型及模式多样化的主张,如建设实用指向性大学、学术指向性大学、专门化大学等,并一致强调在具体学科领域营造良好氛围,推选具有超前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担任大学校长,推动课程改革、行政改革和大学的国际化。

一、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

近年来韩国每年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量以38%的速度增长,每年需增加博士学位研究人才24%,硕士学位研究人才24%。为了满足经济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韩国政府采取改革措施,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主要有政府进一步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扩建类型各异、形式不同的大学,增加大学的招生人数;在研究机构附设特殊的科技大学;大学和研究机关合办研究生院;增加各大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等。1994年9月韩国教育部公布了《强化大学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方案》,后又确定并颁布了《大学教育自主化方案》。这一方案由于大学教育管理从政府主导型过渡到大学自治型,而被评价为划时代的举措。20世纪90年代后期,韩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此,韩国政府着力培养大学教师,将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从1996年的1:40调整到2000年的1:15,并增加大学教师科研经费,从科技总投入中拿出15%—20%的资金,作为法定的基础研究基金,支援大学的科学研究。另外,政府加强对大学科研设备的投入,增加大学教师的国内外进修机会,保证三年有一次半年以上的进修,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韩国政府还十分注重国际间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借助国外援助,特别是美国的援助,在国外培训了大量的高级人才。据统计,韩国在国外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的比例,是阿根廷、巴西、印度等国家的两倍。

二、改革大学入学考试制度

目前韩国实行的大学入学制度不仅看重高考成绩,而且对考生高中的学业成绩及国家会考的分数进行通盘考虑后才确定其入学资格,即综合学生高中生活记录簿(在校期间的综合成绩)和会考(修学能力考试)结果,通过校长推荐和大学面试招生。2002年,韩国对高校招生制度进一步改革,新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对高考成绩不再纯粹计算总分,而是将各科目的考试成绩分别打分,然后依据分数段确定各科目的等级以及综合等级,将其划分为9个等级,每年的等级比例根据当年的考生人数确定。各大学可根据各科目特点考虑等级、学生手册、面试成绩、专长等情况招收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