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探索改革(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9337600000053

第53章 邓小平视察深圳(2)

邓小平立即接上去说:“这是党中央的政策,应该感谢党中央。”

吴柏森还汇报说:“去年全村纯收入达47万元,人均年收入5970元,平均每月439元。”这时有位陪同人员对邓小平说:“比您的工资还高呢!”

邓小平深情地说,要全国都达到这样水平,要100年。梁湘说,不要那么长时间吧?邓小平说,至少也要70年,到本世纪末,再加50年,因为我国人口多。

走出渔民村,已时近中午,阳光特别温和、暖人和亲切。在村口告别时,吴柏森又一次紧握着邓小平的手,再三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1月26日上午8时30分,邓小平一行乘车离开迎宾馆朝蛇口方向驶去。在经过即将兴建的深圳大学路段时,梁湘指着深圳湾畔的一片荒草地向邓小平介绍说,这里将兴建深圳第一所大学一一深圳大学,第一批学生将在今年9月正式入学。大家举目望去,只见几处稀落的工棚,连地基的桩子都还没有打上。邓小平问:“能行吗?”梁湘答道:“能行。”邓小平点了点头……当年9月,深圳大学第一批新生果然如期入学。

上午9时30分,邓小平一行来到濒临深圳湾海滨的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办公大楼七楼会议室,工业区董事长袁庚向邓小平汇报蛇口工业区的建设情况。

他说,1979年,蛇口一片荒滩,路面坑坑洼洼,连厕所和洗脸水都没有。如今道路四通八达,厂房林立,一个现代化工业区已初具规模。然而,建设这样一个工业区,却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可见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在蛇口确实发挥了巨大威力。袁庚谈到这里,觉得邓小平年事已高,听汇报时间不宜过长,便说:“再谈5分钟结束汇报。”邓小平说:“没关系。”让袁庚继续讲了20多分钟。袁庚说,这几年蛇口工业区冒了点风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人事劳动制度实行了招聘制和合同制,工业区领导班子实行民主选举和企业经理聘用制。说着,袁庚把36岁自学成才的工业区党委副书记乔胜利介绍给邓小平。邓小平高兴地要乔胜利到他身旁坐下,问他的学历、年龄、工资收入和生活消费等情况。邓小平说,要鼓励青年人挑重担,多干实际工作。表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关心青年干部成长的急切心情。

邓小平听完汇报,走到窗前,指着一片繁忙景象的蛇口港码头,问袁庚:码头是什么时候建成的?能停多少吨位的船?袁庚一一作了回答。邓小平称赞道:“你们搞了个港口,很好。”最后,应袁庚的邀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高兴地与工业区全体接待人员合影留念。

汇报结束后,邓小平等去中外合资企业——华益铝材厂参观。在轧制铝薄板的机器前,厂长指着一批包装好的产品说,这是准备发运美国的铝薄板。邓小平听了,高兴地走上前去,细细看了木箱上的英文字,又拿起自动冲床刚冲压出来的圆片称赞说:“很薄,很光。”

邓小平到华益厂视察的消息公开报道后,引起各界的良好反响。工人们打消了为外资老板打工的种种顾虑;外商对中国领导人如此重视合资企业极为关注、极受鼓舞,有如服下了一颗“定心丸”。

结束铝材厂的视察,邓小平一行登上微波山,从山顶俯瞰整个蛇口工业区,还向企业负责人了解资金和设备引进、产品销路、职工收人和人才培训等情况。10时30分,袁庚请邓小平等到“海上世界”作客。即将在春节期间开业的“海上世界”,是一艘法国建造、戴高乐曾乘坐过、后来由中国远洋总公司购进的退役客轮——明华轮改装的海上游乐中心。邓小平一行登上九层高的明华轮,大家都有点累了,陪同人员劝邓小平到“总统房”休息。然而,邓小平的精神特别好,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顶层甲板上。邓小平一会儿望望蛇口工业区,一会儿转身远眺碧波荡漾的深圳湾景色,一会儿又移眸伶仃洋海面上的艘艘豪华快艇,脸上不时浮现出舒心的微笑。

席间,邓小平特别高兴,连饮下三杯茅台酒。应明华轮主人的请求,邓小平挥毫题写了“海上世界”四个苍劲挺拔的大字。

邓小平离开“海上世界”时,自发而来欢送的人群热烈鼓掌,并以深情的目光注视着邓小平一行的车子朝蛇口港驶去。车上,梁湘问邓小平:“您还有什么指示?”邓小平说:“没有什么,就是绿化还不够。”梁湘回答:“今后我们一定按您的指示,尽快把深圳绿化好。”邓小平点了点头。

1月26日下午2时45分,邓小平结束深圳的视察,乘坐海军炮艇朝着珠海经济特区驶去。梁湘等人在码头上不断挥手送行。

邓小平满意地离开了深圳。但这“满意”是人们从他的笑脸上感觉到的。他没有说多少话,深圳的领导人也没有请他为深圳题词。过了几天,当深圳人得知邓小平已经为珠海题词后,才恍然大悟。是啊,深圳这几年究竟怎么样?外面的风声雨声一直不断。今天,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到深圳视察过了,能不能也请他给深圳题个词,打个“分”,看“及格”“不及格”?这既是深圳人的渴望,也是全国人民的需要呵。

于是,深圳市领导经过商量,决定委派市接待处处长张荣赶往广州,请邓小平题词。

张荣1月29日夜接受任务,30日一早到达广州。他通过有关方面将深圳人的请求向邓小平汇报了。邓小平说:回北京再题吧。

第二天是阴历大年廿九,深圳人在焦急地盼望着……

大年三十这天,羊城的太阳分外明媚。花城的“花市”已经开了几天了,到处花气袭人。早饭后,邓小平照例在珠岛宾馆内小花园散步。但是,他好像在思索、琢磨着什么……

还是邓小平的家人最理解他的心思。邓小平散步回来,看见女儿邓楠等已将笔墨纸砚铺放在大厅的方桌上。邓小平先在大厅的沙发上坐下来,喝了口茶,问在场的张荣:“题什么?”

此刻,张荣非常激动,一边急忙从公文包内取出几张草拟好的题词稿递给邓小平,一边说:“随首长吧,首长题什么,我们都一样高兴。”

邓小平略略看了看草拟的题词稿,随即把它推到一边。尔后,站起来,走到桌前,拿起笔,在砚台上蘸了蘸,目光在纸上谋划了一下书写的布局,又将毛笔沉浸在墨池内,饱蘸浓墨,在纸上一字一字地题写: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

1984年1月26日。”

一气呵成,语语铿锵作响,振聋发聩,字字苍劲有力,浑然一体。

题词刚写完,墨迹还未干透,张荣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赶忙上前将题词折叠起来,匆匆走出一号院。他完全忘记了和邓小平及其家人道别的应有礼节。

张荣将题词先给广东省领导。省领导反复看了几遍,一个个笑逐颜开。

大年三十的午后,路上行人、车辆稀少。张荣护持着题词直奔深圳,不到5点钟就到深圳了。这时候,市领导都在热切地等待着他的到来。当市领导读完邓小平的题词,无不高兴得热泪盈眶,纷纷举杯庆贺。

题词这天本是2月1日,邓小平为什么将日期写在他离开深圳的1月26日呢?他到达深圳那天就曾说过“我暂不发表意见”。显然,题词的内容是他老人家在深圳经过两天全面而深入的调查考察后得出的结论。下这个结论,是邓小平几天来深思熟虑的结果。

第二天,恰是干支纪年新一轮的第一年——甲子年大年初一。邓小平为深圳特区的题词,一大早就通过深圳电视、广播及《深圳特区报》和大家见面了。上午——大年初一的黄金时间,香港电视台立即转播,每隔5分钟播放一次。邓小平的题词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一河之隔的香港人,对深圳的发展变化看得最清楚。今天,他们为深圳人而骄傲和欢欣鼓舞,是很自然的。

这个春节,有了邓小平这份厚重无比的礼物,箔圳人过得何等快乐,何等踏实,何等充满胜利的喜悦呵!

深圳人的汗水没有白流。深圳人的路没有白闯。深圳人的风险没有白冒。我们的总设计师最理解深圳的“拓荒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