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探索改革(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9337600000052

第52章 邓小平视察深圳(1)

深圳开放5年,成效巨大,但争论不绝于耳,1984年,邓小平首度南巡,充分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决策与业绩。

1984年1月的南疆,鲜花盛开,春意盎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杨尚昆的陪同下,乘专列来到中国第一个改革开放“试验场”——深圳经济特区。

24日早上,列车到达广州站。当广东省负责人梁灵光等到车上看望邓小平时,邓小平深情地对梁灵光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

邓小平的到来,给南粤沃土增添了浓郁的春色,也带来了几分神秘。早早盼望着他老人家光临的深圳人,此时此刻正怀着兴奋、荣耀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在期待着什么!

4年前——1979年4月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领导人就如何发挥广东优势,吸引爱国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商来大陆投资办企业问题,向中央汇报了在邻近港澳和沿海地区划出一些地方,设置类似海外的出口加工区的设想。邓小平听完汇报后,郑重地对广东省领导人说:“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就在这次会议上,中央授权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倡议,分别在1979年7月和次年5月,正式下达文件,允许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

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从正式宣告经济特区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她风风火火、沸沸扬扬的日子。一支支建设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开到深圳河畔,一群群年青的打工仔、打工妹从各地涌来。深圳,这个边陲小镇,一下子沸腾起来了。这里,到处响着推土机、挖掘机、起重机的隆隆声,到处可见步履匆匆的行人,市长和打工仔一同住进低矮、潮热的工棚,一同起早贪黑在工地上,一同出大力,流大汗。

没有钱,深圳人四处奔走,靠借贷、“滚雪球”支撑起一座座大厦,铺设一条条马路。“五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后,外商纷至沓来,“合作”、“合资”、“独资”企业与日俱增。经过几年建设,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的雏形已经形成。

深圳的名声大振,一方面引起了国内外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心、深切理解和热情支持,一方面也招来了党内外一些不同意见者对深圳改革开放的怀疑和指责。有的拿传统观念和方法来衡量今天开放中的深圳,有的横挑鼻子竖挑眼,说什么“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之间变成解放前”,等等。

对深圳特区几年来的发展,是肯定还是否定?深圳特区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对了还是错了?特区还要不要办下去?在这关系深圳特区能否继续前进和全国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深入下去的关键时刻,深圳的“拓荒牛”们无不翘首以望——有一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能亲自来看一看深圳的发展,听一听这里建设者们的声音,为每一个关心深圳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前途和命运的人排忧解难、指点迷津。

邓小平自深圳特区建立之日起,就一直关注着深圳这颗改革开放幼苗的成长和发展。

1981年,国家处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期,拿不出钱来支持特区。邓小平在这年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语重心长地对广东省领导人说:“经济特区要坚持原定方针,步子可以放慢些。”“放慢些”,是出于对国家经济暂时困难的考虑。但是,原定的方针不能变,特区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这是最根本的。

1982年初,深圳蛇口工业区拟聘请外籍人士当企业经理,遭到一些人的责难。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拍板道:可以聘请外国人当经理,这不是卖国。

一晃几年过去,深圳特区究竟是什么样子?成功不成功?对特区的种种指责、怀疑对不对?邓小平亲自考察来了。

1984年1月24日中午12时30分,邓小平一行的专列从广州开到了深圳火车站。邓小平身穿涤卡灰色中山装,脚穿黑色皮鞋,红光满面,步履稳健地走下火车,和迎候在车站月台上的深圳市领导人一一握手。慈祥的笑脸,感人,亲切。

下午3时30分,邓小平在他下榻的迎宾馆桂园稍事休息后,便听取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的工作汇报。梁湘谈到,办特区几年来工农业产值、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很快,特别是工业产值,1982年达到3.6亿元,1983年跃上7.2亿元。这时邓小手插话说,那就是一年翻了一番?梁湘说,是翻了一番,比建特区前的1978年增长了10倍多,财政收入也增长了10倍。邓小平满意地点了点头。40分钟的汇报,邓小平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插话询问。汇报结束时,梁湘说,请小平同志给我们作指示。邓小平意味深长地说,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中,你们谈的这些我都装在脑袋里,我暂不发表意见。说完,邓小平望望大家,手一挥道:“到外面看看去。”

下午4时40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来到当时楼层最高的国商大厦,登上20层的大厦天台,居高临下,俯瞰市容。邓小平沿着天台四围缓缓地走了一圈,环视正在建设中的罗湖新城区。6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群大部分正在建设之中,四周工地上到处是吊机伸出的长长巨臂,运输建筑材料的载重汽车穿梭其间,升降机在脚手架间不停地上上下下,一片繁忙景象。当时,已近黄昏,寒风袭人,气温只有11度,80高龄的邓小平却毫不在意。随行人员曾两次要为他披上大衣,都被他拒绝丫。邓小平站在天台上,仔细地听取和询问罗湖新城区的规模、设计、施工等情况。梁湘告诉他,罗湖区计划兴建100多幢高楼,是目前全国高楼群最集中的地方。梁湘指着对面正在兴建的国贸大厦说,这幢楼要建53层,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建筑物,建筑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那里的建设者们曾创下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听到这些,邓小平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邓小平一行从天台下来时,大厦门前已经聚集了一大批闻讯赶来的人群。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和掌声,经久不息,直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上车离开,人们才渐渐散去。

1月25日上午9时,邓小平一行来到上步工业区中航电脑公司。这个公司建立于1982年8月,是深圳市首家从事电脑引进开发、推广服务的电脑公司。邓小平一行参观了车间设备,详细听取了电脑技术和软件开发的情况介绍,观看了人和电子计算机下象棋的表演。邓小平说,有一位美籍华人学者告诉我,美国搞电脑软件编制的都是一批娃娃、学生,他还建议我们要积极培训青少年哩!邓小平望望大家,充满信心地指出:全中国有那么多娃娃、学生,搞软件是完全有条件的。

上午10时30分,邓小平来到深圳河畔当时富甲全省农村的渔民村。邓小平参观了村党支部书记吴柏森家的别墅式住宅。与吴柏森家毗连的还有32幢同是180平方米、二层楼高、六室二厅的小楼,构成一片环境优美、经济实用的住宅新区。这是渔民村人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依靠集体力量于1981年统一兴建的。

邓小平看到这些喜人变化,非常高兴。拉着吴柏森和他坐在一起,让记者们拍照留念。表现出领袖与农民深厚的情谊,表现出邓小平对深圳农村改革开放成就的欣慰之情。

参观完吴柏森的家庭设施后,邓小平问吴柏森:“你现在什么都有了吧?”

吴柏森回答说:“都有了,我们渔民村有今天,全靠邓伯伯,我们十分感谢邓伯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