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交朋友”:解决孩子与人交往的障碍
入学没几天,媛媛就开始对妈妈抱怨起班里的新同学:“我不喜欢这些新同学,他们和我之前在幼儿园认识的小朋友不一样。我宁可不要朋友,也不愿意和这些人一起玩。”
媛媛的话让妈妈颇感意外,于是,她赶忙追问:“你怎么冒出这样的怪想法呢?是不是在班里有同学欺负你?”
“那倒没有,我就是不想和这些陌生人打交道。其实,平时也有一些同学主动找我说话,可我不知道如何应付他们。所以,现在大伙都不怎么搭理我了。”
媛媛轻声地说。
“哦,原来是这样呀。”妈妈温柔地摸了摸媛媛的头,继续说:“你现在已经升入小学了,你生活在一个崭新的集体中,所以,自然而然会遇到新的同学、新的朋友。你不愿意与人打交道,别人肯定就会误以为你是一个难相处的孩子。”
“那我该怎么办呢?”媛媛问。
“从明天开始,你不妨主动和别的同学打招呼,向他们报以真诚的微笑,告诉他们,你不是一个难相处的人,你真心希望和大家做朋友。”妈妈回答。
“这样就可以了?”媛媛有点将信将疑。
“对呀,就是这么简单,一个微笑,一句友善的问候就‘搞定’啦。我敢打保票,只要按照我的话去做,你的人缘很快就能变好的!”妈妈肯定地说。
“嗯!我试试。”媛媛一直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多半存在孤僻离群、不爱与人交往的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更容易形成这种习惯。特别是有些独生子女,由于家长长期娇生惯养、放纵不管,使孩子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生活中只有自己,很少想到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难与人合作,很难适应社会。
从孩子的天性来说,都是乐群好交的,那些孤僻离群、不会与人相处、不会平等待人的孩子大多数不是缘于天生,而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开放的社会需要善于与他人交往的人,这是大多数家长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却有很多家长平日里不注意孩子的交往问题,既不关心孩子有没有朋友,也不关心孩子在团体里与人相处得好不好。在某种意义上说,不少家长对孩子都犯有“关注过度”的毛病,但在交往品质这一重要问题上却又缺少关注,这对于大都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来说,可以说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培养孩子与他人相处、交往的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他们是否能够平等待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以后的交友过程中是否成功,也就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呢?
第一,要激励孩子的交往兴趣和欲望
家长应鼓励孩子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同龄人聊天、游戏、出游,绝不能借口文化学习重要而忽视孩子在这方面的学习。当孩子出现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愿望时,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当孩子表现出对与他人交往的恐惧感和厌恶感时,要耐心细致地与孩子交流,帮助他缓解紧张感,并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条件。无论如何,都不能以家庭的整洁卫生为由将孩子的朋友拒之门外。
第二,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最好让孩子从小生活在同龄孩子的群体中。学校是孩子们的世界,在与同龄人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孩子会相互教会怎么生活,怎么相处,怎么玩耍。孩子在家里,父母往往处处都依着他,可在群体之中,就得平等相处,这实际上克服了独生子女本身的不足。参加集体活动是提高交往活动的重要途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结识许多的小伙伴,还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了解自己,学会用集体交往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第三,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的机会
父母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伴多交往。比如,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多带孩子到公共场合玩,或常带孩子走亲戚、访朋友,也可以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中来和孩子一起玩。在这些活动中,有意识地增加孩子与人交谈的机会,让他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第四,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那些不利于团结的个性品质,如骄傲、吝啬、自私等,家长应及时帮助孩子纠正,培养孩子无私、诚实、向上、勇敢的品格,只有这样的孩子,在伙伴中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第五,父母要教会孩子参与合作的技能
合作,意味着参与者的个性要服从集体的“共性”,意味着参与者必须约束自己的表现欲以求得整体“合力”的最大化。合作需要有爱心的付出,需要牺牲精神,还需要人际交往的技能。如果缺乏这些素质,合作便是不愉快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在合作中的参与者如果各自心怀局部利益,不愿意尽自己的那一份义务,那么必定不能达到现实的目标,更谈不上成功合作。
父母该如何解决孩子与人交往的障碍?协助他们培养高人气的特质呢?
1让孩子做好自己就好
有些孩子就是比较安静,不愿意去跟别人相处,面对这样的孩子,其实不要勉强他去跟别人社交。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只要他做好自己、有自信,在有人需要帮助时,能不自私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帮助别人就是很棒的了。
2让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小太阳
父母的身教是很重要的,如果爸爸妈妈在和朋友、亲戚间的相处中常常扮演着乐天健谈、开心果的角色,常常带给别人欢笑、快乐与温暖,而且碰到人际相处中争吵、尴尬等不好的情况,爸爸妈妈也能表现出气度,从容地面对,这对于孩子也将是很好的模范。
如何让孩子学会谦让
周末的上午,华子和小区里的孩子玩得挺开心;可到了下午,华子却气呼呼地跑回家里,向爸爸告状:“气死我啦,哼,我以后再也不和那群人玩了!”
“哦,发生什么事情啦?我的宝贝儿。”爸爸赶忙问。
华子用脏兮兮的小手抹了抹脸上的汗珠,接着向爸爸“控诉”起伙伴们的种种“恶行”:“我今天一大早就去占了一个秋千的位置,正当我玩得起劲的时候,他们却要求我让出秋千,说是要轮着玩。哼,凭什么呀?玩秋千不是要讲究先来后到的吗?”
“后来呢?”爸爸急切地追问。
“我可不是好欺负的,我当然没有搭理他们,可是,这群人居然指着我的鼻子说,以后再也不和我玩了,说我不会谦让……老爸,你评评理,这气人不气人?”华子振振有词地说。
“乖儿子,你做得很对。咱凭什么要谦让呀?这社会一切都要靠自己争取。
你什么都谦让的话,到最后,你什么都得不到。我支持你,咱以后自己玩,不和这群不讲理的小孩混!”爸爸宠爱地附和着华子。
得到爸爸的赞扬,华子更加得意了……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有较高的素质、能力,更要求具有良好的合作性,能善于与人合作。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几代人的娇生惯养,使许多孩子形成了不良的习惯和性格,如蛮横、自私、狭隘。
在学校里,孩子都要一起玩、生活,不免会因为一些小事儿而发生争执,这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孩子的蛮横、不讲理,而发生争执时又不会谦让,导致孩子经常地哭闹、告状。
那么,家长该如何让这些刚入小学的孩子学会谦让、与人合作呢?
首先,谦让基于爱心——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培养爱心苏霍姆林斯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
因为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的积极、主动,使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
一个有爱心的人,不管到哪里都会热心助人。而爱心应通过成人的以身作则,使孩子在榜样的氛围中,在正确的潜移默化引导下,学会关爱别人。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大多数有任性、自我为中心等缺点,所以作为父母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手,让孩子在行为上得到陶冶。家长要提供孩子与朋友、同学交往的机会,从中引导孩子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同伴,能借玩具给别人玩,对小同伴应该谦让、关心、友爱;家长带孩子外出乘车时,应及时引导孩子学会对老弱病残孕者让座,让幼儿的心灵播下关心别人、与人共享快乐的种子。这样孩子的爱心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在反复实践、体验下,习惯成自然。
其次,淡化、消除孩子的“众人为我”的心理
现在,许多家长都把孩子看做“小太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如同“地球”
一样,不停地绕着“小太阳”转,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这样,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就会形成一种“众人为我”的心理优势,往往认识不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别人也喜欢吃,自己想得到的礼物,别人也想得到。在家庭中,往往出现孩子独占而不考虑长辈需要的现象。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让孩子意识到大人同样喜欢吃好的东西,好东西不是你一个人的,需要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看电视时,孩子往往喜欢独占电视,家长可以和孩子轮流看自己想看的节目,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在孩子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是培养孩子谦让品质的关键环节。
第三,鼓励孩子学会谦让
当孩子有谦让行为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你真懂事,学会照顾别人了!”“做得真棒,真是我们的好孩子!”通过家长的言语强化,孩子会逐渐懂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受人欢迎的。
谦让是一种美德,但一味地谦让,会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平衡感。解决孩子之间的谦让问题,并非简单的事,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生矛盾到解决矛盾,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商量,学会等待,学会轮流。这其中,孩子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也增强了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习了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所必需的一些沟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规则意识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借助于严格的规则。比如,在小便、喝水时,教育孩子要排好队等待,不能蜂拥而上;想借别人的东西时要有礼貌地和别人说。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却很难自觉做到,它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耐心和谦让心。
小学一年级是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时期对孩子进行谦让和合作的教育非常有必要,将对他的终生发展有益。
最后,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使孩子学会“谦让”的语言和动作,促进孩子的谦让行为
孩子年龄小,受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语言发展不成熟,不能完整地表达谦让的意思,他们常常只知道谦让就是好,但是又不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要谦让。
所以,父母应先讲明为什么要谦让,对什么样的事要谦让,然后通过游戏、行动等来创造条件,促使孩子学会谦让。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谦让意识,让孩子了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把自己从“我”的概念中摆脱出来。应该让孩子从小懂得,大家生活在一起,他需要的别人同样也需要,同样有享受的权利,不能一人独占,要想着别人。要让他懂得自己不是家庭中的“功臣”,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享有同样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