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赢在起跑线:帮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
9331000000017

第17章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5)

和你的孩子一起阅读。阅读是最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培养。在书中,孩子能找到自己,找到榜样,做出想象,体验快乐。大人陪孩子读书的时候,那是亲子感情最亲密的建立。这一点,电视是冰冷的,做不到的。还有什么能比家长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温暖的怀抱更能让孩子信任和幸福呢?当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讲解并回答他提问的时候,这样的交流能让孩子终身受益。

此外,让孩子远离电视,回到他的同伴群体中,加强他的社会性发展,同时回归大自然,接触美好的事物。这些,都可以作为节假日里很好的项目,让孩子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这天晚上,爸爸向妞妞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你现在已经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从今以后,你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零花钱,不再受制于爸爸妈妈。”

听到这样的消息,妞妞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爸爸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决定,喜的是自己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花钱了。

可谁知,爸爸突然话音一转,列出了好几项“附加条件”:“一、每花一分钱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二、每周给一次零花钱,这笔钱任你支配,但如出现超支现象,不能再向父母伸手要钱;三、每周末要把本周具体的消费状况一一向父母汇报。”

听完以上三项“附加条件”,妞妞的头都大了,她撅着嘴抱怨说:“每周不就几十块钱嘛,犯得着给出这么多条条框框吗?”

“当然犯得着啦!”爸爸颇为严肃地说,“你现在的消费习惯还处于没有定型的阶段,作为你的爸爸,应该让你从小就做到理智消费、合理消费,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金钱,不做浪费的小主人。这些‘条件’听起来是复杂,可当你真正实施起来后,你会发现它的神奇之处哦。”

“是吗?那我只好试试看看啦。”尽管有点不乐意,可妞妞还是答应了爸爸的建议。

在之后的几周中,妞妞严格按照爸爸的建议支配自己的零花钱。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居然不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消费习惯,在买任何东西之前,都会衡量再三,做到精打细算。没过几周,妞妞便从中尝到了“甜头”,因为她能从每周的零花钱中省出一些钱,偷偷地存进了自己的“小金库”里。

从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当今的孩子缺乏合理而适度的消费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手中的零花钱也越来越多,但由于学校消费教育的缺陷,家庭对消费教育的错位,造成小学生消费知识缺乏,有钱不知怎样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有些小学生月消费额比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还高,不少孩子非“名牌”不穿,吃、穿、用都追求高档次。在他们中间还形成了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一些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孩子,用起零花钱也毫不吝啬;孩子们的“零花钱”,并非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而是无一例外地取之于父母。于是,出现了“父母省吃俭用一心为孩子,孩子铺张浪费不领父母情”的怪现象。因此,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很有必要。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每个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能不能合理地消费,将直接影响到人一生的幸福。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合理地消费,其目的不仅在于如何花钱,而是包含了多方面教育的内容和能力的培养。

首先,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金钱

“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有钱的意识,这对孩子成长有利吗?”许多父母怕孩子染上贪财的不良习惯,所以无论在消费还是理财中,尽量不让孩子沾钱的边。

其实,孩子越看不到钱,越容易进入花钱的误区,越容易形成挥霍和贪婪的不良习惯,所以让孩子接近金钱、正确看待金钱,是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第一步。

受各种因素影响,许多家长不让孩子知道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富裕家庭只是让孩子感到不缺钱,没向他们讲述家长创业的艰辛。经济拮据的家庭则羞于跟孩子谈钱,甚至“打肿脸充胖子”,自己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不能丢面子。致使很多孩子花钱无度,相互攀比,不但浪费了钱财,还影响了孩子正确财富观的形成。因此,无论是“穷爸爸”,还是“富爸爸”,都应该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加强引导,让孩子知道钱是劳动所得,世界上没有摇钱树,只有靠勤劳和智慧才能创造财富。

其次,培养孩子具有独立支配消费的能力

让孩子独立地支配消费,应该让他们亲身体验和实践科学地支配金钱。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当一日小管家”、“当一名家庭小会计”等活动,使之在活动中意识到父母的信任和自己的责任,学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养成办事认真、踏实、周密的生活作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精神。

再次,让孩子学会精打细算,做到正确消费

1家长不要怕孩子花钱,正确的消费是学习理财的重要内容之一。6~8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让他学会“现金流”的控制,比如逛商店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个固定的额度,让他在这个额度内自由选择喜爱的东西。因为有了限额,这时孩子肯定不会乱花一气,而是要综合衡量,优中选优。

2要让孩子学会货比三家,精打细算。比如同样是吃肯德基,如果注意从报箱、商店等地方收集优惠券,一个汉堡加一杯可乐就会省下4元钱。购买文具时可以多看几家商店,谁的便宜买谁的。也可以让孩子联合同学进行砍价,或进行“团购”,这样可以节省不少钱。

3孩子身上一般要带一些零花钱,家长可以实行“承包制”,每周固定给他一定的金额,结余归己,超支不补,然后从一周逐渐扩大到一个月,渐渐使孩子养成计划消费的良好习惯。

最后,父母以身示范,引领孩子参与父母的消费过程

引领孩子进行正确地消费,父母自身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事实证明:凡从小养成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好习惯的孩子,一定生活在一个很有科学、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家庭氛围之中。因此,父母应当将孩子视作家庭中的真正成员,引导孩子参与父母的消费过程,使他们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受到激励和熏陶。在父母正确消费行为的引导下,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诚实正直的好品德,逐步塑造良好的性格素质。引导孩子从小学会合理的消费,父母应该抛弃习惯上的说教,孩子并非在说教中长大,而是在熏陶中逐步成人。

消费学习既是知识方法的学习,也是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学习。通过消费学习要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个人的开支,了解和学会计划家庭开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1应该让孩子了解家庭收入和支出

一部分父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常常在家庭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消费需求,造成家庭经济紧张。

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理解父母在开销上的节省和限制,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

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有助于孩子克服攀比心理和乱花钱的毛病。

2帮助孩子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

有钱也必须树立节俭观念,不可超前消费,要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还没有真正通过劳动为社会、为家庭创造财富,衣食住行和接受教育要靠父母和国家承担,所以没有理由在生活消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

3培养孩子节俭的美德

让孩子明白,“别人有的我也可以没有”,“人穷不一定志短,有钱未必有志”。

4允许孩子在一定条件下自己计划花钱

单纯限制不是解决孩子乱花钱的好办法。对于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父母可以考虑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适当由孩子掌握自己的日常开支,这样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计划花钱。

培养孩子自理生活的能力

快过年了,安安全家总动员,计划对屋子进行一次彻底大扫除。可劳动的人员名单中却唯独少了安安,这让安安的姐姐娜娜非常不解。于是,她赶忙去问妈妈:“为什么不安排安安干活呀?你没看到她有多闲呀?”

“你妹妹才多大呀?让她帮忙干活不就是让她给我们添乱吗?”妈妈随口应答。

妈妈的解释让娜娜很是生气,她冷冷地回了一句:“哼!安安都上小学一年级了,她都7岁了,完全能够帮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难道她连扫地都不会吗?”

“我就是不会扫地呀。”此时,安安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我可不想越帮越忙,上次你让我收拾碗筷,结果我打碎了好几个碗,后来害得我还被老妈骂了几天呢。”

看到妹妹一副理直气壮的模样,娜娜越发火大了,她把手中的抹布狠狠地摔在地上,愤愤地冲母亲嚷道:“安安就是千金大小姐,可我也不是使唤丫头,我还有一大堆寒假作业没做完呢!这家务活我也不干了!”

“不干就不干!哼!”安安也毫不示弱地顶了姐姐一句。

眼瞅着两姐妹就要吵架了,妈妈立刻打圆场说:“好了,好了……我的两位小祖宗,你们俩谁都别干了,都回房间学习去。这家务活,我和你爸爸一块儿干。”

妈妈的话音刚落。这两姐妹便头也不回地各自回房间“偷懒”去了。

有位教育专家曾对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做了个调查,在一个班55个学生中,能自己做饭吃的仅有2人,能每天都做些简单家务的只有5人(如扫地等),自己洗衣服的只有1人,自己整理床铺的只有7人。从这些生活中最小的事中可以看到,现在孩子的一些生活“权利”被家长有意无意地剥夺了,他们极度缺乏自理的能力。

许多家长认为学习是第一位的,自理能力则可有可无,或者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可事实上,自理能力是从小培养的,要让孩子从自己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告诫他,这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处理,小孩从小养成自理的好习惯,无论对于他未来的事业还是生活,都是有利的。

孩子的自理能力强与不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与家长有很大的关系。孩子从小就有一种思想:我的事情我的父母都给我想好并做好了,我不需要自己再去做。我渴了,父母会给我倒水喝;我饿了,父母会给我烧饭吃;我就是学习的。这是一种歪理,家长们一定要遏制住,不要让其再发展下去。

对孩子早期习惯的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绝不能等到要收获的季节才匆匆忙忙想到播种,而是要赶在生命的春天里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土、撒种,并坚持不断地施肥、灌溉,这样才能使它及早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在人生成功的路上结出累累硕果。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自理生活的能力呢?

家长一定要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

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另一方面是家长怕麻烦。有些家长这样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家长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他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能力,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体会对他人、包括对父母的责任心。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让孩子要从学做家务开始

家长在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时候,除了训练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还要特别强调训练孩子学做家务。如让孩子自己做早点、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等。家长在吩咐孩子做家务时要有耐心,孩子主动帮助做家务应得到鼓励。家长不是要让孩子们懂得让他们做家务就算完事,而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勤劳、刚强、负责任的心理品质,以及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管”、“放”结合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做到“管”、“放”结合。所谓“管”,就是在孩子办某件事时,家长要过问一下,估计一下有什么困难,预先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所谓“放”,就是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孩子才会增长才干。

家长对孩子做的事应以鼓励、肯定为主

由于孩子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他们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对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要求积少成多,让孩子逐步独立

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难度也不一样。父母可以帮他们安排一个进度表,让他们先一样一样地学,以后逐渐增多。比如可以让孩子先学会洗自己的袜子、小手绢,再学着洗自己的鞋子,接着还可以教会孩子操作洗衣机的具体方法……这样,孩子就渐渐能独立完成洗衣物的所有活动。

教孩子劳动,还要注意安全问题

一年级的孩子还不宜学习做饭,要远离煤气和明火;打扫卫生时,不要让孩子擦拭电器或插座等危险的地方。家长要把电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教给孩子,以确保安全。在劳动示范时,父母要耐心地把正确的方法灌输给孩子,态度要温和,避免指责和训斥。在耐心、肯定和鼓励中,孩子对劳动的兴趣一定能被激发出来,并逐渐养成好习惯。

个人生活的自理能力是一年级孩子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它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为孩子将来独立生活、成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1让孩子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

自己处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并要天天坚持。因此,爸爸妈妈除了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和愿意坚持以外,更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是帮爸爸妈妈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不妨说:“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了”,而尽量少说:“真棒,能帮妈妈做家务了。”如果孩子撒娇,不愿意自己做的时候,也要坚持到底,让他明白他长大了,以前爸爸妈妈帮他做的事情现在该他自己做了。

2提供机会,让孩子尽情体验

能力是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孩子只有更多地参与到个人事务的处理过程中,才能发展他们的个人事务自理能力。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决策,自己去做,比如洗自己的鞋袜、收拾房间等等,让孩子在做个人事务中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成长,爸爸妈妈可以成为幕后的把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