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周立波评说: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文集
9314600000086

第86章 在田野,绽放笑脸——访益阳“山乡巨变第一村”

尹虹/湖南日报记者

奉清清/湖南日报理论部主任、高级记者

刘益希/湖南日报通讯员

位于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方圆两平方公里的清溪村,曾经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周立波以及他享誉中外、堪称“乡土文学丰碑”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今年5月,清溪村成功跻身全省首批五个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践基地之一。

8月中旬,我们乘着禾香与果香织就的金风,踏上一辆电瓶车,在这座声名赫赫却依然静谧纯朴的村庄里穿行。作为实践基地的清溪村,被划分为学习感悟场、实践陶冶场、文化体验场、拓展训练场4大区域。踏进这里,历史与现实纷至沓来,交相辉映。在这样的“穿越”中,给我们深深触动、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的,是田野中那一张张绽放的笑脸。

从《山乡巨变》里走出来的青铜人物雕塑栩栩如生,分九组散落在村入口文学主题广场、清溪路沿线的林间道旁,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合作社建设时期益阳的乡土人情。“恋土”、“入社”、“相约”、“出工”、“欢庆”……一张张或老或少或青壮的脸庞上,洋溢着质朴明亮的笑意,让我们几欲上前攀谈一番。

周立波的气息已然成为清溪村的灵魂。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224年历史的周立波故居,通过其生平陈列展览,我们触摸到一位中国学者、一位人民作家、一位共产党员毕其一生追求真理、立志奉献的赤子情怀。周立波的人生很具传奇色彩:既无高学历也未留学海外、曾经对外语一窍不通的他,仅凭发愤自学,很快成为能熟练运用英语译介外国文学的大家。20世纪30年代,他的译著就达到百余万字。1955年至1965年整10年间,已蜚声中外文坛的周立波,坚持举家搬到益阳桃花仑竹山湾,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并据此创作了《山乡巨变》。大多数照片中,个子高高、脸形方正的周立波笑得斯文、内敛甚至羞涩,但这并不说明他“没有个性”。二十几岁时,他就为自己拟好了墓志铭。讲解员告诉我们,“很多游客都会记下他的墓志铭”。

周立波最灿烂的笑绽放在“立波梨园”。距离周立波故居不远的“立波梨园”是最近重建恢复的:50亩梨树苗、18亩油茶林犹显青嫩;梨园陈列室、“清溪讲堂”学习室、梨园管理室在园口山坡上一字排开,还散发着新刷的桐油香。58年前,周立波拿出《暴风骤雨》所得斯大林文学奖部分奖金,在此开辟果园,之后又出资买了一些桃树栽下。1962年底,周立波发现果园在“大跃进”中被毁,又拿出3000元稿费买来梨树苗。栽种完毕那天,周立波拉着乡亲们在园中照了一张相——大家脸上都挂着劳动后的欣然、果园失而复得的喜乐,谦和地侧立相片一隅的周立波,更是笑得像个小孩。“梨园中的‘清溪讲堂’将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宣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阵地,我们已建立起主要由优秀村支部书记、社区主任组成的讲堂客座讲师库。”益阳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道。

位于“立波梨园”东侧、刚刚竣工的“山乡巨变展览馆”,展示的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清溪村、益阳市“三农”的喜人变迁。一直热爱家乡、关注农村的周立波如能看到此情此景,该会笑得多开心!

曾经活跃在周立波笔端心头的清溪村的乡邻们,正在奋力续写新的传奇:他们对自己有了高标准,个个争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摸索的是一条以“参与主体多元化、生产经营市场化、农民受益最大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农村合作化路子。村委会主任胡志昂告诉我们,正因为有《山乡巨变》的文化底蕴,村民们对政府号召推出的诸多新理念、新模式、新举措大多能快速接受、积极配合。清溪村才得以在短短4年内顺畅实行新型土地流转模式,建设了大量“两型”新设施,修旧如旧恢复了周立波故居、民俗艺术广场、山那边人家老屋等景观。全村468户有258栋房屋由政府、农户各出资50%,进行了统一外饰风格“青瓦、白墙、红窗、坡屋顶”改造。

焕然一新、日益殷实的清溪村“唤回”了很多游子。在一所由4栋两层楼房连缀而成、可同时供五六十个人餐饮住宿的“山乡农家生态酒店”,我们见到了酒店老板之一、两兄弟中的哥哥——年近花甲的任建超敞着黝黑的膀子,分外用心地在庭院一角整饬农具。没有人能看出他是个淘过金、开过建筑公司、赚了大钱的富豪。“这就是我最想要的生活。”他的笑容单纯、自在,一如半个世纪前“立波梨园”里的老农。

电瓶车最后载我们驶过清溪东畔连绵的田野:百花园,生态农场,百味果蔬园,农耕文化体验园,优质水稻示范片……“学员们在‘清溪讲堂’、‘山乡巨变展览馆’学习感悟,在周立波故居、山那面人家老屋体验文化民俗,接着就可以到这儿开展农业实践、拓展培训。”清溪景区管理办公室主任颜华告诉我们,7月份学习体验中心试运行,迎来了首批20位学员,他们都是带着满满的感动、思考与激情回去的。

快走出学习实践基地时,传来一对父子的对白——“没骗你吧,这儿比QQ农场美丽有趣一百倍!”

“是的!爸爸!”

那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脸上的笑容阳光般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