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州人凭什么发财
9273200000029

第29章 经营手段解密(4)

温州人有钱并素有投资意识,而今已是世所公认,因而温州人所到之处自会备受世人瞩目。温州炒房团动用千亿“战”全国温州人不仅炒热了本地的房子,还大举进军全国的房地产市场。他们选择的第一站是距离温州比较近的上海市。2001年8月18日,第一个温州购房团157人浩浩荡荡开进上海,157个人整整坐满了三节火车车厢,三天买走了100多套房子,把5000多万元砸向了上海楼市。这批人也成了全国房地产市场的第一批炒家。在上海赚了大钱的温州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全国。2002年春天,温州购房团20多人北上横扫北京城,第一单生意就成交了2000万元。这在当时的北京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目前,温州购房团的足迹已经遍布全中国。北上沈阳,南下海口,西进成都,东至上海等地。根据统计,温州现在有大约10万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

这次收购事件在温州引起了很大反响。曾最先报道此事的《温州都市报》记者王蓓,他在接受其他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目前温州人总的评论是这样说的:温州人炒房子炒完了,现在要炒媒体了,温州人真是牛!”

时至今日,温州商人凭借“敢想敢干、艰苦创业”的“温州精神”,不但在全国各地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而且在世界各也开创了中国产品的一片天空,并且成功实现事业转型,令国际商界同行刮目相看。

解密箴言

温州人可以在炒作中获得一种自信,是这种自信让温州人在生意场上更加流畅自如。有了这种自信,才打造了温州人敢于走向世界的性格;并把温州模式带向全世界。

运动战和阵地战交替

(引言):

流动中,会跟不同的人交往,会有不同的经历。可能是流动一百次;但是,只要抓住一次机会就成了。——温州谚语

温州人外出经商有一个特点:先是一些人在各地流动寻找商机,一旦发现了赚钱的机会,首先便是写信回家搬兵,把赚钱的机会推荐给家乡的亲友。家乡的亲友来到后,又再召来他们各自的家乡亲友,于是很快便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中形成了一个温州村、温州街乃至温州城,成为一个个温州之外的小温州。

如此往复,个人关系网络成为温州人传播信息的最主要媒介。有了先行者的示范作用,后来者也可以少走弯路。这种情形与很多其他地方都不同,在那些地方,人们彼此严守秘密,不肯与别人分享自己费尽心血探明的财路,也不会对后来者予以指点。而温州人的这种做法却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方面是亲情,另一方面就是利益。他们或是把商业秘密透露给亲友,邀请他们作为扩大经营的帮手,或是扶持亲友开店铺,一是照顾了乡亲,二是壮大了自己所从事的生意的声势,三是培植起信得过的乡亲,日后互为声援,大家都做老板,大家都发展。

通过种运动战和阵地战的交替协作,温州的生意网也越做越大。

最初,温州地处浙江南部沿海,山多田少,区位条件较差,自然资源也无明显的优势,于是温州人很早就外出打工,通过人力资本的外移来获取比在当地打工更高的回报(即所谓的超额收益),这与如今规模越来越庞大的民工潮在动因上并无区别。因此,温州人最初的资本积累总体上是通过谋求人力资本投入上的超额利润来实现的。

温州人多地少,他们只能向外拓展,不断寻找一个个新的生存空间。也因此,温州商人在全国散布最广,南至三亚,北到漠河,西抵拉萨,东临青岛,到处可见温州人的踪迹。最初他们以手工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如理发、补鞋、裁缝,一个个游兵散勇燕子般地南来北往。后来,他们发现各地时常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纷纷开辟新的商场或商品集散地。每到这时,游兵散勇们就聚到了一起,出谋出钱出力,一定要在竞标中拔得头筹。也因此,在全国很多城乡都有以温州人为主的商场或商品一条街。有的一个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很多分公司、分销点、办事处,将温州人的商品意识传达给当地,辐射到周边。目前,在巴西、南非、欧洲、美洲都出现了新的温州人经商的网点。

解密箴言

温州人的攻伐之术的特点是:集中强大“兵力”攻下一座“城堡”,而后从家乡搬来很多愿意经商的“兵勇”,安营扎寨守住阵地,除非是市场衰落,否则绝不后撤。可以说,这是运动战和阵地战的巧妙结合。

借“道”前行,一路顺行

(引言):

做企业一定要有思路。做企业的人,思维一定要敏锐,要活跃。——奥康董事长王振滔

如今,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磨炼,温州经济已今非昔比,早已不是从前那种简单的“配件经济”,而拥有了一系列商品的生产行业。即使是“配件经济”,也已不仅只是停留在扣子的生产上,甚至也不只停留在生产上,而是扩展至进入市场的项目选择上。如今的温州人已把他们这种借“道”前行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智慧的精髓便在于:选择的项目永远有一个依托,或者以某个行业,或者以大形势为依托。

2002年春节后,因为股东分歧的原因,王金祥从自己有三成股份的一家鞋厂管理层退出。看着分到的厂房,他没有像温州的许许多多老板一样,马上利用自己眼前的这点资源设厂开工,而是进行了长远的思考。在2002年,温州的三四千家鞋厂开始出现了疲软的态势,业内流行的字眼是“挺”,大家都在精心算计着如何挺过市场的寒冬。在这种情况下,孤身创业的王金祥如果从零开始,巨大的投入与市场风险显然是难以承受之重。从温州服装业的发达之势,王金祥想到了所谓的“虚拟经营”。

经过反复思考,两条道路摆在了王金祥的面前:是自己创牌,还是借用品牌?王金祥思索着:1200万元的投入肯定可以打出知名度,但消费者的认知度等在短期内却是无法建立的,而这恰恰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键。而且,用1200万元自己创牌,速度会比较慢。这个判断促使王金祥明确了“借道”的策略。有了这一思路,拥有鞋业第一个驰名商标的行业老大——青岛双星集团,便非常自然地成了王金祥的首选。

双星的产品是旅游鞋和胶鞋,皮鞋也偶尔有做,但在市场上难寻踪迹,这正是一个空缺。双星集团的这种产品结构似乎正是上帝送给王金祥的礼物,使他兴奋异常,而没有多考虑双方实力的悬殊。在王金祥看来,商场上只有利益,只要让对方觉得有利可图,双星集团一定会对他这个温州商人感兴趣。

确定了目标,就有实现的办法。借助于他人的推荐,王金祥找到双星集团总裁汪海的电话,陈述了自己的想法。果然未出他所料,汪海听了很感兴趣,数天后便派人到温州考察。然而事情并未像王金祥想像的那样简单——虽然王金祥心情激动地向考察者描述自己美好的商业计划,但在考察者的眼中,王金祥既没有生产线,也没有销售网络,有的只是一腔理想。临走时,考察者扔给王金祥一句话:“双星是全厂上下用十多年的心血浇铸的名牌,不能轻易转让,一旦有闪失,无法向职工交待。”

这位来自青岛的考察者一去便杳无音信。等到这年的2月份后,王金祥无法再等下去了,他决定亲赴青岛,面见汪海直诉衷肠。到了青岛,他再次拨通了汪海的电话:“给我10分钟,我想见见你。”汪海同意了。

这一次,王金祥已不容再有闪失。到青岛之前,他仔细研究了双星的情况和鞋业界“大佬”汪海的资料,并且向许多人了解汪海的性格。而当见到年纪比自己大一倍、德高望重的业界“大佬”汪海时,王金祥的开场白尽管有点俗套但也颇见贴心。他对汪海表示:双星近期推出的两大举措,一是斥资数千万元在央视做品牌宣传,二是成功推出细分市场的“爸爸鞋”、“妈妈鞋”、“电工绝缘鞋”,这两大举措显示了决策者的大智大勇,双星朝“国际制鞋王国”的理想又迈进了一大步。

经过一番客套之后,王金祥亮出了自己的“温柔一剑”:双星胶鞋很牛,但皮鞋类产品却难成气候。对于要做国际制鞋王国的双星集团而言,这种缺陷就如同一个失去一只胳膊的武林高手,始终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威力。梦想着将双星做成国际品牌的汪海,被温州人这“温柔一剑”狠狠刺中了心窝。听了王金祥的话,他叹了口气说:“这正是我12年来的心病啊。”

这时,王金祥不失时机地开始阐述自己的“理想”,汪海频频点头。时间显然早已超过了10分钟。最后,汪海兴奋地一拍王金祥的肩膀:“双星皮鞋以后就交给你了。”数天后,双方签订了一份协议,王金祥以1200万元买断了双星皮鞋及童皮鞋六年的经营权。

当然,与大公司的“虚拟经营”模式不同,由于王金祥的“温州双星”还没有研发能力,所有的款式都只能由贴牌厂设计。但王金祥并不着急,他认为,鞋业的主导品牌并不多,每个品牌的产品线并不是很丰富,因此做皮鞋更要注重产品组合。他的做法是从每个贴牌厂家的产品中挑出各种最优的产品,进行风格的组合,这样可以解决目前自己没有研发能力的问题。

在产品的价格定位上,王金祥也颇费了一番心思。鉴于国内市场上流行的皮鞋基本上是温州鞋,“温州双星”的价格便以这些温州鞋为参照,定在中档稍高的价位上,这样,同等品牌形象下价格比一类产品便宜,而且同等价格下品质比二类产品更优。这个价格策略经过运作后,证明效果相当不错。半年下来,“温州双星”的销售量达到了20多万双。

作为借“道”前行策略的决策和操作者,王金祥对自己和双星集团所作的这笔交易并不担忧,他的一句“到现在我可以说没有任何风险了”表明他已经收回了大部分投资。

解密箴言

显然,每一个商人所遇到的问题在此之前都存在过,并得到了解决。他需要做的,就是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比葫芦画瓢,再加上点儿自己的创意就行了。这种策略说穿了就是“傍”的策略。不要小看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策略,别忘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是“傍”上了IBM才逐渐建造其软件帝国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关键在于你如何“傍”,如何走上自我发展之路。

拥有完善的抗风险措施

建立双赢思想

(引言):

同行业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为了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或为了维护现有市场使企业生存下去,有必要与同行其他一些企业搞互利互助的联盟,这样可以增加力量,有利于在市场中战胜强大的对手。——李嘉诚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温州商人之所以能财通三江、富达四海,熟谙取财之道,恰恰是因为他们懂得双赢才是最有效的自我利益的维护策略,不算计才是最大的算计。这种论调听起来好像绕口,但细细品味真的很有道理。温州人的高明在于他们不仅深谙此理,而且心口一致,行为和思想同步合拍,所以他们做得彻底,取财丰厚。

“有钱大家赚”,这是温商奉行的一条经营理念。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懂得遵循双赢的准则,让大家一起赚钱。一位温州市场经济的开拓者曾这样说出自己的经营秘诀:“赚一块钱,分出4毛”。

显然,对温州人来说,做生意讲究情义,重情不重利。如果说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总是想着占点便宜,人家肯定对你很反感,进而讨厌与你在一起,当然也不愿意与你做生意、交朋友了。但是,如果你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处处想着对方,帮助对方,在经商活动中,承诺他人的利益,一分也不少地兑现给他人,他人就会觉得与你在一起是有利可图的,你是一个大方的人。只有这样,在经商活动中,你就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优势。

对于商人来说,尽管做生意的本质是要赚钱,但是,赚钱并不是不择手段地坑害他人,而是以情动人,不重小利重大局,生意不成人情在。这样,一次生意不成,还有下一次,生意才会越来越好。因为,人脉是最重要的商业资源,精明的温州人深深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商业活动中,能够做到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而且处处建立双赢的思想。

“千万要给别人留下一个成长的空间,自己能赚钱别人也有钱赚,有钱大家一块赚,只有大家一块赚,你才能赚到钱。”山东金田集团董事长金位海认为,要给其他人留有赚钱的余地,他竖起食指,指着食指的第一节说:“我就赚这一块。”又指着食指的第二节说:“这些让来市场租摊位的客商赚。”最后指着第三节道:“这些让来市场进货的各地商人们赚。”

在温州人眼里,做生意是要挣钱,但是怎么挣钱却是很有讲究的。温州人认为,在生意场上,“我好你也要好”,让大家一起赚钱,自己就能够不断地赚钱了。正是这种“我有利你无利生意不成,我小利你大利生意不干,我大利你小利生意不长,我大利你大利生意不败”的双赢思想让温州人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许多外地温州商会的负责人总结的一条做生意的经验是,一个人做事赚不了钱,大家一起做事才赚大钱,有钱大家一起赚。

怎样才能挣到更多的钱是每一个经商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挣钱的关键是产品销售状况。李嘉诚说:“人要去求生意,生意就难做,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李嘉诚深深地懂得,只有让他人得到相应的利益,他人才会为自己带来财富。他说:“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他说:“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

“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那么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解密箴言

一个人致富是很容易实现的,要组织多人一起去致富。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共识。对企业来说,现在所要面对压力和社会挑战太大,困境太多。要实现成功,没有好的人脉,实在是很困难。而且还要强调团结,要有共同的目标。

向实业经营升级

(引言):

企业做大了,不是属于他个人的,最终还是属于社会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上市是必须的。——南存辉

在这些温州商人中,有部分温州人通过打工获得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之后,便升级为实业经营,成立了一个个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温州人最初经营的行业也是与他们的打工领域相关的,如服装加工、皮鞋、餐饮等。如今,这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实业却被温州人做到了极致,如温州的打火机生产商已经打垮日本同行,占据了全球市场的最大份额;全球每十双皮鞋中就有一双是温州生产的;欧洲的中餐馆90%是温州人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