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甩手掌柜”的用人哲学:管人用人的9条金科玉律
9254100000038

第38章 合理放权,不要所有问题都自己扛(5)

绝不能混淆职责界限。如果发生某种问题,而且又是自己权限之外的事,就不能拖拖拉拉,应该立刻向上司请示。超过顶头上司与更高一级管理者交涉、协调,等于把上司架空,也破坏了命令系统,应该列为禁忌。非得越级与上级联络、协调的时候,原则上也要先跟顶头上司打个招呼,获得认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才可以授权给他。

(10)向上司报告自己解决问题的人。

接受权力的部属,自己处理好的问题如果不向上司报告,往往使上司不了解实情,做出错误的判断或是在会议上出洋相。

当然,不少事情无须一一向上司报告。但是,原则上可称之为“问题”、“事件”的事情,还是要向上司提出报告。

报告的时机因其重要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重要的事,必须即刻提出报告,至于次要的或属日常性事务,可以在一天的工作告终之时,提出扼要的报告。

(11)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有些部属在自己负责的工作发生错失或延误的时候,总是找出许多的理由。这种将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的人,实在不能授权给他。

部属负责的工作,可说是由上司赋予全责,不管原因何在,部属必须为错失负起全责。他顶多只能对上司说一声:“是我领导不力,督促不够。”如果上司问起错失的原因,必须据实说明,而不是找一大堆借口辩解。有些部属在上司指出缺点的时候,总是把责任推到他的下级身上,说:“那是某某干的好事。”把责任推给下级,并不能免除他的责任。一个受权的部属必须有“功归部属,失败由我负全责”的胸怀与度量才行。

(12)提供情报给上司的人。

部属与外界人士、其他员工等接触的过程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情报。这些情报有些是对公司不利的。部属必须把这些情报谨记在心,并把它提供给管理者。

(13)不是事事请示的人。

遇到稍有例外的事、员工稍有错失或者旁人看来极琐碎的事,也都一一搬到上司面前去请示,这样的部属令人不禁要问:授权给他到底和不授权有什么区别?

能干的部属对管理者没有过多的依赖心。事事请求不但增加了管理者的负担,部属本身也很难成长。如果他拥有执行工作所需的权限,就必须在不逾越权限的情况下,凭自己的判断把分内的事处理得干净利落。这样的人才值得管理者把更多的权力交给他。

9.切勿滥用权力

权力是企业管理者表现自己管理手段的体现,但无数事实证明,过分保护和夸大这种权力欲望就会存有私人目的,就会滥用无度。滥用权是对权力价值的破坏,切忌滥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者警醒的口号。那些死抓着权力不肯放的管理者,因权力太多的缘故,往往滥用权力,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任何权力都得有一定的限制和范围,如果硬要突破这种限制和范围,就会超出度外,形成“权力扩张”的现象,最终会危及组织或企业利益。

切忌代办一切

命令是让下属执行的措施,而企业管理者不能代办命令。“这是业务命令,你就照这方法做,不然,我就把你开除。”像这种不顾部属立场,强制的命令方式,是身为主管者绝对要避免的。因为这样,只会徒然增加部属反抗的心理,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

一个真正优秀的主管,绝不会依靠权力来行事,更何况部属本身电知道要敬重上司,上司又何必处处表现自己有不可示弱的权力呢?有些管理者当部属不按己意而行时,往往不愿花点时间与部属商谈一下,马上搬出权力,想借以操纵部属。即使他不是用很强硬的态度,但此种行为即明白表示他不相信部属的能力,而“相信部属”是最重要的。期待部属有所表现时,首先要相信他的能力。

切忌漠视下属

每位下属都有自尊,否则他就没有个性。没有个性的下属是好下属吗?显然不是。企业管理者千万不能盛气凌人,目空一切,应该尊重下屑,合理地发布命令。无论多不可靠、多无能的部属,一旦交给他工作,就不可轻视他的能力。对其努力的行动应尽量给予援助,即使自己有好的想法,也要放在心里,在部属未提出比自己更好的提案前,要耐心地帮助他们,给予他们意见和忠告。一个忙碌的企业里,任务往往一件件接踵而来。此时若要指示部属,只能象征性地提示重点,而无法顾及全面的解说。在平时,部属通常有他自己的行事计划,当上司突然下达指示时,不得不将原来计划加以调整,或删去一部分或追加一些。假如这只是偶尔的现象,倒无所谓;若是经常发生,部属难免会心存不满。因此,当下命令给部属时,不妨多加几句话,例如“我知道你现在很忙,不过……”“我想你可能头一次做这件工作,不过……”说这些话对你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却能止部属感到你在为他的立场着想,而心甘情愿地让步。你要下命令,不如用这些方式,更能使部属积极工作。

切记:不要滥用权力,与其随时随地叱责或命令下属做某件事,不如适当放权,让下属有更大、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管理艺术是门大学问,如何当一个好的管理者,很有讲究,如何达到“治之至”徂有门道。侣氏春秋·李贤》提出两个方法:宓子贱和巫马期先后治理单父,宓子贱治理时每天在堂上静坐弹琴.没见他做什么,把单父就治理得相当不错。巫马期则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昼夜不闲,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单父也治理得不错。两个人两种治法,一则事不躬亲,一则事必躬亲。

两种方法孰优孰劣?事不躬亲是“古之能为君者”之法,它“系于论人,而佚于官事”,是“得其经也”;事必躬亲是“不能为君者”之法,它“伤形费神愁心劳耳目”,是“不知要故也”。前者是使用人才,任人而治;后者是使用力气,伤力而治。使用人才,当然可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使用力气则不然,弊生事精,劳手足,烦教诏,必然辛苦。

前人的这套说法今天仍有意义,其道理仍没过时。凡有上级与下级、用人者与被用者关系存在的地方,就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管理者的工作就是抓纲举目,抓紧大事:制定军事战略方针,作战计划是军事统帅的大事;企业的发展规模,产品的品质种类、发展远景是企业的大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军统帅蒙哥马利提出:身为高级指挥官的人,切不可参加细节问题的制定工作。他自己的作风是在静悄悄的气氛中“踱方步”,消磨很长时间于重大问题的深思熟虑方面。他感到,在激战进行中的指挥官,一定要随时冷静思考怎样才能击败敌人。对于真正有关战局的要务视而不见,对于影响战局不大的末节琐事,反倒事必躬亲。这种本末倒置的作风,必将一事无成。

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车经过繁华的都城街市中,碰见有人群斗,死伤极多,但是他若无其事地通过现场,什么话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头拉车的牛吐出舌头气喘吁吁,丙吉马上派人去问牛的主人到底怎么回事。旁边的随从看见这一切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宰相对群殴事件不闻不问,却担心牛的气喘,如此岂不是轻重不分,人畜颠倒了吗,于是有人鼓起勇气请教丙吉。丙吉回答他:”取缔群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身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评定他们的勤务,再将其赏罚上奏给皇上就行了。宰相刘于所有琐碎小事不必一一参与,在路上取缔群众围斗更不需要。而我之所以看见牛气喘吁吁要停车间明原因,是因为现在正值初春时节,而牛却吐着舌头气喘不停,我担心是不是阴阳不调。宰相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车询问原因何在。”众随从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英明。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管理者下工夫做的事情:第一对大局的判断和掌握。第二是调整团体的能力。第三是让部下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诸葛亮治理蜀国时,朝廷内外大小事务都要一一过问.以履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久而久之,诸葛亮累得筋疲力尽,杨容为此经常劝谏他要适当下放一些权力,一来,可以让下面的官员得到锻炼,二来自己的健康状况能得到改善。可是诸葛亮不肯听从劝告。几年后,蜀国在国力方面有所增强,国内治安也稳定了不少,可是诸葛亮因为过度劳累而过早离开了人世。

从表面上来说,管理者尽心尽力地做事是一种美德,可是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局也是得不偿失,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这也是简易管理的反面教训。作为管理者来说,只需要掌握大方向,具体的事情应由各级人才去处理,不必每件事都过问。过问就是掣肘,不能达到简易管理的原则效果。

袁了凡在他编辑的《通鉴》一书中阐述了管理者工作的诀窍:“把紧急的事当成眼前的大事来解决,不将精力放在那些琐事上,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管理者用人要明白:什么该获取就毫不犹豫地获取,什么该舍弃就毫不犹豫地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