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网络帝国的王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
9251800000026

第26章 社交网络(2)

正因为如此,马克才与肖恩一拍即合,最终与唯一的朋友爱德华多决裂。事业上如此,但是在生活中,马克对于肖恩的放浪形骸并不认同,在肖恩醉生梦死的时候,马克关心的仍然是他面前的电脑屏幕和他的虚拟世界。肖恩的社交生活处于后现代式的漂浮状态:他与萍水相逢的女生一夜激情,潇洒悠肆,并以富翁自居;又与漂亮的模特打成一片,进行着不知所云的对话。这些还不够,他与人交往的方式只求一个酷字,法律亦不放在眼里。他办吸毒Party只因那是让人们High起来的方式之一,对毒品过敏的他自己并不能吸,他只是想要那种气氛。马克呢?马克还是那个没法与人交往的马克,没有一夜情,没有Party,当肖恩被警察逮捕时,电话另一头的马克才发现,其实两个人的距离很遥远。

划艇双胞胎家境优握,身材高大,外表英俊,是顶级俱乐部的骨干,是哈佛校园的上层人物。与马克的怪咔相比,他们的“绅士风度”显得过时而可笑,他们的运动员身份也在暗示着他们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群。他们属于过去,某种前现代的痕迹仍挥之不去,就像他们从事的代表古老传统的赛艇运动。虽然他们努力在追赶新的潮流,想出了Facebook的原始创意,但是仿佛积重难返,286的配置带不动最先进的系统,他们注定被淘汰。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的确是帮助马克融入校园主流生活的契机,不过马克不是乖乖仔爱德华多,不同于后者的受宠若惊,他对校园领袖们的“垂青”弃如敝屣。其实在马克极度自我和自信的背后,也有着深深的自卑。他未尝不希望加入主流,进入那个赫赫有名的坡斯廉俱乐部,然而,他的自我和自信更重要,当自信受到折损,自我受到压抑的时候,他宁可选择与主流决裂,也不肯妥协。

有别于一般的成功人士传记,电影《社交网络》大量披露了马克·马克成功道路上的各种丑事:被女友甩、建评选网站报复女性、窃取他人的创意、背叛帮助过自己的好友等等。但在这些看似不太光彩的故事背后,人们看到的却是天才的失意和落寞:他官司缠身,众叛亲离;尽管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交网络,但现实生活中却不擅与人交际。马克的道德观并不符合大众的口味。尽管他的所作所为最终令他不得不付出大笔的赔偿,但对他而言那6500万美元不过是一张超速罚单。可能在很多美国人看来,让这个年轻自大的亿万富翁受点惩罚是应该的,所以导演借片中马克的女友之口斥责他为“混蛋”,通过律师助理形容他“虽不是混蛋,但正在努力成为一个混蛋”,这大概也代表了观众们的心声。

当然,这只是电影。银幕上的故事纯属虚构。在电影《社交网络》的原着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的引言中,作者写道:“书中有些对话其实是经历了很长时间、在不同地点发生的,所以,我对部分对话和场景进行了重建和压缩。”电影的片尾字幕中也附加了这段说明,也正因此,《社交网络》和《意外的亿万富翁》都被评论家们贴上了“虚构”的标签。被最经常引用的例子,是电影里炮轰马克的“前女友”在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

当《社交网络》获得金球奖时,编剧阿伦·索金说:“我感谢马克·马克,如果你今晚正在收看金球奖直播。电影开始时,你的前女友曾经预言你的未来,她错了。事实证明,你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一个有远见的人,一个利他主义者。”

索金是好莱坞的着名编剧,此前,他的电视剧《白宫风云》,7年间共拿下27座艾美奖杯,值得关注的是这部连续剧也是马克·马克最喜欢的。索金在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前四年,就让创作顾问致电奥巴马的竞选团队:“跟我说说奥巴马这人。”《白宫风云》的最后,剧情是这样发展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少数族裔政客击败了共和党的白人候选人后,登上了政坛顶峰。其中诸多台词,都以极为雷同的方式在奥巴马的竞选访谈中得到了重现。索金希望将这种态度带到《社交网络》中的马克身上。

《社交网络》试图还原Facebook诞生于哈佛的真实状态,电影中出现的哈佛社交聚会、宿舍墙上的标语、马克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型号,甚至是屏幕上出现的网络操作命令行,都极大地忠实于事实。

虽然马克曾经对《纽约客》明确表示他不会看《社交网络》,但电影上映后,他还是悄悄走进了影院,就连这一点,也和电影里他言不由衷的风格十分相似。他在接受采访时留下了这样一句观后感:“电影里出现的每一件短袖和帽衫,我确实都有一件一模一样的。”

2010年接受美国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采访时,马克说:“那部电影很明显是虚构的,我们从未参与其中。如果你想写一些关于Facebook的东西,至少要试着讲一个正确的故事才可以。《Facebook效应》的作者就曾经与我联系,并且发来了一部分章节让我提供反馈。虽然有些内容仍有争议,但他们至少尝试了。”

《Facebook效应》的作者大卫·柯克帕特里克在博客里说,《社交网络》开拍时,剧组希望他能参与并提供意见。但由于柯克帕特里克曾经采访过Facebook高管,而电影又明显失实,柯克帕特里克采纳了Facebook的公关意见,没有参与到电影的制作中。

根据柯克帕特里克的说法,现在的马克“态度平和、谈吐缓慢、时常沉默、高度自信”。他身高只有172cm,但总是抬头挺胸自信满满。这很容易在电影中被塑造为一个反社会的高傲角色。

2010年10月16日马克在接受采访时被问道对《社交网络》这部电影的看法,他回答道:‘他们为了创造真实感做的很多事情非常有趣。但电影里有很多搞错的地方,也有很多很随意的细节是真实的。我觉得主题方面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是,他们把整个电影的框架弄错了。电影开头是我和一个女孩,她把我情绪搞得低落。基本上,他们这部电影的框架是,我建立Facebook或者类似的东西是为了能得到女孩或者能进入哈佛的各种社交团体。真实生活中了解我的人知道,我现在还是在跟创办Facebook之前就交往了的一个女孩在约会,所以电影中明显是不真实的。拍这部电影的人对于硅谷人们建造东西动机的理解与事实有很大脱节。他们无法理解,有些人想要建造东西,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么做。”

亚当·德安杰罗在看过《社交网络》后说:‘他们从哈佛搬到帕罗奥多时的第一个房子,我当时在哪住了一个暑假。电影中从房顶的烟囱到游泳池之间的滑降绳索是真实的。只不过那个烟囱没有被弄塌过,电影中他们增加了烟囱被弄倒塌的镜头,是为了增加戏剧效果。”

“在电影中,马克最初建立网站的动机被描述为对FinalClubs俱乐部的着迷。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着迷,但有一点肯定的是,他还有其他的动机,比如哈佛校报《深红》暗示的制作一个全校通用的肖像名录。

电影中马克当时用的索尼VAIO是完全符合事实的,而且很有趣的是,在科克兰德宿舍,电影中马克宿舍的壁炉上有个贴纸写着:USEOFTHISFIREPLACEISPROHIBITED,意思是禁止使用该壁炉。事实上,在2003年的时候哈佛几乎每个宿舍的壁炉上都有这样一个贴纸,那是当时学校的行政规定更改所要求的。马克笔记本上出现的阿帕奇配置文件目录列表以及WGET下载命令都和电影里出现的完全一致。

休斯在电影中被提到时,他的身份是程序员。不过就我所知,他当时并不是程序员,并且现在也不是。电影中莫斯科维茨的角色被轻描淡写也是如实反映当时的情况,我确定他们做了很多的工作。

2010年底,片中的“混蛋”马克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摇身一变成了造福全人类的“好好先生”。事实上,美国民众对于现实世界里的马克也有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一些人认为他是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混蛋,另一些认为他是造福全人类的社会企业家。

电影中的马克穿着拖鞋参加自己的听证会,真实的马克也不修边幅,在数次改变了Facebook命运的新闻发布会上,他都穿着T恤、牛仔裤和运动鞋面对全球用户。这被媒体解读为“同史蒂夫·乔布斯一样的科技业符号”,他也被《君子》这样的时尚杂志评为2010年的最差着装人物。

Facebook的高温仍在继续,然而对于管理这家公司和如何与下属打交道,相信这么多年过去了,马克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在用户急速增长的同时,马克一定也有了相应的成长。在2010年接受《纽约客》采访时,马克曾懊悔不已地说:“如果你要建立一个有影响力的线上服务,并且希望人们都信赖它,你就必须变得成熟……我已经长大了,并且得到了许多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