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你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一个有远见的人,一个利他主义者。——金球奖最佳编剧阿伦·索金
所谓社交网络,就是将社交行为在互联网上进行。最早的网络社交是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的,然而在当时电子邮件只能满足5%的人的社交需求。当互联网发展出了BBS网站和今天主宰网络社交的SNS网站,丰富的社交网络已经能满足十倍于当初的人社交网络是一个新型的社交平台,通过网络将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
2010年鬼才导演大卫·芬奇根据本·麦兹里奇的畅销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拍摄了电影《社交网络》,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原型正是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和爱德华多。
大卫·芬奇的《七宗罪》《搏击俱乐部》《本杰明·巴顿奇事》都是电影爱好者公认的经典之作,他所执导的电影都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阴郁、深沉和哀伤的基调,这也使得很多人都认为他所拍摄的电影是“黑色”的,就如他自己所说:“我不认为电影就只扮演取悦观众、娱乐大众的角色。我的兴趣在于伤痕电影。”大卫·芬奇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人性与社会的黑暗之处,他所拍摄电影的影像风格则是强有力和震撼人心的。
就像是电影的开头,节奏快得让人窒息,开门见山都无法形容那种紧凑感。马克与他的女友坐在一张小酒桌旁,直接进入了一场长达166句的对白,而耗时仅有5分钟。这段特殊的开场除了校园酒吧的背景,便只有两张淡漠的脸,没有特别的环境交代、没有肢体特写、没有好莱坞绚丽的电脑特效。据说这一段剧情就占据了8页的剧本,但是拍摄了99次才完成。一个性格孤僻、语言刻薄、奸诈狡猾、卑鄙无耻的反面人物形象迅速被建立了起来。
“你或许会成为一个成功的计算机人才,但是,这辈子都不会有姑娘喜欢你。这并不是因为你脑子一根筋。真正的原因只有一条:你就是个混蛋!”这句话出自电影开场中与马克对视而坐的“前女友”之口,借由这句话,电影围绕着“混蛋”二字,展开了叙述。或许马克不是一个混蛋,但是通过影片里马克的表演,会让人看到他正在努力成为一个混蛋。
影片才开场,男主角就被女友甩掉,马克愤怒之极,决定干点什么报复一下。于是这位计算机天才,先是在自己的博客中大曝女友隐私说她是个婊子,诋毁诸多。再以黑客手段入侵了学校的计算机系统,盗取了哈佛大学内儿乎所有女生的相片与资料,并制作了网站Facemash,在Facemash上,马克将那些偷盗来的美女照片放上去,让全校人进行投票,对“辣妹”们评分。此网站立即引起了轰动,火热程度致使哈佛服务器崩溃瘫痪,马克也因此被哈佛校方惩罚。因祸得福,马克的“坏”名头在哈佛校园内传开,引起一对正在制作网站的双胞胎温克莱沃斯兄弟的关注,他们热情邀请马克加入他们的团队,共同建设此网站。而马克受到了温克莱沃斯兄弟所建设网站中的创意启发,与好友爱德华多等人建立了日后名声大噪的社交网站“Facebook”,
一番努力后,Facebook运作得越来越好,声名鹊起,马克的财富也与日俱增,跻身《福布斯》巨富。由于他的为人与一些做法,使他面临了各种各样的麻烦,被温克莱沃斯兄弟起诉,并与昔日好友爱德华多反目成仇。
整部电影将Facebook创始人马克·马克刻画成了一个智商极高的天才,又与其他天才一样拥有很低的情商,而且日常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在他的眼中几乎一文不值。这部电影中的马克,儿乎不懂得什么叫做感情,是一个完全漠视私人感情、友情和爱情的人。他利用双胞胎兄弟的信任,谋取创意,半路单飞,创建Facebook。在发展Facebook的途中,又将共同创始网站的伙伴甩掉,要自己干自己的。并且用自己的一套古怪逻辑让自己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片中他唯一的好友,从始至终为其贡献良多,牺牲很多帮助其事业发展,最终却在没有价值的时候被无情抛弃。马克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真的成为了一个混蛋。
影片的最后,是马克孤独地坐在办公室里。他望着电脑屏幕,显示的是那早已遍及世界的Facebook网页,这一刻是无声的。全世界都在通过他所创造建立起的虚拟社交网络进行社交,而他自己这个创始人却失去了所有的交往。他默默输入了女友的名字,在网站上找到了她,然后小心翼翼地发出了添加好友的申请,接着一遍又一遍地刷新,期待着奇迹的出现。对于全世界的商界来说,他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对于他自己来说,此时的他却等不来最初的那个人。
影片结尾仍然给予了马克些许安慰,虽然他没有办法与早年的女友“关系正常化”,但那个曾经对他深恶痛绝的女孩毕竟还是注册了Facebook,在明知老板是他的情况下,这算是一种无声的原谅吧。马克机械地刷新着屏幕,望着那个女孩的笑容,这样才是他所熟悉的交往方式。此时不禁又想到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虚拟世界,到底是让我们更接近,还是更疏远?
美国时间2011年1月16日晚,这部《社交网络》拿下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原创音乐四个电影类主要奖项,打败了呼声很高的《盗梦空间》。本片最出色的构思在于创业的传奇“其实只是背景”,镜头审视的是一个天才永远寂寞漂泊的内心,这眼光带着几许讽刺和悲哀。马克创造了Facebook帝国,建立了一个无需邀请函的超级俱乐部,打造了庞大的社交网络,帮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更加接近,然而他本人却是一个没有社交的人。他没有办法与任何人建立长久稳固的关系,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他并不是那么在乎金钱,但是他也不会轻易认输,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他相信自己是世界之巅上的唯一一人,孤独,是一种必然。他偶尔也幻想做出改变,可是那只能让他更无所适从。他已经习惯孤独。人的心思和情感太难捉摸,不像数学公式和计算机程序那样步步准确,于是,他宁愿选择后者。
马克周围的人分别代表了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只有马克是一个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的漂泊者,因为其他人虽然各自带着不同时代精神的印记,毕竟仍然是社会网络的一部分,而马克游离在社会和人际网络之外。他的高智商与他的低情商成反比,他伤害了自己有好感的女生,伤害了一直包容他照顾他的朋友。他如愿以偿成为人人景仰的校园红人,却不知如何与粉丝们聊天,众人崇拜的眼光反而让他无所适从。他试图追随肖恩选择后现代的生存方式,最终却发现自己不属于那里。与众人对簿公堂时,马克扞卫的与其说是他的财富和权力,不如说是他仅余的精神依托,他超众的智慧。他的智商是他唯一可以依靠和慰藉的,他要用自己的聪明压倒所有人,来填补情感的空虚。事业上他是个成功者,是个疯狂的天才,同时他永远治不好自己的社交障碍,他与世界之间始终隔着一道电脑屏幕。
相比爱德华多,马克后来的领路人肖恩则更为另类。如果爱德华多是现代人格的化身,那么肖恩就是无拘无束的后现代人格典型。他的激情,他的疯狂,他的不按常理出牌等种种反传统、反权威的行径让马克有向道中人的感觉,但终究他们两人是不同的。肖恩也是IT界人士,对于电脑和网络,他和马克有同样敏感的直觉和深刻的认知,这一点不同于玩经济的爱德华多。经济和金融世界已经高度制度化,需要谨慎小心守规矩,而计算机世界是开疆拓土的西部,需要的是策马冒险的牛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