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决策的逻辑
9232600000026

第26章 掌控消费者的心理情境(4)

改变会令人们坐立不安。从心理上分析,它破坏了人们内心的安全感,消费的恐惧心理也来源于此。消费者需要从某种消费行为中,寻找到强烈的安全感。比如很多女性消费者需要购买装满衣柜的服装才觉得欣慰,但实际上她们真正穿的,只有几件最平常的衣服。她们一方面想有“存货”,另一方面则害怕改变,因为换穿新装意味着改变。也就是说,消费者害怕改变的心理实质是在维护内在安全感。

害怕一成不变

与害怕变革不同,消费者还存在恐惧既定规律的心理。人类追求冒险刺激的情绪是天性的一部分,有些人害怕变化对习惯的销蚀作用,有些人则害怕被束缚在熟悉的框架、规则之内。

由于恐惧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这类消费者宁愿灵活地尝试各种标新立异的消费体验。这解释了一些消费者对探险、蹦极等极限运动趋之若鹜的原因,他们将这种消费行为看做奔向自由、挑战自我的象征。追求个性化与刺激化的消费,实际正是人们恐惧陈规的表现。

直面消费决策的恐惧心理

直面消费者的恐惧心理,会发现它的双重面孔:因为心怀惶恐,故而义无反顾地寻求克服恐惧的方法;因为心怀畏惧,故而对不安的现状漠视和麻痹。

决策者不能避开消费者的恐惧心理,更不能无视它,只有认识到消费行为恐惧的心理真相,才可能打败那些压抑消费需求,或者引起消费动机冲突的恐惧心理。

后悔心理

消费者在面对决策时,通常都有恐惧感,他们害怕决定错误,尽花冤枉钱。消费者在营销者的煽动之下购买某种产品,但在购买之后常有怀疑、不安以及后悔的心情。这些不和谐的负面心理因素,会引发消费者不满的行为,于是,消费决策与消费满意度便产生一种售后冲突。

对于理性消费者而言,实用性较强并且贵重的产品一旦引起售后冲突,后果一般都会比较严重。比如大件家用电器、轿车以及房产等商品,消费者在购买前后出现恐惧心理的比率高于其他消费品,购买前会进行反复的比照,态度犹疑;购买之后则不断质疑是否物有所值,出现后悔情绪。

风险心理

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即意味着投资,任何投资都带有风险性。担忧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不能满足预期需求,是消费者最大的风险心理的表现。

一项国外研究显示,新品类上市之后遭遇失败的比率在40%~90%之间。也就是说,有些品类在上市之初的失败率会高达90%。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新品类的创新力度是到位的,营销也做得好,这种现象的出现令人感到困惑。

如果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事实的真相其实很简单,消费者会认为购买新品类的风险太大,他们会对新产品的性能表示怀疑,或者认为自己并无实际需要等等。这些认知可能具有一定偏差,但它们听从一个统一的指使力量,即对风险恐惧的心理。

失衡心理

为产品选择高端定位的决策者会发现,普通消费者的惠顾率远低于企业的目标客户。虽然产品定位于高消费人群,但并不意味着中低端消费群体不会关注该产品。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消费者的失衡心理。

那些为衬托产品优质、高端特质而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店面,无形之中造成了普通消费者的担忧,他们显然已经认为豪华的店铺所经营的商品一定价值不菲,而实际支付能力与商品价值的不平衡,令他们很快打消惠顾的动机。

尽管企业的初衷绝非限制它的目标客户,但消费者仍然是敏感的,害怕失去面子,或者压抑消费动机所导致的恐慌,都会令消费者心理失去平衡,从而影响其消费行为。

如何化恐惧为商业力量

当消费者处于陌生的情境时,不安的情绪便开始涌动,有限的认知与能力限制其掌控陌生的新局面。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刺激与不确定性。这时,如果决策者告诉消费者必须扬弃他们熟悉的消费路线,感受新的消费体验,消费者在感到新奇的同时,恐惧也不请自来。然而,营销的技巧性恰恰在于,能够化消费者恐惧为市场需求的力量。

迎合

事件营销很大程度上是在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反应。

伊拉克战争期间,人们普遍存在恐惧战争、祈望和平的心理。统一润滑油当时提出“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的营销策略,一方面迎合了人们的心理愿景,另一方面巧妙地演绎了产品与品牌的深刻内涵。面对战争带来的恐慌,统一润滑油的营销宣传,将现实纷争的情境植入消费者对产品的积极诉求之中。

当营销情境迎合消费者恐惧心理时,消费者很容易便形成这样的感知:这就是我所需要的。此时,恐惧心理成为营销成功的助推力量。

刺激

如果消费者已经陷入某种情境导致的心理恐慌,那么进一步刺激这种恐惧心理会产生什么效果?

当甲型流感初现我国时,立即出现很多新的商业宣传口号。比如三九牌感冒灵打出温馨牌,提醒人们“远离流感”;新康泰克药业将“快速出击”落实到行动中,告诉消费者“勤洗手,防感冒”;威露士牌洗手液大肆宣传“权威认证,杀菌达到99.99%”。

这些营销出击的速度与力度均体现出“快、准、狠”的战术。“快”是指营销宣传的及时,“准”是指对应了消费者初露恐慌的心理,而“狠”则是指这种营销之策实际上刺激了消费者的心理恐惧。利用现实情境适当地刺激消费恐惧心理,是加快消费动机转化为消费行为的一种营销策略。

平抚

国美电器提出“买电器,到国美,花钱不后悔”的营销宣传语,有针对性地指向消费者恐惧后悔的心理,在平抚消费者购买的紧张情绪之余,帮助其消除选择的疑虑。此外,真实的心理情境贴合了消费所担忧的情形,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平抚消费者恐惧心理,需要不断地向消费者证明,令其全然信任我们的营销宣传。决策者必须时常提问:当顾客购买我的产品或服务,我要如何做才能给他百分之百的安全感?一言以蔽之,安全感是平抚策略之重心。

转移

有些情况下,商业营销可能无法消除消费者的心理恐惧,但可以通过营销战术转移消费者的心理视线,将恐惧的情绪挤压在爆发的需求动机之外,强烈的需求动机能够令消费者暂时忘却恐惧的心理。全球最畅销的卫生棉条品牌丹碧丝,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40%。但它曾经面临巨大的风险,首先是该公司只生产卫生棉条这一种产品;其次,这种新型产品的营销在思想观念保守的国家很难展开,很多目标消费者认为这涉及宗教信仰以及道德规范中的禁忌话题,因此害怕使用丹碧丝。

公司方面最终找到营销的突破口,为卫生棉条拍摄了一组特写镜头,并在情境广告中配上旁白“丹碧丝光滑、柔顺、舒适极了”这种营销手法转移了消费者的恐惧心理,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产品在使用上方便与舒适的需求动机。

6.制定消费群体的遵从标准

很多人喜欢喝茶,你也喜欢喝;商场禁止抽烟,你在无烟区以外抽烟片刻;人们普遍承认地球是圆的,天是蓝的,雪是白的;等等。这些行为是否都是遵从的表现?心理学家认为,这些行为都不属于遵从的范畴,群体表现出行为或者态度上的一致性并不一定是遵从。真正的遵从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群体行为的让步。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者信念上的改变,导致个体在真实或想象情境中感知到群体施加的压力,迫于这种压力,个体放弃自己的意念,甚至不得不与自身的愿景发生冲突。

群体压力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这就使得遵从行为有可能基于“真实”标准,也有可能产生于“想象”标准。“真实”标准是指,假如个体没有遵从群体一致性行为,就会由此接受群体的惩罚或者个体利益将实际受损。“想象”中的群体压力则比较含糊,人们认为出席高级宴会一定需要正式和略显高档的服饰,否则会被其他人轻视或者嘲笑,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想,他人的观点未必如此,着装平常也未必招致排斥。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并没有哪项规章制度规定,人们需要适度使用香水以表示礼貌和对他人的尊重;也没有哪项科学证实,洗发水比香皂更能养护头发,人们必须使用洗发水清洁头发而不是香皂。这些逐渐被人们遵从为行为规范的认知,不过是决策者利用营销手段刻意制造的“准则”。

遵从是消费者认知普遍存在的心理规律,而群体遵从是一种长期持续的行为模式。消费者遵从的心理特质为决策者开发市场需求、挖掘消费群体、引领消费的手段创造了空间。

成文规定与不成文规定

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社会性,并且生活在所有不同规模与类型的群体之中。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中,都需要与他人接触、建立相互间的关系。

喜欢独处的人往往被贴上孤独者的标签,被人们认为具有社会偏离行为。而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性,能够感受到来自群体规范的压力,甚至服从于群体都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独特模式。或者说,群体遵从是人们生理以及心理的需要。

群体遵从并非人们的盲目自发行为,它必然有一定的参照标准,具体来看,遵从行为的标准依据分别来自国家法律、社会规则以及道德规范。其中,法律、法规以成文形式制定出来,是人们必须服从的标准;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比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是规范遵从的具体内容,是群体遵从的不成文规定。

IBM的法规遵从架构

IBM公司曾推出一系列存储新产品。新产品基于IBM公司对法规遵从管理架构的设想,广泛涉及法规环境中的IBM遵从解决方案、银行数据仓库软件、政府电子表格及报告管理解决方案等。它们分别提供信息管理、安全和特殊行业的解决方案,满足不同的法规遵从需求,并保护不同企业的IT投资,提高企业业务效率。

对于IBM来说,新产品的目标客户是金融服务、保险以及制造企业,这些企业面临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行业规定,新产品显然适应了它们遵从行业法规的需求。据统计,有43%的北美公司都购买和配置了IBM的遵从管理系列软件。

IBM公司由计算机生产商成功地转型为计算机服务商,至关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迅速地着眼于行业的趋势变化,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之需的服务。

遵从法规是众多行业内各企业必须应对的问题,如果将这些企业看做普通的管理软件消费者,那么,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的行业标准正是消费者必须遵从的成文规定。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需求特性和消费行为模式,民族性是消费群体共同拥有并承认的心理地域。以少数民族为例,典型的遵从行为并非来自国家律法或者地方法规的约束,而是源于各成员对其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的遵照。

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会拒绝进食猪肉产品,禁止饮用酒;维吾尔族人偏好红、绿、青色彩,禁忌产品包装采用黄色;蒙古族人喜好穿长袍,住蒙古包。这是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遗留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传统,从而形成人们长期共同遵守的规定,即遵从行为的不成文规定。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具有比较典型的群体消费行为模式,能够解释消费者的内部遵从心理依据“不成文”的规定。我们要从中领悟的是,这类消费者心理特性实际上呈现于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或者说,每一个消费者心中都会遵从于不同形式的不成文规定,差别在于消费个体所自认归属的不同群体。

消费次文化:群体遵从的特定标准

消费群体的遵从标准更多地归结于自身所积累的文化。在对大众文化迎合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市场竞争的同质化现象。

市场细分法则告诉决策者,细分的市场是保持领先,或者打败竞争对手夺得一个未被开发的疆域的领先。在市场营销领域,一个产品的类别将会在一段时间后进一步细分,并形成两个或更多的产品类别。

同样,遵从于某个较大的文化母体的消费群,也逐渐像阿米巴变形虫的分裂一样,形成拥有不同行为和信仰的较小文化范围的群体。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消费次文化表现日益突出,而消费次文化元素正成为市场营销领域中产品不断扩张的决战力量。

消费大众的遵从特点是消极地接受商业所给予的风格和价值,而次文化消费则是积极地寻求一种小众的风格。消费次文化的心理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以密切接触的群体的特定标准为主导。

遵从职业文化

人们在社会群体中被普遍关注的一点就是他的职业身份。家庭身份固然也很重要,但不会比职业身份更令人感到必须遵从于某种规范的压力。职业身份意味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以及更多的群体遵从标准。

由于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在其性质、劳动环境和知识技能要求等方面存在不同,从而形成职业规则以及遵从心理的差异,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因此产生很大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