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做好决策,针对的内容是经营管理者的决策任务。
确切地说,这本书包含两个主题。一个是客观上的,指的是企业经营应该遵循何种规则,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应该要求经营管理者在特定的情况下,做出什么样特定的决策。一个是主观上的,指的是经营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洞察力、视野和心智,以便最终能够做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决策行为。
这是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对这两个主题,很多优秀的管理专家、学者实际上已经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人却鲜有了解。
换句话说,经营管理者的洞察力、视野和心智,究竟是怎样影响着他们的决策行为的?有哪些洞察力、心智上的阻碍(如果不是障碍的话)会成为经营决策的的绊脚石,它们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些消极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很多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常常是含糊不清的。
下面这个事例可以充分地说明本书要讨论的核心命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汽车市场一直是大型乘用车和大型高档汽车的天下,这个局面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经历的一场大萧条为止。在这次大萧条期间,大型乘用车市场和大型高档车市场严重下滑。很多消费者开始青睐日式的小型节能车。
但是,当时的美国汽车制造企业仍然坚信,美国人普遍喜欢气派的大型车,而不是“丑陋”的小型车。实际上,当时唯一作出这种改变的就是大众的小汽车。大众推出小汽车之后,迅速地占领了近10%的市场份额。这表明,美国的汽车消费者同样青睐小型汽车。
可美国的汽车生产商们偏执地相信原来的思路。这给了日本汽车生产商巨大的空间。日本汽车迅速地占领了美国小型汽车市场,几乎处于垄断地位。
接下来的事情更加让人难以理解。由于日本汽车对美国汽车市场的大肆蚕食,美国的汽车生产商们被迫采取了一系列抵抗措施,包括降价、为消费者提供汽车补贴,当然也包括扩大宣传等各种能用的手段。
经过长时间的抗争后,美国汽车业市场份额仍然在下滑,而它们为挽救市场地位所付出的额外投入,已经远远超过研发新的小型汽车的费用,似乎付出只是徒劳,代价更大。
通常情况下,经营管理者常常会偏执地相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们会自诩所做出的判断和决策源于某些严谨的论证或理性的分析,但实际上类似上面这样与理性相去甚远的事例不胜枚举。类似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已经表明,经营管理者的决策并不像表面上看的那样理性——一项决策即使看起来是理性的,经得起推敲,其背后仍然可能受到决策者本人心智上的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有时候,这种干扰是有利的。比如从正面意义上加以理解的“冒险家精神”。有时候,这种干扰是不利的。比如我们常说的那种过于谨慎、保守,或者某些冲动的投机心理。日本汽车产业和美国汽车产业之间的市场较量就充分地表明了,某些心智上的干扰发生了作用。
关键不在于这种干扰是有利还是不利,而在于决策者本人是否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决策结果是基于事实,还是基于自己心智上的信念、主观的判断等。人们往往自诩对外界的环境判断有充分的把握,这可能是对的。毕竟,一项决策总是需要从外部获取相对准确的信息,否则就是再聪明的决策者,也会对所要做出的决策感到恐惧,因为这种决策存在着相当明显的、自身都能够强烈感受到的盲目性。而我们是不希望盲目作决定的。
除了外部环境,我们对自身了解多少呢?也许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答,而且似乎每个人的解答都可能是正确的,这时唯一的判断标准,不是出自环境分析或数据结果,而是我们心智上的直觉、信念等,是我们内在的心智活动过程。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确实可能比别人更清楚地洞察外部环境,但很可能无法肯定地告诉别人,我们内在的心智活动过程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并且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有利或不利结果的发生。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局面。
英国经济学家F.A.哈耶克说:“从长期考虑,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从短期来看,我们是自己所创造的观念的俘虏。”我要说的是,如果成为自身“观念”的俘虏不可避免,我们至少应该了解自己“观念”的来龙去脉,了解自己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依据为何,以及自己在何处可能犯错误。总之,我们要敢于质疑和反省自身在决策活动中的内在心智过程,其实质就是对自身心智活动过程的再发现和心智水平的再提高。
这本书是一个窗口,是对经营决策过程中各种心智活动的系统再现,试图以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广泛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实际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解读对象,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鉴于过去近十年时间我以及我的团队所做出的努力,我们得以深入地研究了国内外或成功或失败的经营案例,因此本书能够从纵深的角度为企业提供警醒;鉴于我目前所做的咨询服务工作,我能够广泛地接触不同类型的企业,了解它们所面临的各类经营问题,这使本书能够更紧密地服务于众多企业的经营。这两者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现在,有必要对这本书所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我要强调的第一点是,本书系统地吸收了心理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的研究成果。
一个管理学专业的研究者和他所写下的著作,会明确地告知经营管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应该做些什么,才符合经营管理的要求。比如一个企业应该有创造性意识,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去引发这种创造性意识;再比如经营管理需要做到投入风险的平衡,或者是平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等等。这些基本的管理原则与管理思想,是我们所熟知的。
而心理学的研究则侧重于揭示人在决策与判断过程中的心智或认识变化过程。比如同样一个客观事实,人们为什么会这样理解而不是那样理解,这中间为什么会出现差异或者出现什么样的偏差等。它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我们的认知问题。
毫无疑问,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对经营管理者的决策活动都是有益的。遗憾的是,过去真正把这两个方面的知识融合起来,以供经营管理实践参考的研究是少之又少的,因而本书是一个尝试。如果我们能够抛砖引玉,促使更多的人充分地意识到这方面的努力多么重要,那么我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也可告达成。
当然,鉴于本书仍然是一本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图书,因此实际讨论的问题仍然是经营管理中那些突破的、疑难的问题,是经营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必然要考虑的焦点。区别在于,本书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和管理实践的现实需求相结合的视角,从经营管理决策者的内在心智活动出发,讨论我们在这些关键的问题上,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智和判断力,应该如何避免似是而非的错误。这对我们每一个经营管理者都是有益的。
最近,管理学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一个名为“决策管理学”的新方向获得了广泛的重视。决策管理学并不仅仅关注对数据的教条式分析,而且追问我们内在的心智活动——任何一项决策和判断不仅受对客观事实的判断的影响,也受心智活动过程的影响。这两者没有孰轻孰重之别,而是相辅相承的。
俗话说,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失败,那么你还会失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成功,成功就不可能持续。这其中的原因无外乎我们的心智是混乱的,是不清晰的。借本书,我们可以反求诸己,以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