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决策的逻辑
9232600000001

第1章 推荐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孙科炎先生邀请我为他的组织决策心理学著作《商战中的心理学》一书作序,这让我诚惶诚恐,甚至有点束手无策之感。因为组织管理心理学或企业管理实践虽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但并非我的研究特长。抱着“无知者无畏”的态度拜读了书稿后,我却非常感谢作者邀请我做这件事。说起来,这其中也有原委。

我始终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动力源于时代与社会需求。心理学研究应该为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社会实践服务。

我也始终相信,心理学的话语权,源于心理学为社会文明进步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心理学的发展空间,源于心理学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

简而言之,心理学要关注具体的实践,要能够指导、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商战中的心理学》一书正是从这个角度展开的,这是我对本书的一点体认,也是我欣然应允作序推荐的一个主要原因。

就我个人的肤浅认识而言,组织决策,乃至组织管理的各类活动,都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心智活动紧密相关的,因而心理学研究,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在这个过程中理应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如何突出社会心理因素在经营与组织管理中的特色与优势,深入揭示组织活动中人的微观心理机制,以及社会心理学原理在组织决策与组织管理中的作用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与管理学共同关注的课题。

但是,中国企业管理界人士真正严肃地认识到心理学的意义并投以热切关注,这是最近几年里才开始的。在过去数十年时间里,心理学与管理学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条鸿沟。沟的两边分别站着“形而上”的心理学家和“形而下”的管理实践者。

这是学科细分化的不良后果。美国联邦储备局前任主席格里斯潘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所谓新经济学就是心理学”。单就本书主题“经营决策”来说,现在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决策已演变为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逻辑决策过程,人们只相信从信息和数据中得来的“事实”,而忽视了个人对信息的判断和加工过程,这便陷入了一个误区:人是一架最可靠的“机器”,或者说人是一架没有心智活动的“机器”。

实际上,任何决策活动都必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外部的信息、数据,二是个人对信息的判断和加工过程。作者在本书中将“信息的判断和加工过程”称之为心智活动过程,我认为是恰当的。但我要强调的是,个体在决策时的心智活动过程,与外部的信息、数据一样,也是客观的、真实存在的。

承认心智活动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就要求我们不能将决策或者各类实践活动片面的物化,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人的心智活动过程,并用科学的方法对此加以改造,进而充分地发挥心智上的主观能动性。一个高明的决策者和一个低劣的决策者,其差异正是在于各自的心智能动性。人不但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为“自然界立法”。

凡此种种表明,决策活动是客观环境与个体心智互动的结果,客观环境是一个变量,个体心智也是一个变量,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事物朝向更好(或者更坏)的方向发展。因此,如果我们要学会有效地决策,就有必要采用系统综合的方法来审视二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既求自知,也求知物。

诚如作者所言,当下中国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已经越来越复杂,并呈现出一种非确定性的特征。而越是非确定的环境、复杂的变化,决策活动就越容易失去可衡量的、确定的标准。所以,管理者会发现,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大部分决策不是在“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之间,而是在“这可能是对的,那可能是错的”之间作出选择。

在这种决策标准不可衡量、是非对错模糊的情况下,个人心智对决策结果的影响也就越大。2002年,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就因“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可能是当下很多企业管理者关注个体决策心智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我认为多数读者会喜欢本书的原因所在。

特别是本书从实践活动出发,对心智活动与企业决策实践的交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读——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既是本书的主要特色,也是其主要价值所在。对此,聪明的读者自有评判。

成功者凭借卓越,卓越者依靠心智。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更多感兴趣的读者有所助益,也期望更多的人能够在这个领域作出努力,以为当下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实践工作提供心智养分。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副会长

俞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