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古代卷·上(中国传播思想史)
9031500000006

第6章 华夏族的原始传播思想(6)

我国发现的各种陶器及其上面的陶纹,都具有集体巫术的明显特点,而且深刻反映出农耕文化的传播。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彩盆就是集体舞蹈祭礼的再现:在内壁画满跳舞的人像,五人一组手拉手,每一组间有稻谷状的线条,而容器本身正好是舞蹈围绕的空间——充满着原始人想象的神秘空间。陕西宝鸡出土了鸟衔鱼尾的陶纹,河南临汝出土有鸟衔鱼头的陶纹,应该说它们是鱼部落与鸟部落部落联姻结盟而进行祭礼的仪式。此外还有鱼纹和蛙纹,有鸟纹和龙纹等,陶纹图腾传播着原始人祭礼的一种行为模式。大量的布满图腾纹饰的陶器的出土,证明原始人在懂得用火和获得农耕知识之后,经常进行一些公共的祭献仪式,大家聚集一起使用经过巫术召唤的陶器来共享祭品。人与神的共通关系也就通过“共享”得到加强,但只有存在血缘关系的族群内才能“共享”。集体巫术是联结血缘的纽带,带有巫术性质的“共享”是原始时期族内传播的最高境界之一。原始人相信“共享”的祭礼能增强或改变族群原有的素质。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一种风俗,在长寿老人故世时,家族成员或与该家族有关系的人员常常“共享”死亡祭祀的食品和长寿老人用过的器皿,应该说这也是原始巫术的一种传承,仅略加变形而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这时巫术的集体性质不断减弱,一方面在民众中保留着原始巫术的传承,另一方面巫术专业化、繁琐化,加进许多新成分,开始脱离原始巫术的朴素性质,与宗教迷信结合起来。但不管如何变化,巫术利用强制手段,通过一定仪式,传播超自然力的存在或者说神的存在,也传播人的意志和愿望以期巫术能改变某种自然状态,来控制现实。人神交感的巫术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巫术传播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巫术的目的在于通过巫术传播诱发所欲求的事情;消极巫术也叫禁忌,其目的在于去避免不愿发生的事情。但无论是哪种结果,都被原始人想象为可以通过语言或者实物媒介或者某种仪式来达到。巫术传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祈求巫术

祈求神灵的庇护,以求获得丰收、征战胜利或人身安全等,是原始巫术的本来目的。“祈求”寄托着人类美好的心愿,是巫术传播的普遍仪式之一。狩猎巫术、庆丰巫术、征战巫术等都属于这一类,祈求巫术通常表现为隆重的祭礼。《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禮),从示从豊。豊,古代举行祭祀行礼的器具。“礼”的原意就是把祭祀的贡献放在陶器等容具里,奉献给神灵的意思,原始的“礼”乃原始部族成员之间实行最大规模交际传播的神圣手段。祭礼用的“豊”制作精致讲究,上面的纹饰也与原始崇拜或祭礼的内容有关。祭礼结束后的“豊”,视为神器被保留,这便是上古彩陶文化的来源。所以许多学者还认为,原始艺术可能就是祭礼的直接副产品;原始艺术传播也是祭礼传播的一个分支。总之祈求巫术中,祭礼仪式占着最显著的地位,它有一套特殊的“宗教语言”,成为原始社会里作用最大的一种传播行为。

2.接触巫术

接触巫术属于交感巫术的一种。它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达到巫术的目的,相信凡是接触过的事物在脱离接触后仍会继续发生相互作用。上面所说的原始人对“豊”的观念即基于接触巫术的传播。在原始墓葬的随葬物中显得更为突出,凡是死着生前接触过的器具、物品甚至奴仆往往都会随葬。许多岩画中的动物被原始人用赤铁矿粉涂抹,因为他们相信死亡与红色(血)有关。出土文物中经常发现有男性生殖形象或女性裸体形象,如辽宁喀左东山嘴出土红山新石器时代的女性裸像,可能曾经是一种全球性的接触巫术的产物,她象征着人类自身的繁殖和大地的丰产。上古所谓“履巨人迹”而生育的神话,正是接触巫术的写照,原始人相信只要接触生殖象征的事物就能创造新的生命。原始人这种人神交感的传播思想,是接触巫术得以广泛而深远传承的思想基础。至今我们还能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原始接触巫术的残余形式:把病人的药渣倒在路上让行人踩踏,把病人的疾病带走;对岳庙中长跪的秦桧吐以唾液,唾液的魔力将使这卖国贼永世受罚。如此之类,比比皆是。

3.语言巫术

用语言实行巫术恐怕在语言产生的一刻起就有了,它来源于原始人对语言神秘力量的崇拜,在他们眼里语言具有无比的威力。语言巫术的传播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诅咒,一种是禁忌。前者是积极传播,希望通过语言得到预想的结果;后者是消极传播,不说某些话以避免招致于己不利的后果。但这时的语言已不是日常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与神灵沟通的特殊符号。执行诅咒的人在上古称为“祝”,是一位“主赞词者。”“祝”字从示从人从口,像一个人跪在神坛前,张大了嘴在祈祷。巫祝的身份非常特殊。《礼记·曾子问》:“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郑玄注释得十分清楚,巫祝是与神沟通的人。他们的职责是祝告神灵,祈求降福除灾或者嫁祸于他人。孔子的弟子子路死了,他大声哀叹说:“噫,天祝予!”(哎呀,上天要诅咒我哪!)《诗经》里多处提到“祝”如《大雅·荡》:“侯作侯祝,靡届靡究。”国王和大臣相互诅咒,造成天下大乱。写着祝词的木版称为“祝版”,与神灵交流的地方叫“祝祠”,实行诅咒的司仪是“祝宰”。传说伊耆有一片精彩的祝词:“希望土地回归田宅,洪水流入沟壑,昆虫不要作害,草木得到水泽。”巫术的语言传播更增加了巫术的力度,而且使巫术的传播从巫师的专利又回归到民众。这里暂且不说原始禁忌的作用,就是诅咒日益成为无意识传播的民俗行为。今天社会走向高度文明,即使谁也不会真正相信诅咒巫术的力量,但是传统观念也还在发挥作用,诅咒以其变化了的形式仍存活于人际传播中。

4.筮占巫术

吉凶祸福,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因果关系的基本认识。原始人极其希望了解吉凶祸福发自何人,来自何方,但是由于认识能力十分低下,对客观规律不可能掌握,于是就寄托于筮占。先秦古籍记录有大量关于占星、占梦、筮卜的事例,有人对《史记·天官书》记载的占星内容做过统计,共有17类321款之多。要说其中的传播价值,可以断定,如果没有原始占星术,就不会有中国古代发达的天文学。至于占梦术的出现,应该推算到黄帝时代,虽然当时没有文字而未被记录下来,但散见于后世的文献和甲骨卜辞亦足加以证明。《逸周书·程寤解》有一段文字:

文王去商在程。正月既生魄。太姒梦见商之庭产棘,小子发取;周庭之梓于阙,间化为松柏棫柞。寤惊,以告文王。文王乃召太子发,占之于明堂。王及太子发并拜。吉梦: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

周武王的母亲用梦为攻打殷商制造舆论,占梦仪式成为推翻商朝的政治动员令。占梦和占星有密切的联系,专司占梦的巫师既要有丰富的天文知识,还要有细密的心理知识。至于筮占更是古代最主要的文化技术传播,甲骨文里的巫术卜辞记录都展示了我国先民的聪明睿智。里面不仅有政治的、经济的历史记录,也有生产的、生活的经验记录,无论战争、迁徙、婚姻、祭祀、狩猎、农事等,都取决于巫师的占卜。我们撇开“神异”的外衣,不难发现华夏族的原始传播精华和原始传播思想,我们将发现宗教化原始道德体系的建构,发现中国人文精神与“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发现原始权利机制运转下社会制度的演变。

汉字的形成与社会传播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重大里程碑。通过文字书写是超越时空进行传播的重大象征,它体现的不仅仅是过去和现在,而且是指持续、未来和追求永恒的意志。说话和听话的传播,只能发生在当时当地,有了文字就能把一个人的声音传播给不在场的人,甚至向他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或还没有出生的人,乃至他死后数世纪的人也能听到他传播的信息;文字使语言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它能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并与受播者建立起现实的而非幻想的传播关系。

所以传播学家都一致公认,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延伸了人际传播的距离。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就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新阶段。

一、“六书”与早期传播思想理论

在文字产生前,人类曾经探索过多种语言外的传播符号,有实物传播,有结绳传播、有刻木传播、有原始图画传播。我国瑶族曾经用禾杆记录一年的收成,用木版刻点和玉米来记分等。云南陇川县的景颇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时候,有一种以实物代替信息传播的习惯,例如小伙子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辣椒、火柴梗,再用线精巧地包扎好送给女方:树根表示想念,大蒜表示要姑娘考虑两人的事,辣椒表示炽热的爱,火柴梗表示态度坚决,叶子表示有许多话要说。女方收到后,如果同意就原物退回,意思是我的心意和你的一样;如果不同意,在原物上附加火炭,表示反感;如果还要考虑,往往加上奶浆菜。这应该说是原始实物传递信息在现代生活中的残留。在远古时代,比较普遍的记事办法大概是结绳。据《易经》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周易集解》引《九家易》:“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当汉民族已经有先进的文字传播时,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还使用着古老的传播手段,《北史·魏本纪》记载,魏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唐会要·吐蕃》记载吐蕃族“无文字,刻木结绳以为约。征兵用金箭,寇至举烽。”《五代会要》也说“契丹本无文记,惟刻木为信”。可见各个民族在文字创造前都曾有过探索传播手段的过程,结绳和刻木,或实物记事等,都不是文字,也无法与文字的传播功能相比拟。

图画记事是很重大的发明。连云港市郊西南九公里锦屏山马耳峰南麓的将军崖发现的岩画,就是图画记事,已经接近于原始文字,距今约7000年。

近年发现的纳西族《白蝙蝠经》就是典型的图画文字了,它完整叙述了纳西族人民流传的创世神话。例如画有一只船,船上站着两个人,一个戴着帽子,一个不戴帽子,嘴里吐着气,好像在说话;船上还长着树木。经文的意思是:在人众物丰的大地上,圣者与智者在商量着。船表示大地,戴帽子的表示智者,不戴帽子的表示圣者。纳西族东巴经的经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白蝙蝠经》从头到底“念”出来,图画已经与语言发生联系,象征性图画的使用标志着图画文字由具象到抽象的飞跃,它们与真正的文字越来越近了。

记事图画虽然能表示复杂的意思,但是由于它表达的含义不确定,而且图形繁复,因此它不是理想的记事达意的传播符号。关于文字起源,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系辞传》:

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伏羲作八卦之说,未必可信,但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是西汉以前学者都公认的。所谓“近取诸身”,就是指男女两性差异,于是借用性器形状抽象而为阴()阳(—)符号;所谓“远取诸物”,则指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牝牡、雌雄、生死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应该说八卦是一种具有相当于文字功能的特殊符号,但它不是文字,它具有秘传、秘记、给自己发现加秘的性质,而且没有与语音发生直接的关系。不过八卦的发明为汉字中抽象记事符号的发展建立了基础。世界事物阴阳二分的观念,以及用抽象符号来表示这一观念的行为,已经充分显示上古传播思想的雏形。

人类从记事图画和记事符号中得到了启发,使图形简单化、线条化,使它们的意义明确化,使它们与语音联系并固定化,这样终于创造出了最早的文字——象形字。原始文字还很不成熟,只是一个个孤立的图形状的表意符号,记录语言中的某些重要词。如距今9000~7800年前的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发现文字共16例,已有“父、日、目”等字;距今约7800~7350年前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有炎帝的“炎”字。距今约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陶文”,有9种文字符号,其中已经被识别的有6种,如“昊、日、斤、华、皇(冀)”等字,其笔画工整,结构规则并趋于固定化;有的字反复出现,写法如出一人之手,可以认定是我国最早使用的原始文字。这些字集中表述的大多是原始崇拜物(日、月)、象征原始部族“族徽”的图腾物(鸟、鱼)、人体感知功能的部位(手、目)、生产的主要工具(斤、锛),说明文字创造的动力首先在于自我传播的需要。这种对外在世界命名的冲动,正是人类协调群体行为和表达喜怒哀乐感情的基本倾向。

在远古,人们创造文字的时候,显然以形表义是主要特征,如月字写作D,像半月之状;人字写作λ,像侧面看的人形;山字写有巅峰之形,等等。稍复杂一些的表动作意思的字,就用两个或三个图形组合起来,例如两手相合状的“共”,两足相错前行状的“步”,执鞭赶牛状的“牧”,人在树下的“休”,用手把肉放到祭台(示)上去的“祭”等。进一步又有了表示感情和联想的字,给母亲的头上安放图腾面具,表示生育之美,即“每”字;给男子头上安放羊的图腾面具,表示阳刚之美,即“美”字;把三条鱼在一起的“鱻”,使人联想到“鲜”;三条牛在一起的“犇”,使人联想到“奔”;三只鹿在一起的“麤”,使人联想到“粗”等。表示比较抽象意义时,人们发明了一些记号,如在“木”的下部加记号,表示树根(本);“木”的上部加记号,表示树梢(末);给“女”胸口加两点的记号,表示开始哺乳(母);在刀尖上加记号,表示锋刃(刃)等。这就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利用象形、指事和会意的方法来使图画记事演化为文字。然而,更复杂的动作,更复杂的抽象思维和情感,以及需要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概念,就很难用象形、指事和会意之类的表意字来表示了,于是借用现成的字作为书写符号来记录,如借用“石”字作为藏神主的“祏”,借用“巳”字作为祭祀的“巳”,借用原来表示簸箕的“其”来表示指代,借用原来表示日暮的“莫”来表示否定意义,如此出现一批意义上与字形脱离关系的借音字,也叫假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