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节目吸引观众,突出现场感,《法治进行时》栏目要求记者和主持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进行跟踪拍摄和追踪报道。栏目的女主持人徐滔是“我在现场”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做法制记者的十多年中,她曾经化装成旅客采访火车站前的票贩子;曾经假扮成疑难病患者给“传单诊所”曝光;曾经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一次次随警作战,正是这些拼搏和努力,使她源源不断地采访到独家消息,在业内赢得了“战地记者”的称号。
2001年5月12日凌晨,一名歹徒手持炸弹和尖刀,在北京西站候车室劫持了一名女售货员,情况万分紧急,警方希望与犯罪嫌疑人对话,但犯罪嫌疑人提出只想见记者,徐滔接到电话赶到现场,为解救人质,她在警方的枪口与歹徒的炸弹和尖刀之间,与犯罪嫌疑人进行了长达9个小时的艰苦谈判。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稳住了犯罪嫌疑人的情绪,同时悄悄地用小型摄像机近距离拍下了他手中的爆炸物,为警方制定抓捕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争取了宝贵时间。解救人质过程中,警方制定了整套紧急行动方案,其中一个方案,就是让徐滔把一瓶溶有高效安眠药的矿泉水送给犯罪嫌疑人喝,可是狡猾的犯罪嫌疑人却让徐滔先喝,徐滔毫不犹豫地喝了几大口,以致事后一个星期都有头晕、恶心的感觉。当劫持人质5个小时的时候,犯罪嫌疑人提出让徐滔当人质,他可以把被绑架的人放了,徐滔当即答应下来,但犯罪嫌疑人又感到徐滔可能更难对付,于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劫持人质9个小时的时候,徐滔巧妙地利用犯罪嫌疑人的多疑和偏执,故意劝说他千万不要往屋外走,结果这名犯罪嫌疑人果然中计,偏偏挟持人质走出死角,随后被埋伏的特警生擒。
2004年2月3日凌晨,影视演员吴某从北京朝阳区三里屯一间酒吧出来,被一伙歹徒绑架。2小时后,徐滔闻讯带领《法治进行时》
记者赶到现场,历时22个小时,全程记录了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
在惊心动魄的22小时里,《法治进行时》记者分为四路进行报道,一路坚守指挥中心,拍摄公安局领导同志紧张的研究决策过程,三路步步紧随特警拍摄解救人质经过,四路报道相互穿插,以“现场报道”的方式和主持人现场出镜交代绑架经过、犯罪嫌疑人的情况、案件侦破进展情况,让观众及时了解整个案件的发展过程,亲身体验与犯罪嫌疑人的激烈较量。最终特警抓获了主犯,缴下了他携带的手雷和手枪,又赶往顺义一处农民院,突然冲入房间,一举抓获了另外3名嫌犯,解救了吴某某。在这个过程中,徐滔等记者与警方同步行动,忠实地记录了整个过程,当警方和记者冲入关押人质的房间,迅速抓获犯罪嫌疑人,并解除他们的武装时,吴某木讷和惊讶的神情,徐滔安慰吴某“生命会永远和你牵手”的情景,吴某与闻讯赶来的哥哥紧紧拥抱的画面,被完整地记录和播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充分展现了现场报道、追踪拍摄特有的魅力,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法治进行时》的制片人和主持人徐滔,因成绩出色,作品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一等奖;1997年她获得“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2年获“范长江新闻奖”
和“首都荣誉民警”称号;2003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2004年获“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观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称号;2005年被评选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获“五四”奖章;2006年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年获得中国电视主持人25年25星;2007年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称号,同年还荣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2008年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同年入选中国电视50年50人,《法制进行时》主持人徐滔成为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北京电视台还有一档《非常看法》节目18:40在科教频道播出,主要以新闻专题加演播室访谈形式,盘点过去发生的法治事件,关注事件中的人物命运,对事件的社会背景、相关立法原则进行解读。这些节目在北京地区热播,增强了观众的法治观念,促进了首都的社会治安,颇受市民欢迎。
五、助推京剧振兴,电视人责无旁贷
在老北京的生活中,京剧成为京城百姓喜爱的“国剧”,除在北京大小戏院中演出,京剧和其他戏曲也常在电台播放,群众通过“话匣子”收听,有广大的观众群和听众群。
在一段时期内,有人认为京剧已属于陈旧、落后的“夕阳艺术”,迟早会走向衰亡。李瑞环同志认为:必须强调先继承后发展,为发展先继承,继承和发展统一。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文化界、戏曲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振兴京剧”的号召,成立了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在振兴京剧过程中,电视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戏曲常识》、《戏曲欣赏》、《九州戏苑》等戏曲栏目,普及戏曲知识、播出戏曲节目。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电视台建立不久,为振兴京剧,北京电视台编导利用台里唯一一辆转播车,经常前往长安大戏院、吉祥戏院、人民剧院、北京工人俱乐部等演出场所,直播或录制京剧等戏曲节目。
1986年7月,北京电视台举办了“北京市京剧昆曲业余爱好者大选赛”,有一千多人报名参加,大选赛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评选出一批高水平的京昆业余爱好者,在京城掀起了一波“京昆热”。
北京一些报刊对这次大选赛进行了详细报道。《北京广播电视报》在1987年1月14日载文,将“国内首次举办业余京剧、昆曲爱好者电视大选赛,盛况空前”,列为“1986年北京电视台节目播出十件事”
的第四位,排名超过了当时一些有影响的事件和电视剧。
同年9月,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市京昆振兴协会等单位在北京、天津联合举办了“京、津、港京剧票友演唱会”,香港着名京剧票友黄金懋、包友蝶、顾铁华、杨铭新等和京津票友参加演出,部分收入捐献给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
同年,北京电视台与北京市京昆振兴协会等单位还联合举办了“首都中青年京剧演员‘振兴杯’电视大选赛”,由演员自愿报名参赛,通过初赛、复赛和决赛,由观众参加投票选出获胜者。
1986年,北京电视台还举办了一次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手参加的“京剧演员大选赛”,参加者达数百人,通过初赛、复赛,有50人参加了最后的决赛,并从中评选出25名优胜者。这次大选赛在全国掀起了一阵京剧比赛的热潮,扩大了京剧的影响,振奋了戏曲界的精神。
1992年,北京电视台建立戏曲部,先后推出了《菊园乐》、《新舞台》、《说演谈唱》、《小天地大舞台》、《学京剧》、《同乐园》等栏目,受到首都戏曲爱好者的欢迎。同年10月2日,戏曲部制作播出了建立后的第一台综合戏曲晚会《菊苑之光》;1993年又组织并直播了“北京地区京剧票友大赛”,报名者达数百人之多,年龄最大的七十多岁,最小的只有5岁,一方面鼓励京剧爱好者积极参加振兴京剧的活动,同时培养更多的青年观众。
1993年9月,北京电视台戏曲部编导,针对八九十年代戏曲等舞台艺术一度低迷,艺术院团经营惨淡,不少演员改行、民族艺术出现“危机”的现象,制作播出了20集电视系列专题片《荧屏话梨园》,围绕“京剧是否会衰亡”的话题,采访了王光英、高占祥、梅葆玖、袁世海、谭元寿、张学津、李谷一、蒋大为、姚明、赵丽蓉、马泰、谢芳、石维坚、李法曾、王铁成、游本昌等几十位社会名人和艺术家,深入剖析了京剧和其他戏曲不景气的原因,探讨了京剧振兴和发展问题。被访者一致认为京剧等戏曲前途是光明的,振兴京剧要加大力度。
《荧屏话梨园》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尤其在戏曲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振兴京剧中发挥了影响和作用。
1999年至2003年,北京电视台戏曲晚会播出十分活跃,先后播出了梨园风光好中秋戏曲晚会(1999年)、梨园新韵13省、市元旦戏曲晚会(2000年)、梅苑迎春元旦戏曲晚会(2001年)、京腔京韵闹花灯戏曲晚会(2002年)、龙腾虎跃梨园风元旦戏曲晚会(2003年)、姥姥门前唱大戏春节戏曲晚会(2003年)。其中,姥姥门前唱大戏这台晚会,邀请了全国众多着名戏曲演员,囊括了全国京剧、豫剧、越剧、黄梅剧、评剧、河北梆子以及闽剧等11个剧种。演员中,还有一批从全国挑选出的11岁以下的小演员、小票友,浓缩了我国儿童戏曲表演的精华,体现了振兴戏曲应从娃娃抓起的思想,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