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北大听的12堂管理课
8208600000031

第31章 抑与扬(3)

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是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体现出很深刻的道理。比如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那些为了谋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臭肉”,一下子坏了中国奶业这一大锅汤。这件事情不仅给中国的奶业造成数十亿元的有形损失,更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无形损失。

可见,很多时候,一块“臭肉”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超乎想象的损失。在企业中,那些“臭肉”一样的员工,通常特别冷漠,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不关我的事。”在这种员工眼里,公司是老板的,公司里的什么事情都和自己没有关系。

社会在发展,公司在扩展,个人的职责范围也会跟着扩大,所以不要总以“这不关我的事”为由来推脱责任,要知道抱着“不关我的事”这样想法的员工永远不会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他们只会给公司带来时间以及金钱等资源的浪费,并且他们也会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刘惠军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销售部经理。这段时间,公司有一款新型打印设备即将上市,这是一款定位为大众的新产品,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公司正在制订大规模的营销计划。刘惠军打算在产品上市之前联系一些信誉与关系都比较好的经销商敲定首批的订量。

于是,刘惠军先找到一直与公司保持密切业务关系的经销商那里。不巧的是,老板外出没在公司,接待刘惠军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当刘惠军提起即将推出的新产品时,这位负责接待他的小伙子冷冷地说:“这事我做不了主,等老板回来再说吧!”

刘惠军继续把厂家准备如何做该款新设备的宣传,需要经销商如何配合进行渠道开拓的设想向这位接待人员讲解,试图得到他的理解和回应。但是,令他失望的是,这个人根本不听他的解释,只用非常简单的一句话搪塞:“这不关我的事,和我说没有用!”

刘惠军没有任何办法,只好悻悻地走了出来。

他来到另一个经销商那里,正赶上这家公司的老板也不在。接待他的是一位新入职不久的年轻小姐,她得知刘惠军的来意后,立即表现出了一个公司员工应有的热情,马上倒了一杯水给刘惠军,还详细介绍了自己公司的情况。

刘惠军向她说明了来意,她以自己刚刚学到的营销知识,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不错的商机,无论如何不能因为老板不在就让它白白溜走。她立即打电话向老板请示,最后要刘惠军第二天就给他们公司送一批货,其他具体事宜等老板回来以后再由老板定夺。

结果很清楚,第二家公司在老板不在的时候,由于那位女员工的热情接待,为公司促成了一桩生意。这家公司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了近1000台打印机,赚取了非常丰厚的利润。

可见,一句“不关我的事”,一次赚钱的机会就飞到了别人的腰包里。其实,“不关我的事”不仅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同时,也会造成员工消极怠工,工作效率下降,这些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浪费。

工作不是为了谋生,是为了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奋斗空间,有了这种意识,你就会明白不是在为老板工作,更不是为了工资工作,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在打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臭肉”型的员工根本意识不到这些,他们在公司里除了搞破坏,起不到一点积极作用。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当你发现公司里有一些“臭肉”型的员工时,一定要立即采取措施,先要尽自己的努力将其改造,如果实现改造不了,那就果断地将他们清除。不然,时间一长,一块“臭肉”就会坏了一锅汤,一两个这种类型的员工会影响整个公司的效率,最终给公司带来严重损失。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千万别让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

6.唯有人才吐故纳新,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两个字:管人,管人的关键在于用人、育人,而管人、用人、育人的关键在于做人,先做人再做事。

——严介和(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曾在北大发表演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收获了光荣与梦想。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那就是不少企业出现了“肥胖症”,具体表现为机构臃肿、盲目乐观、裹足不前等。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这个时候,企业需要吐故纳新,多接收一些新鲜的血液,新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变革奠定基础,给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说到吐故纳新,企业对员工的淘汰是面向所有成员的。比如,每个企业都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多是企业的老员工,都从企业开创之初就跟随老板打拼。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这些人大多躺在荣誉的温床上沾沾自喜,对于这样的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有“挥泪斩马谡”的魅力。不过,更好的做法是为他们铺设一条黄金小路,给他们一定奖励,让他们体面离开。

什么是黄金小路呢?就是通过鼓励创业或赠与股权等方式,给这些人以经济回报,让他们把位置腾出来留给更优秀的人才。这样,新人才会有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更好地为企业冲锋陷阵。当年,联想集团对创业元老进行了一系列安抚措施,把企业管理大旗交给杨元庆、郭为等年轻管理者,为联想的后续发展扫平了“障碍”。

其实,非但是这些企业元老,就连创业的创始人也必须顺应时势,能够在适当的时候隐退。否则,企业就无法得到发展。意识到这一点的企业家,大多能够适时而退,使企业再创辉煌;意识不到这一点的企业家,大多把持着权力不放,最终把企业带进失败的深渊。

比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福特,他的福特汽车公司曾经显赫一时。在他的带领下,福特汽车公司享誉世界,并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可是,他无法把现代化管理带进公司。后来,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无法跟得上时代发展,选择把权力交出来时,福特汽车公司已经在市场上遭受了沉重打击。相反,中国著名的企业家王石,他在带领万科集团发展壮大后,立刻把企业交给郁亮等一批精英打理,使得万科集团蒸蒸日上。

说到纳新,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适时淘汰一些工作能力差、工作态度不积极、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腾出岗位来招聘一些有能力、有活力的新员工。当把行业中的优秀人才全召集到自己的企业中时,那企业的发展壮大自然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纵观世界上的优秀企业,一条不变的真理就是:在经历了无数次危机和挑战之后,总会通过吐故纳新的方式进行瘦身,这既能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又能实现行业内的优秀资源集中,最后使得企业再成为行业中的领头羊。

另外,企业之所以必须要吐故纳新,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有些企业中的老中工,一旦做出一些成绩后,就会停止前进,变得固步自封。这样的人,必须要及时给予淘汰。不然,迟早会对企业产生危害。

戴晓铭是一家外资企业的首席财务官。在做到这个职位之前,他是一个工作非常拼命的人,常常加班加点工作,将所有的事情都打理的井井有条。经过几年的努力,戴晓铭已经成为公司的老员工了。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老板的认可,提拔他做了公司的首席财务官。

戴晓铭坐上财务部门的最高领导后,开始变得日渐骄横起来。他拿着公司最高的薪水、坐着公司专门配备的汽车、住着公司提供的公寓,有些志得意满了。他的职位虽然提高了,但他的工作热情却越来越低。他从此对公司的事情开始漠不关心,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享受上。

有一次,他的几个心腹下属在聚会上问他现在追求的是什么,戴晓铭说:“我现在已经是财务部的最高领导了,在公司众多管理人员中薪水最高。我觉得自己已经到达了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峰了,还有什么可追求的?”

下属劝他说:“戴总,你应该继续努力,争取有一天坐上CEO的位置。”

戴晓铭笑着说:“CEO我是不敢想了。大家没看出来吗,公司下一任CEO肯定是老板的儿子。至于我,这个首席财管官的职位就已经到头了。”

戴晓铭自从被任务为首席财务官后,对工作越来越懈怠,导致财务部门的工作频频出错。在这个位置上,戴晓铭也没能拿出一点令人信服的成绩出来。此时,他的几个心腹下属暗地里劝他说:“戴总,我们部门近来经常出一些错误,你可要好好注意一下了。再这样下去,老板可能会怪罪到你头上。”

对于下属的劝告,戴晓铭根本听不进去,他不屑地说:“我以前为公司做了多少业绩啊,老板怎么可能对我会有意见呢?”

然而,戴晓铭的糟糕表现最终还是激怒了老板。最后,他免去了戴晓铭的职务,并从其他公司挖来一名新的首席财务官。

故事中的戴晓铭虽然是公司的老员工,职位也很高,但由于他的停滞不前,最终丢掉了职务。可见,不管多么优秀的人,如果不为企业创造价值,都随时有丢掉职务,甚至丢掉工作的可能。过去不管多么辉煌,都永远属于过去,它既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预示未来。

这一点,企业中的老员工们要引以为戒,不要犯上面故事中戴晓铭一样的错误。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要时刻关注公司的变化,把对人才的吐故纳新纳入规范化日常管理,通过绩效考核、强行淘汰等方式来优化人员结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