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儿科病居家调养保健百科
8019100000023

第23章 家庭急救(2)

如果孩子不小心被东西剌伤(比如钉子、玻璃等)妈妈要注意护理,如果出血,要首先拔剌止血。如果剌是露在外面的话,可以借助用具拔出来。如果剌是陷入在肉中的,要用消毒过的针挑出来。做以上的处理时,一定要给孩子一边拨弄伤口一边消毒,如果使用针挑出剌,要先压住伤口的周围,将血及脏东西挤出后再接着消毒。

如果孩子的伤口比较浅,先用清水或者双氧水消毒,然后用纱布多叠几层,敷在伤口上帮助孩子止血。消毒之后贴上创可贴就可以了。若伤口比较深,用重叠几层的消毒纱布敷住整个伤口,并用力压住伤口(但是千万不能过于用力),同时将孩子的伤口抬到比心脏更高的位置,这样可以把血止住。如果这些方法仍然不能把血止住的话,要立刻叫救护车或者带孩子去医院。

此外,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情况需要送医院及时处理,切不可在家自行护理,比如当孩子的头部或眼睛周围被割伤时,当有尖锐物或者是玻璃碎片遗留在伤口不易取出时,要赶紧将孩子送到医院处理。

刺伤折骨

孩子在玩耍、学走路、受到重物撞击、跌倒时都很容易发生骨折,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判断孩子是否骨折了,那么如果骨折了会有哪些症状呢?

①孩子身体局部有疼痛和压痛如短缩、扭曲、旋转等。

⑤孩子身体活动反常,不该活动的地方产生活动。

⑥移动受伤部位可听到骨断端的摩擦声。

如果确认是骨折后又该如何护理呢?不同部位骨折处理方法也。

1.肘关节以上的上臂骨折

固定用的夹板长度应从肩头到肘关节,包扎后再把上胸前。如果一时找不到固定材料,也可把上臂用皮带或布带与前胸捆在一起,并将伤肢这一侧的衣襟剪一个小洞,把衣襟向上反折,兜住伤臂后,扣在第一或第二颗纽扣上固定。

2.大腿骨折

可用一块相当于从足跟到腋下长度的夹板放在伤肢外侧,膝盖后稍垫衣服,再用布带将伤肢和夹板一起捆紧夹板。布带等固定材料可就地取材,木板、树枝、竹竿、木棍、纸板、雨伞、腰带、衣服等均可。如果实在没有适当的材料,也可将两腿包在一起,利用未伤的腿来固定功仓旨丧失。

④受伤严重时肢体出现畸形。

②受伤局部有肿胀,瘀斑。

③受伤部位出现部分或全部的伤腿。

3.小腿骨折

固定方法与大腿类似,只不过夹板的长度只需从膝关节以上到足部即可。提醒注意的是,腿部发生骨折的孩子,如果您只能自行将其送往医院,则应先设法将患肢固定,以免运送过程中由于断骨的活动使伤势加重。

脊椎骨折

颈椎部位的骨折,如果急救操作不当可使颈部脊髓受损,引发高位截瘫,严重时会导致伤者呼吸抑制危及生命胸腰部脊柱骨折时,不恰当地搬运也可能损伤伤者胸腰椎脊髓神经,引发下肢瘫痪。当孩子可能有颈椎、胸椎骨折时,不要试图自行搬动其身体,若一个人将孩子抱起移动,可能会使断骨损伤脊髓。搬动时应由3-4人共同轻轻托起伤者,保持其脊柱呈水平位,轻放于硬板担架或床板上。旁人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如发现孩子受伤严重,昏迷不醒或休克者,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以保证孩子的生命。

此外,在对孩子进行包扎固定的时候,家长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因为一些小的方面处理不好,也会对伤处有很大的影响。如有开放性骨折(即断骨剌穿了皮肤)而伤口血流不止时,可用干净的布压迫伤口止血,但不要将突出伤口外的断骨塞回伤口内以免感染。在固定中应注意是,如果固定完以后发现肢端苍白、青紫、肢体发凉、麻木或疼痛时,说明血液循环不良,很可能是包扎过紧所致。应适当放松或重新固定,否则肢体可能因严重缺血而不得不截肢。

扭伤

孩子一般比较活泼,常常运动的时候没有度,常常运动幅度过大过猛,容易使得关节过猛地扭转,撕裂附着在关节外面的关节囊、韧带及肌腱,而导致扭伤。扭伤最常见于踝关节、手腕子及下腰部。发生在下腰部的扭伤,就是平常说的闪腰岔气。痛是必然出现的症状,肿及皮肤青紫、关节不能转动,都是扭伤的常见表现。家长可以根据以下的症状来判断孩子是否已经扭伤。

①疼痛与触痛,随着患部的活动而增强。

②受损的关节肿胀,限制活动。

③肌肉痉挛:肌肉发紧,由非主观性收缩引起。

④如果波及腿,就会出现跛行。

⑤几天后伤处还会出现青肿。

如果孩子确实是扭伤,护理就变得很重要,稍有不慎会加重伤情,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痛苦。但不同部位护理方法也不同。

运动扭伤手指,应立即停止运动。首先是冷敷,最好用冰。但一般没有准备,可用水代替。将手指泡在水中冷敷15分钟左右,然后用冷湿布包敷。再用胶布把手指固定在伸指位置。如果一周后肿痛继续,可能是发生了骨折,一定要去医院诊治。

如踝关节扭伤,首先是要静养。用枕头把小腿垫高。可用茶水或酒调敷七厘散,敷伤处,外加包扎。

腰部扭伤也是要静养。应在局部作冷敷,尽量采取舒服体位,或者侧卧,或者仰平卧屈曲,膝下垫上毛毯之类的物品。止痛后,最好是找医生来家治疗。

脱臼

脱臼也叫“肘错位”,医学术语叫做“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在牵着小孩子走路时,由于孩子关节脆弱,很容易将手臂拉脱臼或给小孩子穿衣服或者孩子玩耍时,猛然牵拉孩子的胳膊,都有可能发生牵拉肘。这时孩子会骤然间啼哭不止,或喊叫被牵拉的胳膊疼痛。

脱臼的主要症状有:肘关节往往呈半屈位,前臂不敢旋后,不能抬举与取物,不能自由活动,在肘关节的桡骨头处有压痛,局部却无明显的肿胀和畸形。这种错位好发于。岁以下的孩子,这时的孩子桡骨头上端尚未发育完全,肘关节囊及韧带均较松弛薄弱。

一旦孩子发生脱臼,家长不必惊慌失措,一般脱臼后的两三个小时内让关节恢复原状,还不太困难,时间太久,周围的组织就会肿胀,复原就困难。

单纯的脱臼往往比骨折要更加疼痛,孩子会很痛苦,手会垂在胸前。此时用大围巾折成三角形把手臂吊在脖子上,但是别随意移动孩子患肢,避免移动的过程中造成患部二次伤害,固定患部后施以冰敷,尽快到医院治疗。即使关节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受伤的韧带或周围的组织也还是需要治疗。几个星期都不可活动关节,这期间比骨折的情况更为疼痛。

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如果孩子脱臼超过24小时或有反复脱臼史,因局部有肿胀,复位时弹响声或弹跳感多不明显,复位后疼痛也不一定即刻消失,但其他症状大多能缓解,宜用三角巾将孩子肘部固定在直角位置,一周左右即可。

关节复位后,不需要固定,但家长应该注意,切忌不可用提物的方式突然牵引孩子的手臂或用粗鲁动作给小儿更换衣服,不要拉着孩子的手把他提起来。以免脱位再次发生而形成习惯性脱位。孩子的手被拉直并手掌向上的姿势最容易受伤。家长在抉孩子时,应该抓住他的肘关节或上臂。一岁左右的孩子学走路时,家长应把两手放在他的腋窝下。

鼻出血

一般来讲,不到2岁的孩子很少有鼻出血,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孩鼻腔的毛细血管网发育还不健全。小儿鼻出血的部位多是在双侧鼻中隔前部的毛细血管网区。这个部位血管网很表浅,分布在鼻中隔的黏膜层,当鼻腔黏膜干燥、毛细血管扩张、鼻腔炎症或受到剌激时就容易出现鼻出血。引起孩子鼻子出血可能有多种原因,家长要对此熟知,以便更好地控制孩子自己出血。

①气候因素,如空气干燥、炎热,气压低、寒冷、室温过高等都可以引起鼻出血。

②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发热、高血压、动脉硬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以引起鼻出血。

③各种鼻炎、鼻窦炎、鼻结核、鼻梅毒、鼻外伤、鼻中隔弯曲、鼻异物、鼻肿瘤等。

④有的孩子喜欢用手抠鼻孔,鼻黏膜干燥时很容易将鼻子抠出血。

⑤饮食上挑食、偏食、不吃青菜,由于维生素的缺乏而导致鼻出血。

鼻出血的表现多为血从前鼻孔流出,或经后鼻孔流至咽部,出血量大时两种情况可同时发生。有时鼻流血至咽部,可表现为“吐血”。当鼻出血严重时,较多的血被咽下,剌激胃部后可引起腹疼、面色苍白、出虚汗并呕吐咖啡样物,这是由于胃酸与血液发生反应而变成咖啡色。有的孩子还可能出现黑便。当出血量过大时,甚至会引起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长期反复出血还可造成贫血,应该引起重视。

鼻出血是急症,一旦发生,家长要及时止血,可以将出血的鼻孔塞上经过消毒的棉花球。或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双侧耳翼。

当孩子流鼻血时,注意尽量使孩子安静,避免哭闹。最好让孩子取坐位,头稍向前倾,尽量将血吐出,这样既可以知道出血量的多少。也可以避免将鼻血咽进胃里,剌激胃,引起腹疼及呕吐。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鼻出血较多不容易止住时,要及时送往医院就诊、处理。

小儿晕厥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脑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皮层高度抑制而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小儿发作前先感到全身不适、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尔后眩晕、肢体发软,突然意识丧失。过度疲劳、长时间站立、惊讶、恐慌、外伤等精神或肉体上的剌激,都会引起此现象,幼儿到学童期的孩子更为多见。当孩子出现晕厥时,家长不要慌张,先冷静下来,为了恢复患者的意识,可以给予适当皮肤痛剌激或剌激人中。待患儿恢复意识后,可以让其饮用糖水或者咖啡。同时要保持患儿的体温,可以给其盖上毛毯保温,如果意识尚未恢复,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为了预防晕厥,平常应注意营养,有规律地进食三餐,生活节奏正常,适度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在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应该避免长时间站立,也要避免从坐位突然变成站立位。避免给小孩突然的精神上的剌激。此外也不要长时间处于特别闷热的环境。

目前,我们对此类患儿所采取的功能锻炼主要是直立训练,它可以训练孩子直立的耐受力,方法很简单:让小孩每天坚持直立,但是身体别贴在墙上。时间循序渐进,如从每天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到每天直立10分钟0家长在旁边督促并看护。

小儿窒息

窒息是1岁内孩子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也是。岁以内孩子发生意外伤害的主要因素。窒息是指人体的呼吸过程由于某种原因受阻或异常,所产生的全身各器官组织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组织细胞代谢障碍、功能紊乱和形态结构损伤的病理状态称为窒息。当人体内严重缺氧时,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大脑会因为缺氧而广泛损伤、坏死。气道完全阻塞造成不能呼吸只要1分钟,心跳就会停止。只要抢救及时,解除气道阻塞,呼吸恢复,心跳随之恢复。小儿窒息的原因很多,窒息的急救应根据其病因进行救护。只要解除了气道阻塞和引起缺氧的原因,情况较轻的患儿可以迅速恢复。具体措施如下:

①在给婴幼儿喂奶、喂药,或小儿溢乳误吸时,如果孩子突然出现呛咳、气急、面色青紫、烦躁不安等情况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立。

②因蒙被睡觉,或因襁褓包得太紧发生窒息,甚至呼吸暂停,应立即摸脉搏,看是否有搏动,或将耳朵贴在小儿胸部听是否有心跳。如果未闻及心跳或心跳很弱很慢,则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还要加上胸外按摩。

具体做法是:将小儿放于硬板床上,用左手托起小儿颈后,使小儿头15°向后倾,口张开,右手置于小儿两侧乳头连线的中间,然后开始心肺复苏。用上下口唇将小儿口鼻全部含住,以每3秒1次的速度吹气,以每分钟120-140次的速度按压胸部,按下的深度为1.5-2.0厘米。直至呼吸心跳恢复后,把患儿转向侧卧位的恢复姿势,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胃内容物误吸入气管,并迅速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③如果是因溺水、浓烟、有毒气体等意外引起的窒息,除了及时拨打120急救等待救治外,还应给孩子做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小儿窒息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家长平时要做好预防工作。比如,睡觉时大人和孩子不要靠得太近,以免压住小儿不要让婴幼儿边吃奶边入睡患呼吸道疾病的婴幼儿,应重视夜间护理,经常起床观察小儿的变化溢奶时要将小儿侧卧,防止呛奶窒息绝不能给小孩吃口香糖、葡萄或坚果之类的难咀嚼食物以及玩弄胶纸、含细小的玩具等。

暑热症

“暑热症”医学上称它为小儿夏季热,它主要在炎热的夏天发生,并不是孩子感染了病菌而发烧,而是因外界环境升高而致使体温上升,所以也有人叫它“夏期高体温症”。体温一般在38-40°C,天气愈热,热度愈高。时间持续1-3个月之久,一直到天气逐渐凉爽了才自然告退。暑热症在发病年龄上很有特点,即大多发生在个月到3岁的孩子,超过3岁后极少患此症。因为孩子在3岁以前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所以体温不能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自行调节汗腺功能也不足,出汗少而不容易散热。而且患暑热症的孩子容易每年都发生。通常孩子到了3-4岁后,身体内的体温调节系统逐渐成熟而不再发病。

对于暑热症的孩子,家里护理很重要,妈妈要熟知以下的护理原则:

①饮食上,可以给孩子喝太子参、红枣煎汤,尤其是上一年有暑热症的孩子更要注意多饮。饮食要清淡,水分要充足,多给孩子喝一些菜汤,但盐不宜多,也不要吃油腻食品。

②如果孩子发烧,不要随便就用退热药和抗生素,可以把孩子安置在温度22-24°C左右的房间,如空调房间或吹电风扇,这是非常有效的良策,很多孩子在凉快的房间内很快降温,其他症状随之好转。如果3-4天仍然不退烧,就要就医了。同时妈妈也可以用冰袋敷额头或温水浸湿毛巾擦拭身体进行物理降温,注意不能使体温骤降至38C以下,以免出现抽搐。

③常给孩子洗温水浴,水温要比孩子体温低3-4C,每次20-30分钟,每天洗2-3次。

④室内最好放一支温度计,以便测控室温。同时空调房中要注意定时通风换气。

儿面

抽搐是小儿神经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异常的不自主收缩、抽动,常可引起关节运动和强直,发烧、脱水、低血糖、脑部病变、外伤、肿瘤,都可能造成抽搐现象,而其中为热性痉挛的比例最高。热性痉挛主要是因为婴幼儿脑神经功能还不稳定,体温急遽升高引起脑细胞不正常放电,造成突然不省人事、四肢僵直抽动、口吐白沫、眼球上吊、嘴唇发青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