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嘉靖梦天下
7909600000046

第46章 046、人事改革

钟原心情不好的时候才去贤妃那里下棋聊天,所以,他最近的心情不好,这是因为他最近修律的事情不太顺利……

五月初十,刑科考试的阅卷工作已经完成了,果然人多好办事。而且这次考试的出现了标准答案,让阅卷工作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个标准答案是由钟原、唐龙、严世蕃、高拱等君臣一起制订的。这次一共录取了二百人,报考的却有差不多两万人。竞争相当残酷,淘汰率也非常的高。

被淘汰的人中就有原刑部和六科的部分官员。这些人居然连死记硬背的以原大明律为基础的选择题都没做对多少。因此,考完之后钟原把吏部尚书甘为霖叫进宫去。

“甘卿,你看看这几份试卷。这就是你们去年上报考绩为优的刑部官员?”钟原佯装恼怒,递给甘为霖几份试卷。

甘为霖接过来看了看,脸也红了,确实答的不成样子,不知道这些人是有意抵抗还是确实不会,也不敢多说什么,只是磕头认错。

钟原接着说:“身为刑部官员,统管天下刑案,如果连大明律都不能熟记,如何统管?如何监察各地报上来的刑案呢?这些人都撤了吧,不过给他们个机会,让他们各自陈述自己的能力,待吏部考察后,按能力安插入各部,从新做起。实在没有别的能力,只会吟诗作对的,一律发配到翰林院修书。不管之前官有多大,都降为七品编修。”

甘为霖还想帮这些人说说话:“求皇上开恩,给他们一个机会。这些人平日里也很是勤奋,在各自职位上都算兢兢业业,这一下子降为七品编修,恐怕……恐怕会有人自辞回乡。更何况这些人里有几个庶吉士。”他本来想说这些人会闹起来,可没敢。

钟原皱了皱眉头,“做官不是只有勤奋和兢兢业业就可以的,这些只是必要的品德。做官最主要还是能力。你也知道,天下如此之大,事情如此之多,却都要靠这京里几千官员处理。没有能力怎么能办好呢?朕决议开考刑科已经很久了,可他们却连大明律都没背熟。那就是说他们根本没把朕的话放在心里,这样的官儿怎么能用呢。庶吉士怎么了,他们不过当年科举考得比别人好了些,总不能由着他们躺在功劳簿上吃一辈子,朝廷不养闲人。你放心,自辞一个,朕准一个。这次新选了二百人,都是精通刑律,办事都进退有度的,把他们补进去就行了。不用担心事情没人做,想当官的人多着呢。”

听皇上这么说,甘为霖也颇为无奈,只好答应。当他以为完事儿了,准备告辞出去,钟原又拿他的吏部开刀了:“甘卿,我看吏部文选司和考功司的这几个郎中主事很有问题。这样的官员他们居然做出考绩为优的评语,看来他们在拿朝廷给他们的权力当儿戏,当作收人情,受贿赂的工具。你回去查一查,把那几个人也罢了。”

甘为霖满嘴苦涩,开口强辩道:“陛下,京察制度早已确定,他们只是照章办事而已,应该不会有徇私枉法的事情发生。求陛下开恩,臣回去必当严加管束,重拟京察制度,必不让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没想到钟原接着他搭的梯子就往上爬:“哦,那就说明京察的规矩出了问题。那就改改规矩吧,朕去年制订了外地官员自行制定每年目标,吏部留档作为考核依据的办法,就把这办法推广到所有官员吧。所有官员都必须在年终写上一年的总结和下一年的计划。计划内容以各部尚书分派的任务为准,年终以总结作为完成与否的依据,这样就可以避免京察制度的漏洞了。你回去这个意思拟个条陈,呈上来朕用印,着为永例。”

甘为霖心里一惊,这样他的吏部就权力更是大减,于是做垂死挣扎:“陛下,更改制度须由内阁通过,六科官员签署才行,陛下此举会不会通过,臣很难保证。另外,京察每六年一次,而如此一来,年年都要做京察,臣恐百官不愿意。”

钟原笑了笑,“那就拿去让内阁议一议吧,没议你怎么知道不能通过呢?每年京察又不是不可以,你要缺人可以写奏折,让内阁给你那里补人,事情多了总也不是坏处。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吧,你回去写了奏折拿到内阁去议吧,要快,不要拖。”

见皇上如此说,甘为霖一时也没了办法,只好告退出宫。吏部主持的京察已经慢慢变成了每六年一次的清洗政敌的手段。因此除了吏部之外,大多数的官员都不喜欢让文选司和考功司掌握自己得官途命运。于是,吏部和吏科无力的抵抗很不起眼,这个新的人事考核制度很快通过。甘为霖无奈的请辞了两次,每次都被钟原强留住。这种时候,钟原还是希望内阁尽量稳定。

很多前刑部的五品以上考试不合格的官纷纷写了辞呈,他们觉得降回七品编修是对他们的侮辱。这些辞呈钟原全部准了,随即把新选的考生补了进去。一时间刑部和六科焕然一新。那些被钟原无情扫除的文人回乡后写了不少诗和文章来批判钟原,钟原听到后一笑了之,以祖宗定的不以言获罪之例一概不予追究。

随后,钟原拟定了以刑部尚书唐龙为正使,左都御史严世蕃和刑部主事高拱为副使,刑部大部分官员,都察院六科部分官员为修律主要人员的修律班子。钟原还特设了四个给事中。这四个人是在刑科考试里模拟案件审理的过程里钻律令空漏,打了漂亮擦边球的考生。他们不能弹劾百官和皇上,只负责为新修的律法查缺补漏。

当初看到这四人的考卷,钟原就感慨不已——国人钻空子的这项本事从古至今都用的那么纯熟,不得不佩服。

五月十六,钟原在乾清宫召见了所有的修律人员。进宫的路上,很多第一次来京,第一次进入皇宫的家伙窃窃私语,“皇上住的这紫禁城还真大,大得都没谱了……”,“没想到呀,咱们还能进到紫禁城里见到皇上,这辈子没白活……”。唐龙忙不迭的叫大家噤声。

这时候高拱凑到唐龙身边问:“唐阁老,皇上这次修律是怎么个意思呢?是要重新制定大明律,还是在以前的基础上稍作修改?”

唐龙走着眉头说:“老夫也不知道啊,很快就见到皇上了,到时自然清楚。”

严世蕃也凑过来:“我估计皇上很可能要重新修律,重新制定新的大明律。不然不会这么大张旗鼓的开刑科选拔人才。”

唐龙和高拱跟严世蕃不是很对付,一时没留意,都点头沉思。等俩人醒悟过来旁边是严世蕃,又纷纷皱着眉头分开来,把严世蕃晾在当中。严世蕃讨了个没趣儿,灿灿的笑了笑,跟在唐龙后面往乾清宫走去。

到了乾清宫等了不一会儿,皇上带着黄锦和太子走出了暖阁,坐在了龙椅上。众人纷纷跪倒磕头,山呼万岁。

钟原坐在那里坦然受之,等大家喊完,一抬手说道:“众卿平身。今天把大家找到这里来,是跟大家说说重修大明律的事儿。”大家一看皇上直入主题,连客套都没一句,纷纷屏气凝神,听着皇上说话。

钟原继续道:“自太祖制订大明律以来,已经过了近一百五十年。期间均无对大明律进行补充修订。然而,时移世易,大明律中的很多条款已难以应付当今天下的很多情事了。而你们,”钟原目光炯炯的盯着阶下众人,“俱是此次刑科考试的佼佼者。你们对大明律的熟识令朕欣慰。朕相信有你们,一定能制订出一部完善的律法。修律是个劳心劳力的工作,但同样能让你们青史留名。从今天起,众卿可要加倍努力了。朕看着你们呢。”

唐龙带头,百官跪下齐声说道:“臣等必不负陛下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钟原满意的点点头,“众卿平身吧,关于修律,朕有个想法。朕想着先修一部诸律之律,大明总律。”说完,钟原看着接下众人。

站在下面的修律官员一阵交头接耳,谁也没听过这样的说法,觉得新鲜又带着迷惑。唐龙出班奏道:“陛下,请恕臣等驽钝。何为诸律之律?大明总律又包括何种内容?还请陛下明示。”

钟原微微一笑,说道:“诸律之律,就是一个总的纲领性的律令。其他的大明刑律、户律、商律等等都要依据此律来进行编修,因此称为诸律之律,也就是大明总律。它的内容应该包括朝廷是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百官干什么?皇帝负责什么?内阁负责什么?天下的百姓怎么区分?等等这些基本的内容。只有确定了这些内容,才好相应的制订各自相应的律条。”

底下的人们又一阵议论,大家都不理解,这些事情不都是常识么?皇上掌管百官,与士大夫共管天下,天下百姓,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各操其业。自古以来就都是这样的,还要写进律法么?

钟原敲了敲御案,让众人安静,接着说道:“诚然,这些事情现在虽没有律法明确指出,但大家都是这样去做、去承认的。但是朕以为把它写成律法,更能让人们理解、遵守。能让百官各司其职,也能让天下百姓明白他们的权力和义务。因此,必须要修,慢慢修着,你们就明白朕的意思了。”

虽然不理解,但皇上这么说也不好反驳。众人跪倒领旨。

看大家慢慢进入了角色,钟原趁热打铁说道:“好了,既然定下来要修,咱们就开始议一下。这大明律里第一要说明的就是咱们的朝廷到底叫什么。太祖定国号为明,却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称谓,难道叫明国?朕以为有欠气势,朝廷管理天下为大,朕又为皇帝,因此,朕看咱们以后取消朝廷的称谓,对外改叫大明帝国,对内么,就叫政府吧。政府一词始于宋代,而今政事均有朕与内阁及京中百官管理,政出于府,也解释的通。众卿以为如何?”

御史颜渊出班奏道:“启奏陛下,太祖修成大明律之时曾规定‘嗣君不可变此成法’,因此陛下不可轻言重新修律。再者,太祖所修之律,几近完备,而陛下重新修律,未免如暴秦制订苛刑竣法,令天下百姓惴惴不能安。其三,适才皇上所说俱为常识,而将其写入律法,未免儿戏。第四,天子口含天宪执掌天下,而陛下却要将天下改为国家,更为不妥。说文注:国者,邦也。又周礼有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陛下执掌天下却称之为国家,似有不妥。因此,臣还请陛下三思,将太祖所定大明律稍加修订即可,不可将修律视为儿戏,从而修出不可行之律法,令天下百姓俱受其苦也。”

一番话说完,满堂皆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