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58

第58章 白起王翦列传(白起、王翦的故事)(1)

白起,是陕西郿县人,在秦昭王十三年的时候,开始做左庶长,带兵攻占了韩国的新城。次年,升任左更,进攻韩魏联军,在韩国的伊阙斩首二十四万,俘虏魏将公孙喜,连拔五城。次年,白起升为大良造,攻击魏国,拔取列城大小六十一个。七年后,白起大举进攻楚国,攻拔鄢、邓等,次年,又攻取楚国郢都,焚烧夷陵,一直向东打到竟陵,把楚王赶到了东方的陈城做国都,白起因此升迁为武安君(封君)。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又攻魏,在华阳打跑魏将芒卯,斩首十三万。战败赵将贾偃,把赵军二万人逼淹死在黄河中。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又攻拔韩国五个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击太行山的孔道,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要之地,白起经过一年多的用兵,占据了这些孔道,断绝了太行山南北的联系,从而使韩国的上党郡与其本土失去联系。

上党郡守冯亭,觉得向秦人投降,不如向东向赵国人投降。于是跑去找赵孝成王,说原意以上党郡归奔赵国。赵国接受了,并派廉颇带兵入驻上党。

秦昭王多年苦心谋划和攻击布置,就是为了割断上党与韩本土,以便自己坐收上党。现在上党竟归了赵国,秦昭王的的愤慨是可以想见的。

公元前260年景色凄清的春天,具体日子说不清,秦国数十万大军在猛将王龁的带领下,北越太行山,向北攻击赵军所戍守的上党地区(山西东南部)。王龁的爵位是左庶长,是秦国二十等级爵中的第十等,在不到一两个月的时间,猛将王龁居然尽数收复了赵军戍守的上党地区所有城池,令人无不咋舌。

到了四月份,为了巩固被占领区上党的安全,王龁从上党南下,把矛头扑向驻防在上党郡的长平地区的廉颇大军。他首先派出“司马梗”指挥的机动侦察部队探看赵军动向,发现廉颇和冯亭已经在长平地区列营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意欲反攻上党,或者别的什么目的。附近的光狼城、东鄣城、西鄣城均由赵兵把守。但是由于上党已失,长平地区庞大的四十万赵军就失去了就近补给的条件,只好依靠一两条在后方向东穿越太行山的运输线,像氧气管子那样给自己补氧。

到了入夏的七月,廉颇开始在长平地区修筑壁垒(因为他已经没有城了)。廉颇修筑的壁垒工程浩大。

长平的地形是这样的,它被一条由南向北绵延的山脉割断,相对高度一般在二百米上下,也有些地方要低一些。在该山脉背后以东,有一条宽阔的河谷,这条河名叫丹河。由丹河再往东,还有一条由南向北绵延的山脉,比第一条更加高大,我们姑且就把它们叫作“丹西山”和“丹东山”好了。两条山脉之间相隔约十公里。对于战略防御的一方,这个地方还不错。美中不足的是,两座山脉的山势都不够险峻,需要用人造工程来加以改善,所以廉颇在丹西山西麓上修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称为西垒;在丹东山上也有一些,称为东垒。而秦军正处在这两条山脉以西,面对着廉颇的铜墙铁壁。

秦军正面强攻,几天之后,部分阵地被突破,秦军穿插到丹西山东坡,开始包抄赵军的后路。廉颇和冯亭指挥预备队进行反包抄,但是收效甚微,涌入山谷的敌人越来越多。赵军最终被迫放弃西垒,跃过丹河撤退到河东岸,王龁又不失时机地率军赶上来,一直追到东垒才停。

廉颇见秦军实在厉害,只得在丹河东边退保丹东山上,继续高筑堡垒,任敌人怎么挑战漫骂,他都坚守不出,王龁一时也无机可乘。

赵孝成王数次催促廉颇,要他主动出击,以求收复失去的阵地。廉颇就是不从。

这时候,秦国相国范雎,派人带着一千斤金子,到赵国用反间计,宣言说:“秦军所怕的,就是赵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是很好对付的,而且廉颇要投降秦军了。”赵孝成王本来就怪廉颇军士阵亡颇多,多次战败,又还坚壁不敢出战,这时听了秦国间谍的话,于是就任命赵括为大将,赶赴长平前线取代在那里的缩头乌龟廉颇。

与赵括一起赶到战场的还有秦国久经沙场的名将武安君白起。白起的到来采取了极端保密的措施,偷偷换下了王龁。秦昭王亲自下令,军中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立斩。

赵括为了立功露脸,决定率四十万赵军离开东垒,倾巢而出,渡过丹河,全线反击秦军,想把廉颇丢失的丹西山和山上的西垒夺回来。

白起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布置:以第一线部队向赵军进攻,接战即退,诱其深入。主力部队坚守西垒,两翼配备钳攻部队,构成袋形阵地,包围赵军的盲进部分。另以强有力部队向敌侧背迂回,以夺赵军西垒,绝赵军后路,实现彻底包围。

果然,秦军的当头部队一触即溃,大部分撤上丹西山。赵括见敌军丢盔卸甲,料无伏兵,便自率三十多万步兵主攻西垒,令冯亭留守东垒接应。没想到连战数日,西垒坚如顽石,防守应变有方,无懈可击。赵括心中烦闷,正迟疑间,忽闻恶报:身后的东垒已经被秦人的二万五千奇兵所得,赵括一下子成了无家可回的人,成了夹在西垒、东垒之间的流浪汉。廉颇从前修筑的这西垒东垒,如今成了两块夹住赵军的火葬场。

秦军此时已占领了东西二垒,居高临下地防守,赵军屡战不能突脱,粮草断绝,精疲力竭,被迫在丹河谷里重新筑壁,用以坚守,等待救兵。这时候,已经传出消息,秦军主将正是赵括无比惧怕的百战百胜的白起。赵括心中叫苦。

这时候,赵括还有一个机会突围,就是顺着丹河河谷,奋力向南北两个方向寻找突破口。但是赵括被白起吓破了胆,从先前的盲动进攻,变成了军事迟疑和保守。他突然怕死了白起,像被惊呆了的兔子一样,缩在东西垒间的河谷地带,一动不动,坐等援军,丧失了及早果断突围的良机。

白起趁此良机,赶紧分兵在南北两个方向的丹河河谷里兴建长垒,试图把东西二垒连接起来,彻底把赵括钉入棺材。同时秦昭王从中原北部的秦新占领区上,征发了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开往长平,为白起营造南北长垒。

赵括遂被彻底包围,赵军连续断炊长达四十六日之久,四十多万张嘴无法填饱。他们很快就被迫杀战马,以至于强壮的士兵杀死赢弱的士兵来吃。

赵括在此期间,一直等着邯郸的救济。邯郸那边早也急了,似乎邯郸本身也没有粮食了。于是只好向齐国借粟。但齐王建却不肯。

赵括知道救兵和救济粮都没指望了,这才决心孤注一掷,命令空着肚子、连续饿了四十多天疲软之极的赵军组织突围。我们说,倘若赵军早作突围计划,而不是由于畏惧白起而迟至今日,赵军当能以牺牲一部分掩护部队为代价,实现大多数人的顺利突围。如今秦人已经筑好四面壁垒,突围就难了。

赵军被困在狭窄的河谷当中,回旋余地很小,只能小批量周而复始用兵,形成不了对秦垒的强大威胁。赵括亲自上阵搏战,坐在战车里狂呼猛冲,结果一箭射在当胸,赵括狂叫一声,被当场射杀在敌军垒前。

四十万赵军见主帅已亡,再无斗志,全部向武安君白起投降。白起觉得这么多降卒不好控制,于是把他们全部坑杀了。赵国大震骇。

白起乘着长平之战胜利之威,以及赵国人胆寒恐惧之机,紧接着就率领秦军去围攻赵都邯郸。赵人大恐,危机存亡时刻派了一个说客,跑到秦国拼命向秦相国范雎搞公关:“白起为秦国战胜攻取七十余城,南定鄢郢,北擒赵括,即便周公、召公、姜子牙的功勋,也不过如此。如果他再灭了赵国,恐怕您的位置,都要让给他啦!不如我们割六个县,您就让白起撤兵吧。”

范雎作了件也许他要终身引以为憾的决定,跑去找秦昭王,下命令组织了白起逼赵进攻。

白起接到命令后,不得不撤兵,而心中着实气恼。

秦军从邯郸附近如潮水般撤走了,赵孝成王就像稻草一样软搭搭地浮现出来了。他按照事先的约定,硬着头皮亲自跑了四百公里路,两股战战去咸阳见秦昭王。除了带了各种珍奇古怪的宝货,还重申了割让六个县给秦人的承诺。

但是回国之后,赵孝成王想来想去,还是背弃了这一割县承诺。

于是,半年后,到了九月,秦军再次发兵,派王陵进攻赵都邯郸。这时候白起闹病了,所以没有出征。

王陵一直打到了次年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但是还是攻不下邯郸来,秦昭王不断发兵增援他,接过他却战死了五个校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