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59

第59章 白起王翦列传(白起、王翦的故事)(2)

这时候,白起病好了,秦昭王赶紧派白起前去替代王陵,但是白起说:“当初赵军在长平新败,境内兵员死者十之七八,虚弱不堪。但是有人(指范雎)竟然禁止我们乘胜追击,命我们从邯郸撤军,坐失大好良机。如今,赵军发愤图强,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恢复生产。赵国君臣更是早朝晏退(加班加点的意思),四面出嫁,结好诸侯。君臣一心,上下同力,犹如勾践困于会稽之时。而我们秦军在长平大战死者过半,国内粮荒。如今远绝山河而攻人之国,一旦遇到赵人顽强抵抗于内,我们的兵威势必顿挫,那么诸侯看我们秦军疲敝,势必发兵断我后路于外,于是大破秦军必矣。”

白起的意思,现在攻邯郸已经失去时机,所以,根本就不要去打的好。

于是,秦昭王命令白起为将前去,白起就不肯去。秦昭王又叫相国范雎亲自去请白起去,白起终究还是不肯去,而是又称起病来。

随即秦昭王又以王龁替代王陵,又攻了八九个月,还是攻不下邯郸。秦国由于一年多的时间不能攻克邯郸,正如白起所料,诸侯开始怀疑秦军的能力了,并且开始在秦军背后蠢蠢欲动。首先是魏安僖王,遣上将晋鄙率军十万救赵。秦昭王派使者来警告他:“我此次攻赵,势如泰山压顶,几天之内就能拿下。诸侯胆敢来救,我灭了赵国以后,马上就移兵去先打它!”魏安僖王大恐,立即按住晋鄙军,令他留驻河南荡阴。但是魏安僖王的弟弟信陵君魏无忌,偷了魏王的虎符,亲自跑到晋鄙的军中,夺了这十万大军,前去救邯郸。同时,楚考烈王,也派兵前来营救。

魏、楚联军到了邯郸,对正在围城的秦军进行进攻。秦军在城下顿挫一年多,士气低落,于是数次战败,颇有死伤。消息传到咸阳,白起对人说:“大王不听我的计策,如今你看怎么样了?”

秦昭王听说了,生气了,就派人强迫白起起床去邯郸带兵,白起就干脆说我病得已经非常厉害,要死了得厉害。范雎也去找白起,白起还是不去。于是,秦昭王就下令,免去白起的一切爵位,降为士伍,迁徙到阴密居住。白起这时候却是真病了,走不了。拖了三个月,这时候,楚魏赵联军猛攻秦军,秦军数次退却。秦昭王听到消息,更急了,就派人遣送白起走,不许再呆在咸阳。

白起只得离开咸阳而去,出了咸阳西门十里,到了杜邮。这时候,秦昭王和范雎等群臣在朝堂上商议,说道:“白起虽然奉旨离开,但样子好像还不大服气,现在正和人坐在杜邮亭中发牢骚呢,不知具体谈些什么。”

秦昭王和范雎一合计,觉得白起能量很大,如果心有不服,将对国家不利,于是派人捧着宝剑去追白起。见到白起之后,命白起自裁。

白起引剑将要自刭,说道:“我有何罪于天,而要落得这般地步呢?”过了良久,他方才说道:“我固然当死。上次长平之战,赵国降卒有数十万,我都骗着他们把他们全坑了,这个,足以死。”于是自杀。

白起的死,并非因为有什么罪,所以秦人都怜之,到现在乡邑里还都祭祀他。

秦昭王晚年最大的愿望应该就是吞并六国。这本来是有可能实现的,关键点就在于灭赵。只要攻下邯郸,赵就灭了。赵灭了,天下也就土崩瓦解了,一统归秦了。然而,当邯郸被困的两年多漫长时间里,战神白起却偏偏称病不出,粉碎了秦昭王的统一计划。秦昭王功败垂成,愤怒是可想而知的。于是他在损兵折将时刻,迁怒白起,把白起杀了,也不足奇怪。

有人把白起的死,完全归罪为范雎的忌妒和陷害,这是冤枉了范雎的。白起作为一个臣子,和君主秦昭王的战略方针相抵触,甚至在行动上消极阻碍秦昭王的战略意图实施,这是他死的历史必然。范雎不是促白起之死的主要力量。白起一定程度上是做了这次秦昭王战败的替罪羊,战败了,总得要杀个人来向民众解释。咸阳郊外的任家嘴至今有白起墓,白起的fans们可以去那里看看。

王翦,是陕西频阳县东乡人,从小就喜欢军事,后来事奉秦王政,在秦王政十一年,王翦进攻赵国阏与,攻破阏与,拔得九城。秦王政十八年,王翦又带兵攻赵,一年多以后,遂拔取赵国,赵王迁出邯郸投降,随后尽数占领赵国,设为郡县。

次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来搞恐怖刺杀,于是秦王政派王翦报复讨伐燕国,把燕王喜打跑到辽东,王翦遂掠定燕国蓟都。秦王政又派王翦的儿子王贲南攻楚国,战败楚军,回来路上又进攻魏国,魏王投降,遂平定魏国地区。

这时秦王政已经灭掉赵魏韩三国,占领燕国大部,又数次击败楚军。秦王政命老将王翦征楚。

王翦说:“大王用我攻楚的话,非得六十万人不可。”

秦王政答应。随后王翦带兵六十万--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空前也几乎绝后的数据了,西方的古代战史上更绝少有这样的记录,只有近代拿破仑攻俄国,有六十万大军。秦王政亲自到霸上给王翦送别,看着这个带走了他空国兵马的将官。

但是,秦王政送出这么多兵马,举国大兵交给王翦,王翦半路上突然来个哗变,杀回咸阳怎么办啊?或者王翦占领了楚国,就在楚国自立为王怎么办啊?秦王政内心不安。

于是,临别饯行时候,王翦对秦王政说:“我曾经考察过,某某处的庄稼地是块好田,还有,某处宅子风水也很好。能不能请大王赐给老臣,以为我的子孙留备。”

秦王政说:“将军这次出兵,难道还怕得胜回来仍贫穷吗?”

王翦说:“我们为大王做将官,就是有功,也最终不得封侯。不如趁着大王现在喜欢老臣,老臣趁机给您为我的子孙要些田园。”

秦王政听了,哈哈大笑。对王翦的忧虑,一扫而空。那意思就是,王翦图的,不过就是子孙有几亩地,而原没有大志啊。如果是想出去在楚国为王,何必临走还给自己的子孙要些地呢?

王翦出了函谷关,还一路派人回去,向秦王政要某某田地,前后去了五六拨。

旁人就劝他了,说:“将军老这么要,也太过分了吧。”

王翦说:“非也。秦王多疑,不信任人,如今空秦国所有的兵甲都交给了我,我不多要些田宅给子孙说做他们的产业,来使得他相信我,难道还要坐让大王怀疑我吗?”

于是,王翦到了前敌,楚国也倾境内之兵前来迎战。王翦深壁高磊不肯出战,不论楚兵如何挑战。平时,王翦就让士兵改善生活,给洗澡洗头发,改善饭食,安抚士兵,自己也去大食堂跟士兵一起吃。

过了很久,王翦又问:“军中士兵有没有自己搞游戏玩的。”部将回答说:“有啊,正整天玩投石和跳远呢?”王翦点点头,说:“士兵已经可用了啊。”是啊,士兵们都自己搞起锻炼和演习来了,是盼着打仗了。

这时,楚军大将项燕见挑战秦军总是不出,就干脆引兵向东而去了。这种引兵移动,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军队在行军路上,是不易进行设备防御和摆开作战的。在运动中,阵列会乱,易于被攻破。解放军不甚善于打阵地战,而最擅长运动战,当敌人军队在运动中,解放军通常采取拦住先头、拖住后尾、夹击中间、分割包围的战法歼灭敌军。

王翦见楚军引兵东去,于是率兵悉出壁垒追击,以精锐壮士作为主战前锋,终于追上楚军,大破之。一直追到了蕲县南,竟阵杀了项燕,楚军无首,随大败而走。秦军乘胜掠定楚国各城邑。一年多以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全境竟并为了秦国郡县。

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而他的儿子王贲和李信一起,扫清了燕国的残军,又攻占了投降的齐国。

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国尽并天下,称始皇帝,这都是王氏、蒙氏两个将族的功劳为最大,名传后世。

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都死了,蒙氏家族也被秦二世灭了。到了陈胜造反的时候,秦二世只好派王翦的孙子王离去赵国平定义军,围住了赵王歇和丞相张耳在巨鹿城中。有人就说:“王离乃是秦国名将,如果以秦国的强兵来攻新建的赵国,必能拔取之啊。”

旁人却说:“非也。一般,三代连续做了将官的,到第三代必然败亡。为什么呢?因为祖上两代杀戮过多,后代就承受其不详了。如今王离已经三代为将了,固然该到了。”

不久,果然项羽带领楚兵北上救赵,大败秦军,俘虏了王离,王离的大军遂投降了诸侯联军。

太史公曰:俗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而不能免除范雎对他的患害。这正是其所短啊。王翦为秦国做将,夷灭六国,当此之时,秦始皇把他当老师来看待,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国建立德政,以保证国家的根本,而是偷合取容,一直到死。最后他的孙子王离被项羽所俘虏,不亦宜乎!他们都各有所短啊。

鄙人说:杀白起,体现了法家“功不覆过”的原则。法家先贤有一个“功不覆过”的原则。就是说不能将功抵罪。白起从前立了大功,最后邯郸大战表现消极,违抗秦昭王的君命,秦昭王就依律流放乃至处死了他。如果按“将功抵罪”的话,白起应当是可以免死的。但是秦国不搞这种政策。同样,范雎也为秦国立有翻天覆地的大功,最后因推荐郑安平、王稽两事失误而被杀。功不覆过!

而司马迁最后又批评了王翦不进谏,说他偷合取容。大约王翦从出征请田园的时候,就学会了研究保命,后面叫他就秦朝的政治进行进谏,固已难矣。司马迁责备古贤,看重进谏,这里又是一例。

另外,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灭楚的时候,其军中还有两个征发自湖北地区的士兵,分别名字叫黑夫和惊,他们在战场上还给远在老家的老妈写信,这信后来出土了,是我国迄今出土的最早的古代书信--是写在木板上的,当时没有纸。

我的一个朋友日前在博物馆里看到一幅油画《黑夫和惊》,拍了下来,就在下面。他请我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