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57

第57章 乐毅列传(乐毅的故事)

乐毅的先祖叫作乐羊,曾经替魏国的魏文侯夺取了中山国。乐羊遂被封在中山国。

乐毅这人喜欢打仗,当时他所生活的中山国被赵武灵王所灭,赵武灵王又被叛臣饿死之后,他觉得赵国也不安然,就去了燕国。燕国曾经闹过子之之乱,就是燕王哙把王位传给了相国子之,燕王哙的儿子太子平不服,于是和子之打起了内战,齐国的齐宣王趁机北上出兵,把燕国吞灭了。齐军似乎把燕国也烧杀抢掠了一番,燕国在列国诸侯的帮助下,勉强复国,从此恨透了齐国。

新继位的燕王哙的儿子燕昭王,为了报仇,招贤纳士,把复仇目标定为齐国,于是,苏秦、乐毅等贤人就来了燕国了。

这个时候,齐国正是齐湣王,齐湣王很强大,燕昭王问乐毅怎么才能打败齐国,乐毅说:“齐国地大人多,单咱燕国打他,肯定是不行的。非得和赵国、魏国、楚国联合进攻他不可。”

于是,苏秦也作为间谍出发,替燕国人帮忙,到齐国害齐国,离间了齐国和诸侯的关系,列国准备伐齐。燕昭王又派乐毅出使赵国,和赵惠文王说好攻齐之事。于是赵、秦、魏、韩、燕五国组成诸侯联军,由乐毅为统帅,赵惠文王同时以相国印授给乐毅,合纵向东攻击齐国。诸侯联军在齐国边境的济水一战大败齐军,随后诸侯都跑去抢齐国的殖民地--即齐国刚刚攻占的宋国的领土,这也是苏秦调拨的,使得齐国因此消耗了国力,不能与五国联军匹敌。

诸侯都不去进一步进攻齐国本土了,但是乐毅不管那一套,自己率领燕军,孤军渡过济水浮桥,向齐国内地进发,长驱直入,追击败兵。乐毅以燕军杀到齐国都城临淄城下,攻了进去,把齐国的各种宝贝都掳到了燕国。齐湣王败逃而死。

接下来的五年里,乐毅的燕军一直在齐国纵横,攻下齐国七十多个城,都变成了燕国的郡县,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不降。

这时候,燕昭王死了,儿子燕惠王继位。燕惠王做太子的时候,就跟乐毅关系不好,如今继位了,守卫齐国即墨的齐人田单听说了,就派人到燕国进行反间活动,嚷嚷:“齐国现在只有两个城没被攻下了,乐毅之所以不把这两个城打下来,就是因为乐毅跟燕王关系不合,乐毅打算以此为理由,带兵留连在齐国,和齐国人联合,在齐国南面称王。齐国所怕的,只是别的燕国大将再来。”

燕惠王本来就怀疑乐毅,听了这话,就毫不犹豫了,于是派骑劫临阵代替乐毅,而召乐毅回国。乐毅知道回国多半没好事,怕把自己杀了,所以干脆向西跑去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城封给他,作为封君,是为望诸君。

骑劫到前线后,田单在被围困的即墨城里,使用了火牛阵,把一群大老牛的屁股点着了,冒着火往城外冲,燕军大惊,半夜被打得大败。随后齐军转战南北,把燕军占领的七十多个城,都给恢复了。迎了齐湣王的儿子继位,是为齐襄王。

燕惠王很后悔用骑劫取代了乐毅,又怕赵国人用了乐毅,对自己国家不利,于是派人去赵国,向乐毅道歉,说:“从前,先王把举国的兵马都交给将军,将军为了燕国而战破齐国,报了先王之仇,天下无不震动。寡人怎敢忘掉你的功绩呢,只是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导了寡人。寡人派骑劫取代将军,使得将军流亡在外。希望将军考虑到先王的情分,回来吧。”

乐毅于是给燕惠王写回信说:

“臣不聪明,不能按照先王之教训,以顺应您左右人之心,又担心遭到您把我斩首,于是逃遁到了赵国。从前,先王对我说:‘我有深怨积怒于齐,不管我打得过打不过,我愿意跟齐国拼一把。’我说:‘齐国,霸王之国,习于攻战,大王要想打齐国,非得举天下之兵伐之不可。必须结连赵国、楚国、魏国、宋国以攻之。’大王觉得好,于是派我向南出使赵国。说服赵国之后,我带着诸侯大军攻击齐国到了济水。在济水上大胜齐军,然后长驱直入,齐王逃遁走到莒国,仅以身免。”

“于是,齐国的珠玉财宝、车甲珍器,都收到了燕国,而我们燕国的旗帜插在了齐国汶水之上。自从五霸以来,功业没有及于先王的。先王认为我颇有功劳,于是裂地而封我为昌国君,和小国诸侯比肩。臣不够聪明,以为接受先王命令,可以免于无罪,于是接受了。”

“就这样,先王报仇雪耻,夷灭万乘之强国,收了齐国八百年积蓄的宝物,随后他就驾崩了,由您接班继任。臣听说,善做者不一定善成,善始者不一定能善终。从前伍子胥的意见能被吴王阖庐听取,所以吴王攻击杀入了楚国郢都。到了夫差的时候(阖庐的儿子),不能做到老爹那样听取伍子胥,而赐他死,把他大卸八块,装在皮兜子里,让他的body浮于江海之上。夫差终不能醒悟伍子胥的进谏,于是沉杀了伍子胥但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早看见主子气量不同于其老爹,于是直到被杀,也不改变自己的炮筒子的作法。所以,能免于身受大卸八块而全有既有的功劳的,且能保全先王的名誉,这是臣的上计。所以臣不愿意再回您的燕国去了。”

“臣听说,古之君子交绝而不出恶声,忠臣逃亡离去但是不为自己辩解。臣虽然是傻子,但是也受过君子教育。这里,是担心您听左右人之说,而不察被疏远之人(即我)的想法,所以我写信解释了这些。唯君留意之。”

于是,燕惠王就以乐毅的儿子乐间做了昌国君,而乐毅则往来于燕赵之间,沟通二国,二国都以乐毅为客卿。乐毅最终死在赵国。

秦国并灭六国之后,又二十多年,汉高祖刘邦经过赵国,问他所封的赵王:“乐毅有后代吗?”答说:“有个孙子叫有乐叔的。”于是,刘邦封乐叔叫乐卿,号曰华成君。

太史公曰:从前,汉朝在其诸侯王国齐国做事的蒯通以及做齐相国的主父偃,曾经读乐毅写给燕王的回信,未尝不看完之后就放下这文章哭泣。乐毅还有个子孙叫乐臣公,学黄帝、老子之术,他的老师叫作河上丈人。乐臣公有个徒弟叫盖公,盖公在齐国教书,也做了齐相国曹参的老师,曹参的清静因循之术,就是跟他学的。

笔者案: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常自比于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同意。诸葛亮与管仲相比,像不像我不知道,但与乐毅相比,其冒进和糊涂倒是一样的。

乐毅先生,那是很有名的战将了,当时,苏秦作为间谍,替燕国人帮忙,到齐国害齐国,离间了齐国和诸侯的关系,于是赵、秦、魏、韩、燕五国组成诸侯联军,由乐毅为统帅,合纵向东攻击齐国。诸侯联军在齐国边境的济水一战大败齐军,随后诸侯都跑去抢齐国的殖民地。

诸侯都不去进一步进攻齐国本土了,但是乐毅孤军渡过济水浮桥,向齐国内地进发,长驱直入,追击败兵。

燕国大将剧辛反对乐毅深入,剧辛说:“齐大而燕小,依赖各国的协助打败齐军,已经是燕国的福气了。现在我们应该及时趁机攻取齐国边城,以扩展燕国领地,这能给燕国带来长久利益。如今经过这些边城而不攻,不占边城土地,只求深入以为名誉,这种作法无损于齐,无益于燕,空使燕齐结下深怨,会后悔的。”

乐毅说:“齐湣王夸耀自己的武功(指去打宋国),遇事不与群臣商议,政令暴虐,百姓怨恨。如今我们乘齐王初战大败之际,深度进攻,齐人必乱,可一举占领齐国。如果失掉战机,待齐湣王发觉自己的错误,改恤下抚民,那就不好对付了。”遂带领燕军,孤自深入齐国腹地,对齐人穷追不舍。

这里我们赞同剧辛。乐毅非要攻入齐国本土灭齐,这势必激怒齐人,对燕国的长远是不利的,就如同从前齐国曾经吞燕,激怒了燕人,导致齐国增添了燕国这样一个癞皮狗的死对头一样。从前以强齐灭弱燕都没有成功,如今强齐吞个宋国也遭到了列国干预因而功败垂成反落得自己挨打,那么,现在以区区弱燕想灭掉齐国并且能稳定地占领住齐国,这岂不是痴人说梦吗?就算齐湣王是政令暴虐,百姓都怨恨他,燕国就有一举灭齐,并且长期占住齐国的可能吗?如果没有可能,却去打,杀伐一通,结怨齐人,给燕国带来了延及后代的麻烦和恶果,还丧失了占领边城的机会,这是明智的,还是浪费时机、过犹不当、画蛇添足,不能度德量力呢?

可惜乐毅号称一代名将,决策时却不能度德量力,实在令人汗颜。

后来的结果怎样呢?乐毅非要把战火推入到齐国本土,五年之中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但是最后在即墨等城下,再也攻不进去了,随后燕惠王中了齐国人的反间计,派人替换前敌的总指挥乐毅,于是新将官打了个大败,齐国开始收服失地,七十余城都收服了。燕国人乖乖地从齐国逃回,除了惹怒了齐国人,带回了齐国人对自己的刻骨怨恨,什么都没有带回来。这里不能一味埋怨燕惠王糊涂,中了反间计,而乐毅可怜。实际上,长期在即墨城下顿挫不能前,后方发生“政变”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这不过是他收场的方式罢了。

如果按照剧辛的建议,燕国趁机多抢些齐国的边地领土和边城,则“弱齐强燕”的效果达到最完美的体现,齐国也不至于败摧。而乐毅使齐国大伤元气(自己也没捞着好处),最后得好处的却是秦国人,由于齐国大伤元气,东极齐国一极坍塌,对列国安全造成连带性的危险后果,这样,东方齐国不再能抗衡西方的强国秦国,秦国遂开始得以修改国策,远交近攻,安安稳稳地并吞中原的韩魏赵,因为齐国已经无力帮助韩魏了。最终,导致秦对全国的兼并。

可以说,乐毅的莽撞,不但没给燕国捞到好处,还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列国安全格局,导致了秦对六国的最终胜利,可谓造成了极其不利的恶劣后果。

可惜了,这个诸葛亮自比的“管仲、乐毅”中的乐毅,竟然如此缺乏战略眼光和度德量力的基本素质。

那诸葛亮在这一点上倒是和他有一比的,本没有吞灭曹魏的能力,却还一味北伐去招惹曹魏。两人之不能度德量力,只是侥对方君主昏庸或者幼弱的一时之幸,就以弱燕和弱蜀攻强国,结果无功。诸葛亮自比乐毅,那我是赞同的。

剧辛说乐毅非要攻击深入齐国内地是邀名誉,乐毅也确实邀取了赫赫大名,然后把失败责任推给了所谓糊涂的燕惠王。诸葛亮北伐,似乎也只成就了他个人威震四方的威名,而并没有给蜀国带来什么。

燕小齐大,燕国应该量力而行,取得一部分齐国国土,使得自己成为东方地区的霸主,能控制住周边诸侯,就不错了。非要吞灭齐国,显然是不自量力的。乐毅只觉得齐湣王昏庸,于是就能趁机做到这一点,这是把一个国家的能力和命运,单独押在它的国君身上,而不能综合来看。这是危险的。

另外,长期深入敌境,很久,还不能取得绝对胜利,接下来,往往对进攻者是很危险的了。比如袁绍的官渡之战,刘备的夷陵之战,乃至日本的攻中国之战。当乐毅在齐国四五年,还不能说算是彻底灭掉齐国,从为将者角度,其实应该选择撤退,或者撤退倒只占领齐国部分领土的局面。长期深入敌境,久战不绝,是很危险的。这种胶着状态,持久了之后,守的一方用奇,就使进攻者大败,如曹操之于官渡,陆逊之于夷陵,都是如此。当乐毅久战不绝,悬军在远,军锋已顿挫,就是各方面反扑的时候了。乐毅在齐国纵横五年,不能彻底得志,此时还不主动撤军,本身也是没有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