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37

第37章 魏世家(河南东部的早期历史)(1)

魏国和赵国、韩国一样,也是从春秋时代的晋国分出来的。

魏国的先人,是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本也是周王室的族人,曾经辅佐周武王伐纣,因功被封在了毕(在咸阳北),于是姓毕。他的后代不知何时又被褫夺了封国,于是他的后人就成了庶民。其后代苗裔之中,有一个叫毕万的,跑去晋国,事奉晋献公。

晋献公十六年,讨伐霍、耿、魏三国,以赵夙做自己战车的驾驶员,以毕万为车右(车上的保镖,站右边)。因为灭了这三个国,就把耿国封给了赵夙,把魏国封给了毕万,从此姓魏。

毕万(魏姓)生了魏仇,魏仇做了重耳的跟班,跟随重耳流亡了十九年。重耳回国继位后,是为晋文公,就让魏仇继续袭受魏氏从前的封邑--魏邑。

魏仇生了魏悼子,魏悼子生魏绛。

魏绛事奉晋悼公。晋悼公有一次大会诸侯,他的弟弟杨干的车闯乱了队伍,魏绛当时正是司马,负责纠察军队秩序,于是杀了杨干的车夫,以为处罚。晋悼公怒道:“我在这儿大合诸侯给自己长脸,你却污辱我弟弟给我嘴巴!”于是要杀魏绛,经劝方免。后来任用魏绛去亲和戎狄,取得成绩。晋悼公十一年,晋悼公说:“自从我用了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使得戎狄亲和我们,是你的功劳啊。”赐给魏绛乐器,把魏绛的封邑首邑调整到安邑(山西夏县)。

魏绛的儿子是魏舒,在晋顷公十二年,韩舒执晋国之政(正卿,六卿之首),与赵简子、中行文子、范献子都是晋国之卿。

十八年后,赵简子和韩氏、魏氏联手,共同攻灭了范氏、中行氏。当时,魏氏的掌门人是魏舒的儿子魏侈。

四十四年后,魏侈的孙子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共同战灭智伯,成为晋国三卿之一。战国时代也就此开始。

魏桓子的孙子,名叫魏斯。

魏斯二十二年,魏、赵、韩三卿,正式经过周天子批准,成为诸侯。魏斯于是称为魏文侯,是魏国第一任国君。

魏文侯非常敬重贤人,这时已是战国时代,孔子的学生子夏在山西当教授,招收门徒,魏文侯就去向他拜师学习。

同时魏文侯任命西门豹做邺城的县长,整个地区社会良好。

有一次魏文侯在街上走,看见一个家伙反穿着皮袄,背着柴禾,就问他,你怎么穿得这么另类啊。这家伙解释说:“我把有毛的一侧穿在里边,这样毛毛就不会被柴禾划掉了。”

“可是,”魏文侯说,“皮子在外面,一旦被柴禾挂破了,毛毛不也要掉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啊?”

这说明魏文侯注重本,后来发生的另一件事可以作为它的引申和注解。有一次,地方上超额完成了税收指标,群臣都纷纷称贺,魏文侯唯独忧虑,他说:“老百姓是皮子,收了太多的税,皮子损伤了,以后税源就枯竭了。我们不能允许这种做法。”

魏文侯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就像皮子,他长出毛毛(羊毛),收税就是剪羊毛,剪羊毛可以(因为国君和国家需要这笔钱),但是魏文侯说了不能伤了皮子,否则以后就没毛毛了。如果老百姓富足,老百姓的皮子长得好,国君可以剪更多羊毛,这样君民都富,老百姓的毛被剪得太多了,以至于无法保护和滋养皮子,老百姓的皮子被损害了,君民都穷。

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了法家改革,李悝写了一部《法经》,里边都是法律条文,帮助魏文侯进行政治改革。我们说,从前春秋时代都是世袭卿大夫做官,这样容易酿成卿的势力大于国君,并且也得不到太多人才,不利于诸侯间的竞争。魏文侯积极进行政治改革,通过引纳布衣组成的职业官僚(含武将),吸纳了新鲜的血液和力量,而自己的宗族成员,则被抑制。譬如,魏文侯任用布衣乐羊为攻击中山的主将,而魏文侯的儿子魏击,则是配合乐羊作战。而吴起、西门豹,也都是魏文侯成功任用的布衣精英。魏文侯任用布衣人才,既能加强自己的君权,避免重蹈从前晋国国君的覆辙,又能借助人才强国,于是魏国就强大起来,成为战国的首强。这种政治改革,也是法家改革的重要部分。

魏文侯任用吴起,占领了西河之地(陕西东部分),极大地威胁了秦人。

魏文侯三十八年,魏文侯去世,儿子魏武侯继位。

魏武侯七年,魏国向东伐齐。九年,魏国派吴起伐齐,打到灵丘。齐威王这时继位。

魏武侯十五年,魏国向北在蔺地战败赵军。

魏武侯十六年,魏国南伐楚,夺取鲁阳。同年,魏武侯去世,儿子魏惠王继位。

魏惠王二年,魏国战败韩国于马陵,战败赵国于怀。三年,齐军战败魏国于观邑。六年,魏国向东拔取宋国的仪台。九年,魏国向西在澮地战败韩国。同年,秦献公去世,儿子秦孝公继位。

魏惠王十七年,魏军与秦军在元里作战,秦军夺取魏国的少梁。这时秦孝公正在任用商鞅进行法家改革。

魏惠王十八年,魏惠王派庞涓北上围攻赵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孙膑带兵救赵,赵军拔取邯郸后,在回国途中,被齐军阻击于桂陵,大败。

魏惠王十九年,齐国等诸侯趁机围攻魏国东部的襄陵。

魏惠王二十年,魏国被迫把邯郸归还给赵国。

魏惠王三十年,魏国又去向西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孙膑再次伐魏救韩。魏惠王派自己的儿子太子申做上将军,庞涓为将军,迎击齐军。魏军经过外黄县的时候,外黄一个姓徐的先生对太子申说:“你作为太子率兵攻齐,胜了话,要想奖赏你,不过就是做魏王了,但是现在有魏王,显然不能让你做魏王。但是如果你败了的话,那你恐怕连太子也做不了。”太子申想想是啊,于是说:“那,那我就带兵回去吧。别打了。”徐先生说:“太子想回去,也是回不成的啊。那些人都希望跟着你出去打仗立功,不会愿意回去的。”太子下面的军将果然说:“作为将军,出征以后又回去了,那跟战败一样啊。”太子没办法,只好继续前进,终于和齐军大战于马陵,结果被杀得大败,太子申被俘虏,庞涓自杀。

魏惠王三十一年,趁着魏国刚刚战败,秦、赵、齐三国共同伐魏,秦国又以商鞅为将,进攻魏国的西河之地,以欺诈的方式抓了魏军将官公子卬,于是魏军大败,西河之地多数沦陷给了秦人。魏国为了躲避秦人,把都城从安邑(山西夏县),挪到大梁(开封)。魏国的战国首强地位,经过马陵之战以后,已经丧失了。

魏惠王随后做了改元,换换自己的运气。魏惠王后元二年,齐军在观津战败魏国。五年,秦国战败魏国大将龙贾,斩首四万五千。六年,秦军夺取魏国的汾阴、皮氏、焦。七年,魏国将上郡(陕西东缘北部)尽数割给秦国。

魏惠王后元十六年,把国家领导得节节日下的魏惠王死掉,儿子魏襄王继位。

魏襄王元年,魏国与楚、赵、韩、燕五国合纵攻秦,但是作战失利,纷纷败退。(这是诸侯第一次合纵攻秦,是魏国公孙衍组织的。)

魏襄王八年,魏国向东北进攻卫国,拔取两城。如耳就去见卫国国君,说:“我若帮您使魏国退兵,并且把魏国的成陵君(封君)给罢免了,您将如何?”卫君说:“先生果能如此,我愿意给你封地。”于是,如耳去见魏国用事的成陵君,说:“如果魏军继续攻卫国,卫国只能向西边秦国求救。秦兵来了,魏军只能退去,到时候,卫国就感谢的是秦军。与其让卫国感谢和结好秦国,孰若魏军现在就主动退去,从而感德于卫国。卫国世代感谢于魏国,岂不更好吗?”

成陵君一听,有道理,就说:“好,我这就去跟魏王讲。”

如耳则抢先去见魏襄王,说:“卫国从前是周王室的亲戚,国家虽小,但宝器甚多。现在卫国已经危亡,但是它还没把宝器拿出来献给您,是因为他没把您当作魏国的主人,它是要把宝器留给真正的魏国的主人。我私下料想,贵国未来谁先建议说从卫国撤军的,必是受了魏国的宝器的。”

如耳说完出来,随后成陵君就来见魏襄王了,把刚才如耳对他说的道理,对魏襄王讲,要求从卫国撤军。魏襄王接受了这一意见(因为说的有道理),同时还立刻罢免了成陵君,终身不再与成陵君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