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36

第36章 赵世家(河北的早期历史)(3)

大儿子公子章和小儿子公子何(赵惠文王)也跟随来到这里住下,和赵主父都分住在不同的宫里。公子章为了夺回本属于自己的王位,于是准备带着自己的人作乱。他派人化妆成赵主父的使者,到公子何(赵惠文王)的宫里,说赵主父要他来见。

公子何的老师肥义,是个耿直的大臣,怕公子何中计,于是说:“那我先到主父那里去看看,必要的话你在去。”于是肥义先出去了,到了门外,走不多远,被扑上来的公子章之党,乱刃杀死。

公子章之徒干脆武装进攻公子何(赵惠文王)的宫室,公子何的安全保卫干部高信带着人和他们搏斗。

赵主父的叔叔公子成和大臣李兑,听说了这个消息,沙丘那里打起来了,立刻带着四个县的士兵跑来维和。他们看见公子章正和公子何的人打呢,于是冲上去,把公子章的徒众全部消灭。公子章只身逃跑,想想没处去,就往老爸赵主父的宫院跑去。赵主父看见大公子慌慌张张,满脸是血地跑来,赶忙把他放进宫院。公子成、李兑干脆就把赵主父的院子给围起来了。

公子章最终还是死掉了,具体怎么死的不详。

公子成和李兑互相商议:“咱们因为公子章的缘故,围了赵主父的院子,即便咱们现在赶紧撤围,这也是犯君大罪啊,咱们全家都活不了啊。不如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主父困死在里边好了。”

公子成本来就对胡服骑射非常讨厌,嫌赵主父改革变易祖宗之礼大逆不道。索性,让军队把赵主父的宫院继续围起来。并且朝里边喊:“里边所有人员,赶紧都出来,后出来者夷灭全家。”于是,宫中的人全出来了。

赵主父于是在里边就没饭吃了。只好在房子角的鸟窝里,抓了小鸟来吃。小鸟也很快吃光了。赵主父奄奄待毙,他的心中充满了怒火,但是随即转为平静,他躺在那里,越来越把自己和世界遗忘。

这样,整整一百天后,赵主父竟被饿死在这离宫中。

而赵惠文王这时候年少,对公子成、李兑这样做,并不能制止。

赵惠文王二十五年,赵国试图与韩魏建立联合,以共同防秦。魏国同意,与赵取得联合。但是韩国在中原西部,靠近秦国,长期依附于秦,不敢过来联盟。赵魏遂联合伐韩,韩向秦国求救,秦将白起急行军赶到韩国境内,击败赵魏联军,斩首十五万。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攻韩,围住阏与。赵派赵奢为将,前往解救,赵奢大破秦军于阏与之下,被赐号马服君。

赵惠文王三十三年,赵惠文王卒,儿子赵孝成王继位。

赵孝成王元年,年轻的赵孝成王遇到了一个机遇。

此时,距离赵国都城邯郸以西一百五十公里,上党地区的十几座城池正处在一片混乱之中,官民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上党位于山西南部的长治地区,属于韩国的地盘。秦国为了得到上党,秦昭王煞费苦心,派出手中的王牌大将武安君白起,与韩国苦战三年,斩首五万,得城十数,才总算把上党向南穿越太行山的孔道堵住,使上党无法与韩国在河南的本土相连。上党成了韩国遗留在山西南部的一块飞地。

上党人明白,自己作为韩国臣民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韩国领袖“韩桓惠王”已经命令他们就地向秦军投降。但是上党郡守冯亭想负隅顽抗。为了寻求太行山以东赵国的援助,冯亭就在绞尽脑汁之后,想出一个歪点子:让赵国和秦国互相打起来,等秦赵两个大国互相疲于战斗,自己再乘隙另求生存之路。怎么才能挑拨秦赵互相打起来呢,冯亭决定投降赵国,以此激怒秦国,促使秦赵互斗,从而使秦人的火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开。这种救亡的路子,是古今中外常见的。

赵孝成王于是在邯郸接待了冯亭的使者。密谈之后,赵孝成王精神状态大为亢奋,于是命令叔叔平原君赵胜前往上党接收土地。

果然,上党归化赵国的消息传来,秦昭王多年的苦心谋划,在一日之内化作了泡影,他的愤慨可想而知,命令秦军大举进攻上党的赵军。

廉颇是赵军主帅,连战不利,于是开始坚守。

到了七月,赵括替代廉颇担任上党前线的总指挥,而秦军偷着换上了白起,赵括冒然出战,终于战败,被秦军包围。赵括在突围时被杀,于是赵卒四十万投降,然后都被坑杀。赵国遭受长平之战的巨大损失。

当时各国都有常备军,拿工资,此外每次战役还会专门征发士兵,自费前往,是为国家无偿服兵役。魏国的常备军叫“奋击”,韩国的主力叫“材士”,赵国的主力叫“百金之士”(年薪一百斤金子的常备军),都是非常生猛。硬募入伍标准很高,比如魏人奋击和赵人百金之士,条件之一是能负重奔跑,一日急行军一百公里。但是生猛归生猛,却不如秦兵倍受激励,秦兵都是拿提成的,斩敌一头升一个爵位,爵位的高低都对应着不同待遇,比如一年享受国家给予的多少小米、田地,甚至奴仆。但是赵人“号令不治,赏罚不信”,说了的常不兑现,所以人们打仗不卖力,除了逃跑以外,很少达到一日百公里的高速。长平之战除了赵括指挥不当,军法素来不严,也是赵军失败的原因。

赵孝成王十五年,燕王喜派出间谍到赵国查看,回来说:“赵国的青壮年都在长平之战死光了,剩下的都是孩子还没长大。趁机可以伐他们啊。”燕国昌国君乐间不同意,说:“赵国是四战之地(指东西南北四向都受兵),所以他的民众都习于军战,很难打过他啊!”

燕王喜说:“我以两倍的人打他,二伐一,行吗?”乐间说:“那也打不过。”燕王喜说:“我五伐一呢?”乐间说:“也不行。”燕王喜终于喜不了,大怒,一脚把乐间踢倒,派出据说四十万大军,战车二千乘,以栗腹为将,南攻赵国鄗城。

赵国以廉颇为将,北上迎击,破杀栗腹,遂围燕国都城。燕国割地求和,廉颇方才退去。但是,趁着燕赵大交兵,秦军又趁机出动,拔取赵国榆次地区三十七城。

赵孝成王二十年,秦王政继位。

二十一年,赵孝成王死,儿子赵悼襄王立。赵悼襄王以乐乘取代廉颇为赵国大将,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败走,廉颇这也属于造反,被迫逃亡去了楚国,从此再未能回国。

赵悼襄王二年,以李牧为将,又去攻燕国,拔取燕国武遂、方城。

三年,以庞暖为将,又攻燕国,擒燕将剧辛。

赵国多次攻燕,也不能视为六国之间互相掐和搞内讧,实际上,只有打败了燕国,劫持了燕国,使得燕国不敢再亲秦,才能以赵燕之力,去合纵攻秦。

果然,次年,赵悼襄王四年,赵将庞暖带领赵、楚、魏、燕四国大军,西向合纵攻秦,攻到函谷关以内的蕞城,未能攻克,遂撤退。

赵悼襄王九年,赵又攻燕,取貍阳城。这时候,秦军趁赵军主力北上,攻击赵国的邺城(在邯郸南),拔取之。同年,赵悼襄王死,儿子赵王迁继位。

赵王迁二年,秦军又攻赵国国武城,赵将扈辄率兵营救,结果大败而死。

赵王迁三年,秦军来攻赤丽、宜安(在邯郸北,可见赵国的国土现在只剩邯郸地区了),赵将李牧率领赵军与秦军合战,打退秦军。

赵王迁四年,秦军又来攻番吾,李牧再次迎战,又打退秦军。

李牧虽然对秦作战取得一定战果,但是赵军在这些战斗中自身伤亡也不小,以赵国目前的国力和所剩不多的土地面积,这些军事伤亡,对赵国就已经是致命的了。

赵王迁五年,赵国北方的代地大地震,房屋大半倒塌。次年,赵王迁六年,赵国爆发大饥荒。

赵王迁七年,秦人大举攻赵,赵将李牧、司马尚引赵军迎击。赵王迁听信宠臣的谗言,诛杀李牧,罢免司马尚,以赵怱、颜聚替代二人。在接下来与秦军的交战中,赵怱战败,颜聚败逃。赵国遂将亡兵尽,赵王迁只得投降。

赵王迁八年十月,赵国邯郸成为秦国的地盘。

太史公讲完赵国的故事后,点评说:我听冯王孙说:“赵王迁的妈妈是个妓女(倡),被赵悼襄王宠爱。赵悼襄王废掉了太子赵嘉,而立了赵王迁。赵王迁这人素来无行,听信谗言,所以诛杀了他的良将李牧,而听信郭开。”这岂不是真荒谬啊。秦军俘虏了赵王迁之后,赵国大夫逃跑到北边的代地,立太子赵嘉为代王,坚持了六年,最终还是被秦灭掉。赵遂成为秦国的郡县。

笔者案:赵国的灭亡,除了跟赵王迁的昏庸以后,也跟赵国的政治有关。

赵国人地处偏北,赵国人性情卞急、直悍,好气而轻于发作,非常生猛直悍。大约也是受其北方胡人影响吧。据说赵武灵王向胡人学习,于是对赵人更加放纵,赵人的不羁和逞能放纵违法的行动和风气,经过赵武灵王的拐带,就变得更严重了。法令被肆意破坏。这固然是使得赵人的个人有了强悍气,但是国家的法令和法制则不行,终于使得赵国不能强大,虽然赵卒勇悍善战,终于还是节节走下坡路,被秦所灭。

赵多用赵姓宗室贵族,也是败坏法令国家不能强的原因。

赵相比于秦,失败还是在于体制的原因。而秦国通过法家建立了高效率的政府和军队系统。

赵武灵王是个军事家,但政治上不行,为人也心血来潮过于个性乖张,终于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没有为子孙打好基础,反倒大大咧咧地放纵赵人违法蔑律。

举例来讲,廉颇和蔺相如当时因为交恶,廉颇就在大街上用车子别蔺相如的车子。这也是赵人放纵蔑法的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