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38

第38章 魏世家(河南东部的早期历史)(2)

魏襄王九年,秦国的秦惠文王病死,他一直是以张仪做相国。新接班的秦武王不喜欢张仪,于是罢免了张仪的相国之职,张仪回到祖国魏国。这时候,魏国的相国田需也死了,魏国需要一个新的相国。

楚国的相国昭鱼对苏代(苏秦的大哥)说:“我现在生怕张仪、公孙衍或者孟尝君,当了魏国的相国。”--这三人有能力,做魏国相国的话,魏国强,对南边的楚国不好。

苏代说:“那您觉得谁当它的相国好呢?”

昭鱼说:“就让魏国的太子当相国好。”--这就算是贵族政治了,不如张仪等布衣有能力。

苏代于是跑去对魏襄王说:“现在田需死了,张仪、公孙衍或者孟尝君有可能当您的相国,但是都不好。”

魏襄王说:“为什么?”

苏代说:“如果张仪当您的相国,必然首先考虑秦国的利益而不是魏国的;公孙衍当相国,也先考虑韩国的利益而不是魏国的(公孙衍在韩国很受欢迎,有人缘),孟尝君是齐国的老家,一定首先考虑齐国的利益。”

魏襄王说:“那你觉得谁当寡人的相国好?”

苏代说:“不如就叫您的太子当,这样的话,他们这三个人,都知道太子不会很长期地当相国(未来要接班当王),所以他们三个必然使劲动用自己在故国(即譬如张仪所曾刚刚服役过的秦国等)的力量,来为魏国办事,以便讨好魏国,未来好获得魏相国的大印。这样,魏国一国有秦、韩、齐三国相辅助,国家必安。”

于是,魏襄王就以自己的太子当了相国。

这些话有道理,但是也未必完全能变成现实。如果张仪、公孙衍或孟尝君当不成魏国的相国,他们在它国所拥有的关系者和力量,就会看轻这三人,于是不愿意以本国力量帮助这三人(从而为魏国做出贡献)。这三个人失去了信心,也会干脆离开魏国,到别的地方谋事。所以,苏代这话,全是蒙蔽。目的是使得这三人做不成魏相国,使得魏国削弱,从而对南方相邻的楚国有好处--不被魏国威胁。

魏襄王是个愣头青,竟被骗了。

次年,张仪在魏国去世。

魏襄王十六年,秦昭王攻拔魏国的蒲反、阳晋、封陵。

魏襄王二十一年,齐国相国孟尝君组织齐、魏、韩三国合纵攻击秦国(孟尝君回到母国齐国当了相国),三国联军在函谷关战败秦军(这是第二次诸侯合纵攻秦。累计战国时代诸侯一共五次合纵攻秦。)

秦国因为战败,被迫割地以终止三国的进攻。

魏襄王二十三年,秦国把从前从魏国夺取的河外和封陵还给魏国。同年,魏襄王死掉,儿子魏昭王继位(原来的太子)。

魏昭王三年,秦国进攻韩国,魏国前去助韩,韩魏两军在伊阙摆开阵列,迎战秦军,但是,韩魏都不想先打头阵,秦将白起看出来了,遂佯攻韩军,而急攻魏军阵列,韩军为保实力,不敢去救魏军,魏军遂被战败,随后白起又来集中攻击韩的军阵,韩亦大败。这场战斗,韩魏被斩首二十四万。

两年后,魏昭王六年,韩国被迫割给秦国河东之地(山西西部)四百里,以求和。次年,白起与秦国名将司马错、相国魏冉三人又联翩对韩、魏用兵,取魏国城邑大小六十一。

魏昭王十年,齐国吞灭宋国。

魏昭王十二年,秦、赵、魏、韩、燕五国合纵共同伐齐,在济西战败齐军主力,齐湣王败死。燕军独深入临淄。

魏昭王十九年,魏昭王死,儿子魏安僖王继位。

魏安僖王元年,秦军攻拔魏国两城。二年,又拔两城。三年,秦拔魏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秦国战败魏赵联军,斩首十五万人,打破魏将芒卯。

魏安僖王十一年,齐、楚见魏国已经困弱,于是联手也来打魏国。

魏安僖王无奈,只好派人向西,去秦国求救。使者在去秦国的道路上冠盖相望,但是秦军就是不出。魏国有个叫唐雎的,已经九十多岁了,自告奋勇替魏王去说秦国。

唐雎到了秦国,对秦昭王说:“大王已经知道魏国危及但是还不去救,臣窃以为给大王出主意的人是错了。魏国本是万乘之国,但是还肯西面事奉秦国,是因为秦国强可以作为后援。如果魏国被齐楚打得窘急,而大王不肯救,魏国就不得不割地去亲好齐楚了。这样,大王失去了一个东方的藩国魏国,而加强了自己的敌人齐楚二国,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

于是秦昭王发兵救魏。魏国方才安定。(这个唐雎说的也没什么新奇的,不知前面的使者还都能说些啥。其实唐雎主要是赶上了一个好的时机,秦国不到魏国很危急,以至于魏国很愿意臣服于秦,秦兵是不会去救的,否则过早去救,就是替魏国受过,还未必落得魏国感谢。所以,一般拖到后面去秦国求救,时间上,总是成功的概率大些了吧。)

魏安僖王因为得了秦国相救,于是打算亲近秦国而去攻打韩国,他的弟弟信陵君魏无忌劝说他道:“秦国的风俗跟当地的戎狄人一样,有虎狼之心,贪利而无信,不知道啥叫礼仪和德行。只要有利,不管亲戚兄弟也互相抢,好比禽兽一样(列国的君族手足也没少互残),这是天下人的共识啊。他们对亲戚如此,对敌国就更可想而知了。您要帮着秦国伐韩国,韩国灭了,下一个倒霉的就是咱们魏国了。”

魏安僖王二十年,秦国在长平之战战胜赵国后,追着去围住了赵都邯郸,信陵君魏无忌于是偷了魏王的虎符,调动了将军晋鄙的十万大兵,去北上救赵,赵国因此得以保全。

魏安僖王二十六年,秦昭王死掉。

魏安僖王三十年,信陵君魏无忌率领魏、赵、韩、楚、燕国五国大兵,合纵攻秦,这是战国合纵攻秦的五次中的第四次。联军在黄河以南战败齐军,秦将蒙骜败走。联军随后也就解去。

这次五国联军合纵进攻秦国时,魏国太子正在秦国做人质,秦国大怒,要杀魏国太子。有人就替魏太子对秦王说:“魏国相国的计策是这样的:以魏兵急攻秦国,秦王发怒,必然囚禁了魏国太子。魏王见儿子北囚禁,必然也大怒,已经更加力攻秦,这样,秦必定受到损伤。如果大王囚禁了魏太子,这正是中了魏相国的计策啊。不如善待太子以便和魏国亲好,这样,合纵中的楚、赵等国,必然怀疑魏国。则合纵亦解矣。”秦王这才不想囚禁魏太子了。

魏安僖王三十一年,秦王政继位。

魏安僖王三十四年,魏安僖王死,太子继位,是为魏景湣王。信陵君魏无忌同年死。

魏景湣王元年,秦国拔魏国二十城。

魏景湣王二年,秦国拔魏朝歌。三年,拔魏汲县。五年,拔魏垣、蒲阳、衍。十五年,魏景湣王死,儿子魏王假继位。

魏王假元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不果。

魏王假三年,秦军水灌大梁(魏都,即开封),大梁城破,俘虏了魏王假,遂灭掉魏国,魏国成为秦的郡县。(魏国灭亡在赵国灭亡三年后。)

太史公曰:我曾经去过大梁,那里都是废墟了,废墟中收破烂的告诉我说:“当初秦军攻打大梁,是引了黄河水来灌大梁,三个月,城墙崩塌,魏王投降了。”说的人,都觉得魏国不用信陵君为政,才导致国削而亡。我不认为如此。上天正要令秦国平定海内,魏国就是得到伊尹这样的相佐,也没有用。

笔者案:战国中期秦国崛起以后,一百多年中,六国合纵攻秦一共有五次。不多,也不算很少。其实,六国未能有效联合抗秦,这不必值得大做文章,后人反复批评这一点,是不讲理的。而且,六国的失败,根本致命的原因,不在于六国是否联合上,而至于苏老泉说的“六国失败,败在割地赂秦”,那更是颠倒了原因和结果。六国的失败,重要还在其贵族政治上,不如秦的布衣职业官僚政治,更进步和清明。

大约惟其如此吧,即便魏无忌被魏王信用,怕是也不能改变列国的命运,除非魏无忌能让魏国做一些政治改革。最初,魏文侯到魏惠王前期,魏国一直是战国首强,就是因为它法家的改革做得早。但是,随后魏国没有深化这一改革,因此魏国让位给了齐秦。而到了后期,魏无忌想做改革,也来不及了,列国交争已经相当残酷,没有改革的安定的外部环境了。

太史公看到了秦灭六国的大势,但是原因只说这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