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景电之父:李培福
7689300000023

第23章 石破天惊包工制

这是神州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没有李培福,谁敢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实行包工制?没有李培福,谁敢大张旗鼓地进行“大包干”?十年后的生产制度改革,在景泰大地上悄然提前实行了,这是李培福的魄力与胆识,也是“面向群众”的再次验证。

建材零星被盗的问题,工期缓慢的问题,工程全面展开导致施工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民工补助费不公平的问题,一边搞工程一边建家园的“又治坡又治窝”的矛盾问题,深深困扰着李培福。

由于分工不同,有些社队劳动量大,有些社队劳动量小,可一个劳动日的补助是一样的,这种补助方式,短期内改善了民工的生活,调动了民工的积极性,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可时间一长,各社队有了比较,发现了不公平现象,自然,出现了一些消极怠工的情况,出工不出力,生产队劳动的“大锅饭”作风带到了工程上,“上工一窝蜂,收工一溜风”;“农业社的活,慢慢磨,干得快了划不着”;“拄着铁锨把,眼皮就打架;擦了铁锨头,就往窝铺上溜”。所谓“财不患寡而患不均”,民工中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是人性本然,问题出在劳动报酬的分配上。

“治坡治窝”也发生了矛盾冲突,“坡”是大家的,甚至是别人的,“窝”是自己的,治好了谁也拿不走。所以,工程团职工中,部分人心思用在“治窝”上,瞅空子鼓捣自己的“窝”,对“坡”的感情远远没有对“窝”的感情深,“坡”上混工资,“窝”里过日子。这也不奇怪,职工生活本来就相当困难,还不允许自己改善改善?还是说明同工不同酬。

指挥部后勤建材管理摊子大,铺得开,谁能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眼巴巴地盯着材料?如果能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工程建材当成自己的财物,那么,从群众眼中偷东西,除非是神偷,一般人是没那个本事的。

不行,要解决这些问题!

李培福召开指挥部党委扩大会议,会上一一摆出了这些问题,要大家讨论,拿出解决的办法。

有人主张开展运动,抓典型,开批判会,团结工农兵,高举“阶级斗争”这面旗帜,运动中要速度,斗争中出成果。

有人提出纯洁管理队伍,把管理队伍中的“五类分子”及其接班人清除出去,吸收一批根正苗红思想过硬的人员进入管理层,向管理要速度,在管理中出成果。

贺建山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责任不明确,要分片分点分部门落实责任,只要责任到头,这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李培福眼睛一亮,追问贺建山:“老贺,怎么才能责任到头?”

“这个,我还没想好,大家继续讨论,继续讨论。”

而这时,会场反而沉默了,大家都不讨论了。

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贺建山所说的责任到头,实际就是承包制,是刘少奇曾经实行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当时正在风头上,全国批判刘少奇及其“资产阶级路线”,此时讨论包工制,岂不是引火烧身吗?

其实,“三自一包”的部分路线,农村许多生产队一直在走,就是实行包工制。比如,生产队翻粪,一堆粪,如果实行开工制,调十个全劳力社员,十天还干不完,总计工分150个到200个;如果实行包工制,承包给某一家,则只给30个工,有人会抢着干,并且干的时间短,三五天就能干完,而且质量还好。再比如,收田时,黄田不等人,那是一个抢时间、抢速度的活儿,所谓“龙口夺食”,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是,如果实行开工制,有人才不管什么“龙口虎口”的,几十个人巴掌大的一片地,半天了还收不完,急得队长跟着屁股督促,还是无济于事,因为一下子干完了,就没地方挣工分了;如果实行包工制,则同样的工分收完的田,速度要快十倍以上。所以绝大多数生产队收黄田,都采用包工制,为的是辛辛苦苦得来的相当金贵的口粮不要给糟蹋了。

李培福看看沉默的会场,没再接贺建山的话茬,说:“我看,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是实行包工制……”

会场静得出奇,但不是死一般的静,而是肃静,人们生怕漏听了一个字。

“现在,泵站、渡槽、隧洞等重点工程均已基本完成,渠道开挖衬砌、道路整修、平田整地等工程,都可以实行包工制,包工、包料、包工期、包质量,特别是渠道的开挖衬砌,这‘四包’到底,严把质量关,一旦返工,就要给予‘四赔’处罚,赔工、赔料、赔工期、赔质量……”

下面发出了会心的笑声,人们心里说,李主任,李指挥,您就放心吧,不会返工的,真要返了工,赔工、赔料能行,赔工期、赔质量恐怕就不可能了,谁敢赔,谁能赔得起?

“这样有几大好处,一是加快工程建设速度,保证七一年‘国庆’上水的目标顺利实现;二是便于管理材料,保证工程建材不再流失;三是取消民工补助,节约资金;四是增加了民工收入,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五是我们的管理人员可以睡个安稳觉;六是……六是……”

人们哈哈哈大笑了起来,再没有听清楚李培福的“六”是什么。

会后,各工点组织人马,分头实施大包干,人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工程速度空前加快了,建设场面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了。

这是神州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没有李培福,谁敢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实行包工制?没有李培福,谁敢大张旗鼓地进行“大包干”?十年后的生产制度改革,在景泰大地上悄然提前实行了,这是李培福的魄力与胆识,也是“面向群众”的再次验证,“面向群众”四个字,无异于一把锋利的尚方宝剑,斩开了一条生动活泼的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