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景电之父:李培福
7689300000016

第16章 祖国花朵逢甘霖(2)

孩子们很听话,一个个略带失望地离开了“学校”,只有四五年级的学生留了下来。

说干就干,王本仁负责给学生报名,张云生又前去找张自强,请示筹建地窝子学校的事。张自强听了张云生的汇报,颇为激动,当即拍板:材料不成问题,不就是几根木料、一些砖块的事嘛!但人力是个问题,工程建设第一,没有富余人员可以抽调,只有靠他们师生“自力更生”了,老师可以逐步扩充。

有了张自强组长的拍板,张云生吃了一颗定心丸,回到学校,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和王本仁老师商议,早上上课,下午劳动建教室,不久的将来,一个特殊的“地下学校”就在条山诞生了。两人越说越激动,吵醒了同宿舍的三位老工人,他们听了两位老师建学校的计划,其中一位高兴地拿出了珍藏多时的一瓶散酒,用搪瓷缸子一次又一次地给两位老师敬酒,因为佘姓老工人的孩子正上初一,在古浪县一所山区学校就读,很不方便,听到孩子们很快有自己的学校了,怎不高兴。

第二天,学校正式开学,没课本,王本仁老师给学生讲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那是他的拿手好戏,讲一个月都讲不完。五六年级采用两班倒,前两节课六年级上,后两节课五年级上,不是因为年级的差别,而是因为“教室”太小,六年级19名同学,五年级23名同学,同时上课实在容纳不下,只好分班上。王本仁以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朗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他们在小小的“教室”里,仿佛置身于“北国风光”,孩子们多日抓鸟雀的心一下子就收到了学校里。

下午,学生们在两位老师的组织下,开始挖地窝子。也许是上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影响,老天爷飘起了雪花,许多学生来到条山这么长时间了,还没见过条山的雪花是什么样儿,他们有的用小手捧空中的雪花,有的仰脸张口接空中的雪花。可是,条山的雪花太吝啬了,不待孩子们捧着、接着,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更多的学生手握着比自己还高的铁锹,奋力地挖地窝子。好在条山的大地比较通人性,虽然地处北方,其他地方已经冻得跟生铁一般,而这里的土质却颇为疏松,一铁锹就能挖个透。半天时间,两个地窝子教室已经挖下去了一米多深。可是,条山的天气却也不怎么仁慈,半天下来,有些同学的小手已经冻成了红馒头,撑开了拳不笼,使劲哈着热气,还是那么僵直着,握不稳铁锹把。

后来的几天,康明兰、杨善、陈惠琳等老师也陆续到学校工作。三位女教师负责早上上课,李云生负责跑材料,王本仁负责下午带领学生劳动。地下工程进行到快两米深时,迫切需要运输材料,王本仁带领男同学搞运输去了,而土挖工程又不能停,只能靠女教师、女同学了。于是,三位女教师上午上课,下午带领女同学挖地窝子,坑深了,女同学力量又小,无力将挖出的土送到地面,三位女教师想出了二级出土的办法,在半坑处架三块木板,先把坑中的土送到木板上,再从木板上送到地面。即使这样,木板“嘎吱嘎吱”作响,摇摇晃晃,十二三岁的女同学大都不敢在木板上出土,三位女教师就亲自站在木板上,一人一块,往外出土。说是教师,又是工人;说是工人,又干着农民的活,而又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半天下来,头上、身上到处是沙土,全然一个土人儿。而那些坑底里的女同学,有一锹上到位了,还好,有一锹上不到位,就兜头倾下来,像下了一场沙土暴雨,眼睛里鼻子里都是土,大家哈哈一笑,表示赞许。其实,当时谁身上土多,谁更像大地的女儿,谁就更美。美是有时代特征的,那个时代崇尚壮美、劳动的美、朴素的美。

有一天下午,李培福从一线工地上下来,路过条山,抽空到“学校”视察,正赶上学校师生会战的场面。师生们听说副省长、总指挥来到学校,一面高喊着“毛主席万岁!战天斗地干革命”的口号,一面继续出土,手中的活儿不停。李培福站在坑沿上,心中涌动着热潮,像要喷发出来,任凭尘土飞落在脸上、身上。他看到了这样的师生,仿佛看到了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听到了“沙沙”的出土声,仿佛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久久,他弯腰握住了杨善老师的手,眼里是崇敬,赞许,更是创业的自豪。而杨善老师微笑着,双眼蓄满了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光荣的泪水。

硬杂木的椽子运来了,是同学们——十二三岁的同学们两人一组、三人一队地用肩扛来的;砖块搬来了,是同学们三块五块抱来的。地下工程竣工了,接着是地上砌砖,安窗户,搭椽子,上顶。而这些技术性的活,也全是师生自力更生,独立完成。王本仁和李云生既是泥瓦工,又是木工,带着学生砌墙,安窗,搭椽子。时间已是十一月份,到了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滴水成冰,刚和的泥,一下子冻成了铁块般硬,师生们就又从周围拔来骆驼刺、黄毛柴,燃起火堆,一面取暖,一面熏泥,硬是跟老天将军,把地窝子教室建起来了。

十一月上旬,两个地窝子教室投入使用,一至五年级学生全部入校,半日制学校至此建成,并有了校名——指挥部学校。正值学校开学一个月之际,学校在地窝子教室开庆祝大会,李培福在百忙中抽空参加了庆祝大会。他坐在讲台上,目视着与会的七八十位干部群众和学生代表说:“同志们,同学们: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学校、自己的教室,别看它简陋,却有许多好处,一是采光好,顶上有天窗,前后有侧窗,进了教室,心里亮堂堂;二是冬热夏凉,既避沙又避风,学习起来很舒心;三是安静,丝毫不受外界干扰,背课文又快又牢;四是直接接着地气,学习生活充满了生机;五是以苦为乐,将会培养大家艰苦奋斗的作风。同学们,毛主席教导我们:‘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将来的景泰川,定是你们的世界……”掌声雷动,参加庆祝大会的教师、学生代表和部分工程领导及群众代表,无不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座谈会上,李培福鼓励学校,要多建地窝子教室,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力争使景电人的后代都有学可上。短期内办成全日制学校,并办出特色,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培养无产阶级的优秀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合格的劳动者。

1971年,周总理亲自抓教育,全国学校全面复课。指挥部学校借着这个东风,在四五月间,一鼓作气,又建成了三个地窝子教室,实现了李培福“短期内办成全日制学校”的目标。

1971年“六一”儿童节时,“‘国庆’上水”指日可待,群情激昂。指挥部学校举办了第一届学生运动会。简易的运动场上,有篮球场,有跑道,有沙坑,还有李培福专门从兰州带来的铅球。好多学生见过架子车里的钢珠子,没见过这么大的铁球,都很好奇,争先恐后地投掷铅球。李培福在场外观看,面带微笑,心情跟少年儿童们的心情一样激动。篮球比赛间歇期间,五年级同学组织了一场表演赛,李培福扔掉拐棍,走上赛场,和少年儿童一起,打了一场篮球。虽然步履有点蹒跚,但雄风不减当年,特别是三分球,投得又准又稳,引起场外阵阵掌声,将运动会气氛推向高潮。

1972年,随着“‘国庆’上水”目标的顺利实现,景泰川变成塞北的江南不再是梦想,而成为了现实。指挥部学校条件好了,盖起了几栋漂亮的砖木结构的教室。有了教室,就有了学生;有了学生,就有了老师。短短两年时间,指挥部学校的教职员工发展到四十多人,而其中的老师,有来自大学的教授,有来自中专的讲师,文化程度不是大学本科,也是大学专科,当时在周边地区,可谓师资力量强,业务水平精。有人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指挥部学校,就师资力量而言,完全顶得上一所大学。因之,不但指挥部职工子弟全部来校就学,而且,景泰、古浪的部分学生,也来指挥部学校就学,学生达900多人,发展成了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也更名为“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指挥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