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景电之父:李培福
7689300000010

第10章 大鹏展翅振双翼

“抓工程,促生产”,求天求地,不如求自己。当年大生产运动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宝贵经验。李培福决定抽调人员建立一个“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农副业生产基地。

1970年初春,随着草土围堰和刀楞山隧洞两大工程的胜利开工,“景电一期工程”全线开工的战斗号角吹响了,从黄河之滨到猎虎山下,修道路、凿隧洞、挖渠道、平田整地……到处是奋战在前线的建设大军。

同时,随着建设大军,也来了家属,许多职工是拖家带口来到景泰川的。有些职工来自天南海北,人走到哪里,家就带到哪里,是为了一家人能在一起;更多的职工是为了避难,把全家带到景泰川的,因为他们或是“地富反坏右”,或是“封资敌特修”,或是“反动权威”,或是“牛鬼蛇神”,在不同程度地受管制,家属也受牵连,有的连小孩子也不能幸免。来到景泰川,生活是苦一点,可不受管制了,“帽子”没有了,大有可为了,家人自由了。景泰川,简直是他们的乐园。

这样一来,本来困难的职工生活,就越发困难了,不但各个家庭缺油、缺肉、没蔬菜、缺粮,而且工地上也少油、少肉、少蔬菜、少粮。别的缺少也还罢了,口粮缺少是最大的问题,工作量大,而且大多是体力劳动,粗粮杂粮灌肠,还灌不饱,连省上领导视察工地超吃的4.7斤粮票都无法垫补。李培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到处求告,多方拉支援,于事无补。

“抓工程,促生产”,求天求地,不如求自己。当年大生产运动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宝贵经验。李培福决定抽调人员建立一个“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农副业生产基地,同景泰县委商量协调后,抽调了一批农业行家,包括农业技术人员、农垦转业军人、老农出身的职工,自带口粮,到寺滩公社宽沟大队开荒种地。

先期到宽沟的拓荒者,没住处,挖窑洞;没柴烧,上山刨;没水吃,到几十里以外挑,克服了重重困难,陆续开垦出了500多亩旱地,边开垦,边播种,能种夏粮的种上夏粮,错过夏粮的种上秋粮。到四五月份,一个颇具规模的宽沟农场奇迹般地出现在寺滩公社的大地上了。

当年天照管,雨水调匀,宽沟农场的庄稼喜获丰收,“和尚头”的旱地麦子齐刷刷的,转了颜色,杏黄绿了;莜麦正在灌浆,糜子正在抽穗。当地老百姓看到农场的庄稼长势那么好,又眼热又嫉妒地说:“连老天爷都是舔尻子,也巴结工干,当年的生荒地能长出这么好的庄稼。”

不管怎么说,庄稼丰收,谁也高兴,转眼就要夏收。期间,李培福抽空视察过两次农场,他可是个农业把式,一面充分肯定农场的工作;一面指示农场场长胡永茂,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不能使即将收获的庄稼毁于一旦,要注意田鼠、麻雀,注意防洪、防冰雹,注意收获后的晾晒;一面和胡永茂商量收田时间、准备工作及所用的人员数量。

夏末秋初,一支收获大军组建起来了,主要是一些闲置的职工家属及部分抽调下来的女职工,男劳力不多。那些女将,大多来自城市,有可能见过庄稼,却从来没有收过庄稼;她们见过的庄稼,都是齐腰高的用镰刀收割的水地庄稼,没见过这样高高低低、稀稀落落的旱地庄稼。一到地头,心里先埋怨:这是什么庄稼啊,怎么收啊。不过,埋怨归埋怨,大家还是分组承包,开展劳动竞赛,齐心协力地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之中。

有位晒图员达慧中,是江苏省六合县人,同张庆萍、强自力分成了一组,承包了一块行头有100多米长的麦地。第一天,她们戴着线手套,戴着口罩,围着围巾,拼命拔了半天,才拔了不大的一片地,可是,线手套十个指头都破了,口罩不透气了,围巾上全是土和麦芒。晚上,浑身痒痒,腰酸背痛。但因为疲劳,很快也就入睡了。早上起来,十指肿胀,火辣辣的,连心的疼。刷牙洗脸没多的水,泪水和着洗脸水,胡乱洗了一把脸,嚼了几嘴干粮,率先跑到地里,准备消灭这片“敌人”。可是,手僵硬了,弯不过来,如中风一般,抓不住麦秆子。有经验的人告诉她们,不要急,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放堆火,烤一烤,烤软了,手就灵活了。果然,烤过后,和昨天一样了。又有人告诉她们,不能围成团拔,那样会窝工,效率不高,要每人拔三行,一直往前拔,组内形成竞争,效率会大大提高。强自力人高马大,一马当先,干在最前面;达慧中虽然瘦小,也不甘落后,紧赶慢赶,紧随其后;张庆萍有点手慢,没有直腰的工夫,连鼻涕流下来也顾不上擦,还是赶不上来,忍不住在后面喊:“喂——你们俩等一等啊,我连擦鼻涕的工夫都没有啦——”声音拉得长长的,惹得前面两位哈哈大笑。不过,达慧中和强自力二位拔到了尽头,又回过头来迎接张庆萍。一趟出去,三人再也没有了城里人的矜持,四肢着地,仰面朝天,躺在地上,一动都不想动了。

后来的几天,她们干脆扔掉了线手套,摘掉了口罩、围巾,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手指裂口了,结疤了,起茧了,终于粗糙得如同老农的手了,每人每天平均能拔一亩多麦子了,成了全农场的拔田冠军。大家赞许地说:“别小瞧这三位女将,连拔田好把式都比不上她们呢。”场长指着达慧中说:“大家看,这么一个娇小的南方人,像是一个一天能拔一亩多麦子的人吗?”

其实,人活一口气。别看有些人娇气,似乎干不了活儿,可只要放在位置上,往往比想象中的强多了,这主要是一种精神,一种毅力。拔田凭的就是一种精神和毅力,不像举重运动员,凭的是力气。

有一天中午,大家收工后,还没有到窝铺上,就闻到了一股羊肉的香味,直钻鼻子,引诱得人们喉结上下震动,口水止不住往下流。原来李培福来到农场视察夏收情况,顺便拉了三只羊,来犒劳抢收大军。面条子,大疙瘩羊肉大锅饭,城里人从来没吃过的饭,说不出的香,饭香,气氛香,劳动后一种自得的心理更香,连一向饭量比较小的达慧中都破例吃了三碗。

李培福和大家一块吃过饭,亲自到地头视察,他的视察,不是走走看看,而是与大家一样,边劳动边视察。听说达慧中组是全场的冠军,他知道达慧中是回族人,瘦弱娇小,却能当冠军,了不起。当他来到达慧中组的地里时,三位女将只问了一声“李主任好”,就又低头蹲在地上拼命拔起来了。李培福放下拐棍,挽起衣袖,也参加到拔田的行列里。他拔田不像别人,别人都是蹲着,他是站着,别人一把一把地拔,他弓着腰,双手掠着拔,速度却比谁都快,10分钟里,他拔了3个麦捆子,达慧中组3人合起来也就4个麦捆子。李培福停下来说:“冠军女将们,你们不要以为我有老寒腿,蹲不下,是的,我的确蹲不下,但是,要想拔田出活,就要像我这样,这是老行家的拔田。”达慧中问:“李主任,你也拔过田?”强自力和张庆萍伸了伸舌头,意思是达慧中也太胆大了。李培福说:“拔过。我拔过的田比你见过的都多,旧社会,我给地主扛过长工,什么农活都干过。”

(闪回:15岁那年,李培福给李善人家放羊,当年,小麦大丰收,劳力不够,他被扽下来收麦子。人比麦子低,收的麦子不比大人少,一天下来,骨头都散架了,连吃饭的劲都没有了,第二天还要接着干,一了子田收下来,双手成了拾粪叉叉,伸不展了。那样的吃苦,却没有收获感,完全是给人受苦,被动劳作,人苦,心里更苦,还有苦没处说……)

李培福还讲了怎么保护手,怎么爱惜庄稼,怎么劳逸结合,最后说:“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只有亲自干了农活,才能体会农民的不容易,才能更好地珍惜粮食。这次农场劳动,不但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而且是一次灵魂的净化,还能增加粮食收入,减轻国家的负担,改善自己的生活。”

当年,夏收完了,秋收跟上。一边抢收,一边碾打,一边入库,一年下来,小麦、莜麦、糜子等合计收入五万余斤,缓解了职工家属和工程建设人员口粮不足的问题,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建设。

办农场尝到了甜头,第二年,指挥部又抽调技术人员到地下水丰富、土地平整、土头厚、土质肥的漫水滩上打了五眼深水井,开垦了近1000亩水浇地,开辟了第二农场。

两个农场的管理制度也逐步完善了,采用场长负责管理、干部工人轮流到农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制度,劳动成果分配原则采用三七开,七分归公,三分按劳(抽空参加的农业劳动量)分配,既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又保证了工程建设不受影响。全年两个农场总收入粮食26万斤,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让来到景泰川的建设者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