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部手机打天下:人类最后的掘金机会
7678100000034

第34章 被打垮的行业如何重生?(11)

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了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可汗学院,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十分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以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互相衔接。2009年,“可汗学院”被授予“微软技术奖”中的教育奖。一方面,由于教学视频点击量极高,可汗每月可从YouTube网站获得广告分成;另一方面,许多学生会自发给他汇钱,从几十到一两万美元不等。据报道,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家多尔夫妇,就曾捐给他10万美元。2010年,“可汗学院”先后接到了两笔重要捐助:一笔是比尔·盖茨夫妇的慈善基金捐助的500万美元,另一笔是谷歌公司赞助的200万美元。利用这些钱,可汗将现有视频翻译成了西班牙语、法语、俄语、汉语等10余种语言。比尔·盖茨曾说,可汗的成功“令人难以置信”:“我和孩子也经常使用‘可汗学院’。他是一个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认清自己的位置,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

教育衍生出来的应用[58]

Koemei是用视频内容转录技术切入在线教育领域。Koemei将视频中的内容转录成文本内容,并生成匹配字幕,供用户查看、对照、检索和引用等。它还采取众包形式让普通用户来校正、修改其中的错误,或授权给特定人群来进行校正。网络上的视频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在线教育也不断在市场渗透。用Koemei自己的话说是想“把每个教学视频都改装成一个教室”,现在使用Koemei技术的教育机构不仅可以为教学视频产出文本内容,还可以用Koemei做一个供学生在线记笔记和交流谈论的平台。

Koemei有不同价格套餐的付费服务,提供不同时长的视频内容转录和可供不同容量的学生群体的学习平台,最低价格的年计划套餐均摊下来是299美元/月。目前Koemei从CUNY等三个教育机构的合约中已取得60万美元的营收,即将还会有约100万美元来自其他教学机构的项目。之前Koemei曾获150万美元A轮融资。

◎推荐阅读

移动学习掀起学习的新革命[59]

2012,MOOC之年[60]

第五传媒:65亿手机用户都是记者

中国移动原董事长王建宙曾为未来手机媒体勾画了一个前景:“我希望手机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这样一种媒体,当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第一反应是打开手机,通过多媒体接受信息。”

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颁发出年度风云人物“YOU”,彻底体现了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改变世界。不管是凤姐还是奥巴马,都能够成为新闻的中心。

每一个人都将成为新闻记者,最终专业记者失业。而那些具有独特观点的专业新闻评论员会越来越值钱。新华社也好,美联社也好,法新社也好,都没用了,全世界使用智能手机的人,人人都可以是新闻记者,记者无处不在,他能及时将图片、文字发布到网上。记者就是读者,就是受众。

案例

第一视角新闻——谷歌眼镜[61]

美国“老兵联合新闻网”的记者莎拉·希尔认为,谷歌眼镜将彻底改变新闻报道。在她看来,一个配备了谷歌眼镜的记者,将能够做到信息和内容的实时生产和传播,并让受众通过“第一人称视角”,也就是透过记者的眼睛,看到新闻现场的一点一滴。可以想象,当用户当场看到的信息通过Google Glass现场录制并立即上传直播,将是新闻采访的一大变革。

所以,做新闻就是做平台,平台很重要。谁掌握的内容最丰富,一定是平台最大的。要号召成千上亿的普通人,把他们拍到的、看到的新闻发到你的平台上来,然后,选择很重要,你要有一个过滤筛选机制,哪些具有新闻价值,哪些是需要核实真实性的……有了这套机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新闻,你有什么背后的观点、评论、预测,这是值钱的。新闻固然值钱,但是最终没有评论值钱,没有看新闻的眼光值钱。透过某条新闻,如果谁能告诉我说,去买哪只股票可能会挣钱,谁能具有这种看到新闻背后的数据关联性应用的能力,谁就值钱。

自媒体的几个主要特点是制造内容、自选内容,我的新闻我做主,我的节目我做主。

案例

摄影记者下岗——手机成为新闻摄影工具[62]

2013年6月,美国《芝加哥太阳报》解雇了所有摄影记者,其中包括了普利策奖获得者;该报开始培训普通记者用iPhone拍摄新闻图片。未来的新闻媒体在遭遇突事件后,会首先使用社交网站用户手机拍摄的图片与视频,而随后则依赖专业通讯社或者自己文字记者的手机生成内容,普通媒体将不再需要配备摄影记者这一岗位。

手机媒体成为第一媒体[63]

2013年7月6日,韩亚航空飞机在旧金山坠毁,而将该消息第一时间传达给外界的不是媒体,而是该趟飞机上的一位乘客大卫·恩。坠机发生时,他在飞机上镇定地向全世界发出这条迅速引起关注的灾难事故的消息。坠机前大卫的Twitter账号仅两千跟随者,数小时内增加到三万多。

就在各大主流媒体的摄影师奔赴现场的同时,一组令人震惊的图片已经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图片来源是Instagram,拍摄者只用了一个普通的iPhone手机,配上Instagram的App自带的曝光补偿功能,便精准地捕捉到了现场那令人窒息的气氛和瞬间,以至于后续报道中这组图片被多家媒体反复引用。

同样,新闻背后的大数据也值钱,你可以针对某个人选择的感兴趣的新闻,分析出他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吃什么食品,喜欢到哪儿去旅游,喜欢看什么书。

有个很著名的例子,1964年《人民画报》封面刊出的一张照片: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握着钻机手柄眺望远方,在他身后散布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结果这张照片被日本人看出了图片背后的情报价值,他们根据照片上王进喜的衣着判断,只有在北纬46度至48度的区域内,冬季才有可能穿这样的衣服,因此推断大庆油田位于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并通过照片中王进喜所握手柄的架式,推断出油井的直径;从王进喜所站的钻井与背后油田间的距离和井架密度,推断出油田的大致储量和产量。通过这些信息的挖掘就得出结论:中国人还生产不出适合这样条件的炼油设备、输送设备、勘探钻井设备和采油设备,一定会向外国购买。当年大庆油田的位置,是国家一级机密,日本以精准匹配的方案中标后,中国政府就到处查是谁泄密给日本人,最后日本人说,就是《人民画报》刊登的两张王进喜的照片给我们提供了数据。所以,新闻即情报,要具备评论能力和大数据相关性的应用分析能力。

案例

自媒体盛行——微信个人公众媒体[64]

自2013年1月3日开始,文德在“鬼脚七”账号上推送文章,截止到2013年5月,“鬼脚七”微信的订阅量达到67100多人。这四个月间,微信公众账号的订阅量最初每天为100人次,后来每天增长可达1400人次左右。现在文德不再刻意追求新增订阅用户,订阅数逐渐降低到1000人次以下。“鬼脚七”在芦山地震发生后,以每天2万元的价格连卖了6天广告,这似乎也可以看作商业化的尝试。

程苓峰的“云科技”在接了唯品会等自媒体广告大单后,明确了自己的广告报价——每天发布文章1~2篇,每天1万元,3万5天。这样的广告报价让其他微信自媒体从业者热血沸腾。

冯大辉的“小道消息”自称其账号目前粉丝数是科技类个人账号中最多的,“小道消息“由冯大辉一个人运营,其账号目前正在尝试的盈利模式为广告和小额赞助,如果用户喜欢他的微信账号,可以通过支付宝对其进行小额的金钱赞助。

2013年8月9日,罗振宇运营的微信公众账号“罗辑思维”宣布开放读书社群首批会员招募,并在6个小时内,完成了5500个名额的收录,收入160万元。

4G时代,手机视频业务的普及将使移动电视加速替代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电视。手机将最终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集成在自己的屏幕上,手机全媒体自时代即将拉开序幕:手机将让你如何远见未来?

云音乐:与天籁之音不期而遇

文化部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共有接近7.5亿人通过移动上网来收听网络音乐,并采用在线音乐服务下载收费等模式,而这无疑将成为在线音乐市场增长的新亮点。易观国际分析预计2013年全年,中国无线音乐市场规模将突破400亿元。

案例

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创造出来的无线音乐付费市场

2005年6月,移动音乐基地落地成都。2006年带动全网收入超50亿元,2007年突破100亿元,2008年则达到180亿元,2010年达到220亿元。2012年中国移动无线音乐业务收入占国内无线音乐市场83%以上,正版音乐月均销售量达1亿次。2006年,中国移动无线音乐网站12530与春晚同步,将晚会现场的所有歌曲实时上线,用户立即就能将喜欢的歌曲设置为手机彩铃。单是《吉祥三宝》一首歌的下载就高达200万次以上!《老鼠爱大米》当年被下载600多万次,彩铃收入超过2000万元,相当于销售70万张唱片带来的收入,而光庞龙的一曲《两只蝴蝶》就收获了2.4亿元的毛利润。截至2012年12月,移动无线音乐基地累计音乐下载量已达43亿次,收入237亿元。并创造了单曲下载量达2600万次的销售奇迹,该销量是传统唱片行业白金级唱片5万张销量的数百倍。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拥有包括索尼、华纳等全球知名音乐内容合作伙伴1000多家,引入正版歌曲168万首,首发新歌覆盖率98%,月销售能力达1亿次。无线音乐基地正带动数字音乐产业以3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逐步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行业。截止到2013年6月,中音平台素计收入26.89亿元。仅6月份中音计费下载量2.80亿次,完成平台收入5.20亿元。[65]

中国移动音乐产业链

图片来源:易观国际“中国移动音乐产业报告”

手机时代摧毁了唱片行业,于是,我们看到全世界70%以上的唱片公司的收入来自手机。手机就是音乐播放器,彩铃就是音乐批发商店,最终手机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制作音乐的工具。

手机时代音乐的商业模式如何变革?北京乐之云文化传媒公司副总潘锋总结说:

第一,知道用户收听哪些音乐,喜欢哪些歌星,最后立刻能够分析出用户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

第二,从海量的歌曲里面,主动帮用户挑选适合的歌曲,推送给用户。采用付费和不付费两种模式,付费用户免费享受高音频、无广告的高品质音乐服务。不愿意付钱的用户,收听的歌曲中会插播广告。而这也是在用户对歌曲的兴趣爱好的数据基础上,分析出他们可能会喜欢的商品广告并进行播放。

第三,让用户能够跟明星进行线上的互动,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用户实现交友,形成交叉的交友社交平台。

第四,无论用户走到哪里,永远伴随着跨地点、跨时间、跨心情、跨终端的云音乐服务,比如用户在开车的时候,可以通过车载音响欣赏到喜欢的音乐;用户回到家里的时候,通过手机遥控让家中的音响播放手机中的音乐;在用户睡觉的时候,给用户提供有助于睡眠的抒情音乐;当用户约会的时候,播放最让人陶醉的、坠入爱情的音乐。

而音乐人小柯甚至提出了音乐休闲钟的概念,通过手机定时为工作的白领播放舒缓疲劳的音乐,提醒他们在工作中培养正确的作息习惯。最后,通过用户喜欢某首歌,分析用户喜欢哪本小说、哪种商品,通过数据分析,找到相关性,实现跨界的融合,最后通过针对性的广告、VIP的付费获得收入,通过差异化的营销和数据化的横向应用进行运营。

乐之云追求的目标就是:美妙随心,欢乐如云!线上与线下、草根与明星、分享与交友、经典与定制!打造云时代的音乐舞台!

中国无线音乐市场标杆企业[66]

案例

互动化的数字音乐专辑App[67]

2013年6月,华纳音乐为旗下艺人林俊杰发布了第十张个人专辑《因你而在》的数字App专辑。所谓App专辑,是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音乐产品。App专辑的出现,一方面为歌迷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用户体验,同时也为内容提供者带来更有利的分账比例。

10首歌曲、10部MV、10个微电影、15场演唱会的资讯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App里面。当“唱片已死”的声音越发清晰时,App专辑开始登上音乐的舞台。

而App专辑,除苹果运营商收取30%的收益外,内容提供者可以获得余下70%的全部收益。即使版权方和App制作团队五五分成,内容提供者至少也能获益30%~35%,最终的收入仍高于实体唱片。

让用户成为演唱的主角——唱吧KTV[68]

唱吧于2012年5月31日正式登录苹果App Store。发布5天跃升至App Store总榜第一名,上线后三个月内一直保持在免费金榜前五名,目前用户量突破千万。

唱吧属于垂直领域,人群定位主要是年轻人并且女孩比较多,此外娱乐圈的从业人员玩唱吧的也特别多,通过口碑互相传播。如模特、歌星、主持人和导演。唱吧聚集了几千万用户,在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喜欢听歌的用户群众中已经有很强大的影响力。

唱吧上的红人杨姣在一个互联网经济论坛上被评为“中国互联网好声音”,如今这位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已经签约了唱片公司,接下来将会推出自己的专辑。在唱吧的最火歌手总榜中,杨姣排名第二位,发布了138首歌,粉丝数约42万,收到虚拟鲜花约82万支。

◎推荐阅读

音乐应用之忧:难破盈利困局进入“拼爹”模式[69]

我的广告我做主

中央电视台说,只需要15秒钟,我们就能把一条广告转播给10亿人同时看到。手机媒体却说,我们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就能在10亿条信息当中,找到你所需要的那一条信息。这也就是传统广告和手机媒体广告之间的最本质的区别:我的广告我做主。

数据

网络广告和手机广告的发展现状[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