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部手机打天下:人类最后的掘金机会
7678100000020

第20章 下一个比尔·盖茨就是你(2)

手机可以看成是用餐工具,如同中餐的筷子和西餐的刀叉和勺子。主要厂家包括:诺基亚、三星、苹果、摩托罗拉、华为、中兴等。

网络技术标准不同相当于用户吃饭的包间不同:FDD4G技术好比是西餐,手机必须做成刀叉;TDDLTE4G技术好比是中餐,手机必须做成筷子才能匹配;做设备的是爱立信、华为、中兴、阿朗。

用餐坐的椅子好比是各种客户品牌和套餐包:有钱人坐的叫全球通,年轻人坐的叫天翼飞Young或动感地带,一般民众坐个小板凳叫神州行。中国联通干脆把所有人坐的椅子都叫“沃”。椅子不同,资费和服务也应该不同。

关键是吃饭的桌子由谁控制?手机在不能上网的时代,桌子由通信运营商控制:通信网络就是桌子,菜只有语音、短信和图片。

自从手机进入3G时代之后,网络不再是核心环节,由饭桌沦为上菜的搬运管道,也就是说通信运营商:沃达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忽然只能在饭馆里送菜倒茶,成了跑堂的伙计,成为比特移动搬运工。手机上网的操作系统成了整个产业最关键的桌子。在这个大桌子上面有各种杯子、盘子、碗、盆等,这就是智能手机应用客户端软件,包括浏览器、位置搜索、电子商务、娱乐游戏等。里面装的酒水、主食、肉菜、汤、海鲜等就是内容。这是广大智能手机用户最终想要消费的大餐。提供内容和应用的是厨房和厨师,俗称SP、CP和SI。

为应用开发者、内容生产者的生产配套,又有人专门提供工具和解决方案。针对智能手机用户也有人不断开发管理工具(如手机助手等)来方便大家使用手机。

……

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手机操作系统、浏览器、移动搜索和各类大应用平台的桌面控制权的争夺,拥有大平台就能跨界整合多项资源,成为用户和合作伙伴的良性生态产业链的掌控者,也就是能决定如何分钱的权力拥有者。

以移动信息化为核心,更大的变革会出现在传统行业和手机的颠覆性融合,一次新的文明正在你我的手上悄然出现,而划分传统与未来商业模式的不同标准又是什么呢?

互联网思维改变世界

每一次划时代工具和技术的出现,最终都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这种思维和态度的改变又反过来促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和发展模式的成熟。

互联网与传统商业模式的核心区别在于:

第一,“封闭”还是“开放”?

第二,“竞争”还是“合作”?

第三,“独食”还是“共赢”?

第四,“收费”还是“免费”?

第五,“产品”还是“平台”?

第六,“安全”还是“简便”?

第七,“局限”还是“无界”?

第八,“线下”还是“线上”?

围绕这八对看似矛盾的命题如何实现辩证的平衡,是信息化商业模式成功的基础。

大家都认同“开放”是互联网的主要特征,但是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认为“开放”一定胜过“封闭”。拿苹果的半开放模式和谷歌安卓(Android)全开放模式做比较:

谷歌的安卓模式是连手机操作系统源代码都开放的,面向手机用户和应用内容开发伙伴实施双向开放。有利之处在于能迅速普及自己的标准,抢占最大的市场份额,为控制产业链埋下伏笔。但用中国风水理论看:前门和后门都门对门敞开,风水对冲,财富留不住就前进后出了。

尽管安卓手机操作系统已成为全球智能手机的主流,用户使用率名列第一,但是缺陷在于,首先全开放的模式很难通过安卓赚到钱,都是免费应用,合作伙伴长久以往会失去动力。其次,源代码的开放让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在安卓的底层标准之上任意修改操作系统,导致目前安卓系统有多达几千种变形的标准在各种手机上运行,由于标准不统一,给应用开发商带来了适配成本极为复杂和昂贵的负担,难以承受。广大手机用户之间的互动沟通也不方便。同时,源代码的开放给不法黑客提供了方便,很容易通过技术手段拦截窃取手机用户的短信、电话等个人隐私内容,给用户的安全带来隐患。

苹果的所有手机、iPad系统则采用了面向用户全封闭的模式,如同为用户打造了一个时尚,使用简便、舒适的移动监狱,不让任何一颗螺丝钉露在表面,没有键盘,用户连电池也无法更换,几乎锁死了用户的每一个自主环节。iOS操作系统也拒绝开放,但无与伦比的优质用户体验和酷炫的品牌塑造吸引了全球近4亿用户“自投罗网”成为粉丝囚犯,这为苹果后面的App Store平台的厨房开放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前端封闭锁定的用户规模越大、越牢固,后面开放的合作平台对伙伴的吸引力就越大:因为能赚到钱,能向用户收费。而参与开放厨房做菜的伙伴越多、应用内容越丰富,则对苹果手机用户的吸引力也越大。这种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是苹果商业模式盈利大获成功的奥秘。

同样,互联网公司往往把自己最大的专业优势服务通过“免费”的方式推广就能迅速击败竞争对手,聚集起数亿用户的规模,形成从一个产品的运营转化成一个跨界综合平台的打造,从别的增值领域收费,从合作伙伴身上收费,从对用户大数据的挖掘经营中收费,从精准的广告和电子商务中收费。这恰恰是传统商业模式思维自我限制的“死角”。如果让传统电信公司来经营“谷歌”和“百度”,商业模式一定会是“搜一次必须交一毛钱”;反之,如果中国移动敢于把所有通信费和“12580”购物挂钩,实施相应免费的策略:凡用12580购物就送消费金额5%的流量和话费,携7.2亿手机用户的购买力就有可能成为具有互联网新思维的手机大商城。这是去电信化转型的最好方式,也是学习互联网平台公司的成功精髓所在。

“安全”和“简便”在未来也会成为手机时代一对突出的矛盾。可以预言的是,今后十年用户投诉最多的一定是使用手机产生的个人隐私外泄、流氓软件入侵、账号资金被盗、莫名其妙死机等安全问题。但过分注重安全,实现“封闭”式运营,则又会给产业链带来极大的相互交融的高成本。全球最安全的手机可能是“黑莓”(Blackberry),它的“全封闭”使得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成了粉丝和用户。但是它操作的复杂性和吃独食的推广方式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破产”。

数据

应用的方便和隐私的泄露

DCCI刚刚发布了《2013移动隐私安全评测报告》,报告对国内各类Android市场下载量前1400位的App Store进行了一个评测,结果显示66.9%的智能手机移动应用在抓取用户隐私数据,其中53.1%的移动应用具备读取位置信息这一项权限,在获取手机用户隐私信息的主要目标中排名第一,其次是访问联系人(21.2%)、读取通话记录(18.1%)、拨打电话(14.7%)、发送短信(14.7%)、读取短信记录(11.9%)、获取本机号码(8.1%)、收集用户使用行为(4.2%)等。[5]

案例

黑莓封闭的衰落

黑莓发布的截至2013年6月1日最新财季的报告显示,黑莓营收为31亿美元,净亏损达到8400万美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680万部,其中搭载最新BB10操作系统的手机仅占四成,为270万部。

在“9·11”事件中,美国通信设备几乎全线瘫痪,但美国副总统切尼的手机有黑莓功能,成功地进行了无线互联,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关于灾难现场的实时信息。之后,在美国掀起了一阵黑莓热潮。美国国会因“9·11”事件休会期间,就配给每位议员一部“Blackberry”,让议员们用它来处理国事。

在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初期,RIM(黑莓)一度非常“硬气”。尤其是其最受推崇的加密技术。与其他手机制造商不同,使用黑莓设备发送的信息离开手机时都经过了堪比北约级别安全性的加密,传输中通过制造商RIM公司自建的网络,随后数据才抵达当地的无线基站。传输过程中即便一段数据被拦截,也无法解密。黑莓丢失时,RIM能够远程消除信息吊销手机。而黑莓专门针对政府企业等组织用户的服务,提供了绝佳的内部封闭性。

黑莓联合CEO迈克·拉扎利迪斯(Mike Lazaridis)曾反复发表这样的言论:“BlackBerry智能手机绝不会增加MP3和照相功能,因为公司的主要客户是美国政府和企业。[6]

加拿大黑莓手机制造商的股价2007年8月达到236美元的历史最高位。

2009年年初,黑莓股价跌破50美元大关,不到历史最高价的1/4。iPhone已经成为潮流,具有丰富的应用和功能、便捷的触屏功能。而黑莓依旧死守经典的键盘、安全、商务。

但是,在2012年年底,黑莓的重要客户——美国国家安全运输委员会表示由于手机性能问题将弃用黑莓,转而为其官员配备iPhone5,甚至连黑莓的忠实拥趸奥巴马都在公开场合表示黑莓手机非常无趣。根据尼尔森数据显示,2011年iPhone和Android手机已占据美国智能手机市场大约2/3的江山,而黑莓智能手机份额已不足15%。[7]

据ABI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黑莓全球智能手机份额跌至1.5%。2013年9月,黑莓宣布与Fairfax Financial联合体签订出售意向书,准备以47亿美元价格出售公司,而后在11月又宣布放弃出售计划。

据说每个互联网创业团队在寻找风险投资时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你把为谁服务,解决了什么问题,给用户带来了什么好处,怎么收费赚钱,有什么前景等等商业模式讲明白之后,风险投资人最后会问一个问题:“如果腾讯要复制这种模式你怎么办?”你若答:“不知道怎么办!”投资人就会说:“我们不能投资,对不起!”

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企业,如果因为成功就自我封闭起来,希望吃独食通吃天下,什么都想自己干,创新力衰退,一定会使自己成为全民公敌,最终被伙伴、被用户、被政府抛弃。只有明白该如何合理地分钱,我们才有可能持续赚到更多的钱,而且更安全。

苹果模式也存在极大的危险。如果它长期挤压生产代工伙伴(如:富士康)的利润,挤压全球运营商的赢利,使它们增量不增收,变成苹果义卖手机的打工者,得不到应得的回报,“乔布斯模式”就很容易在未来崩盘。

成功的关键是心态的开放和思维的转型:我们应该把什么开放,把什么封闭;我们该把什么免费,该让谁高兴地付费;我们该如何在合作中实现共赢的竞争;线上又如何与线下协同……正确的目的决定了正确的策略,目的不明,一切做法都是错误的。

手机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最终会体现在你能否打破自己传统的“局限性”:做渠道的不一定是靠渠道赚钱,做物流的也有可能靠保险收入赚钱,做通信的反而最大可能是靠电子营销赚钱……

移动信息化商业模式的优势发展必须体现在“跨地区、跨行业、跨用户规模”的大跨越上。如果你的目标是全世界而不是某个城市,如果你是要打破传统行业的边界,修改游戏规则,如果你想赚几亿人的钱……那么你最适合把自己的事业搬到手机上来。只有手机能够解决: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body)、任何事物(anything)的移动中的、零散分散状态下的沟通和交易。

手机使一切界限消失!

手机让世界在“信息流”的掌控中融化!

手机时代只剩下的三种产业

最核心的第一产业叫创造新手机生态圈的产业。第二产业叫可以直接在手机上完成设计、生产、营销、服务、消费等全流程的产业,完全不需要线下支持。第三产业是其他能被手机掌控的有物质流动的产业。

这其中,最核心的第一产业——创造新手机生态圈的产业,包括以下的一些产业:

(1)硬件设备:网络设备(爱立信、华为、中兴、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等),芯片制造(高通、英特尔、ARM、三星、中联发等),终端生产如手机、智能设备(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华为、中兴、苹果、联想、微软等)。

(2)软件提供者,操作系统(苹果的iOS、微软的Windows、谷歌的Android、诺基亚的Symbian以及Linux系统、中国移动推出的OMS系统、黑莓系统),浏览器(微软的IE、搜狗、360浏览器等)、移动搜索(UC浏览器、宜搜、百度等)、地图应用(百度、谷歌、高德、Waze等)、架构协议(HTML5)。

(3)网络传输:首先是运营商管道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英国沃达丰(Vodafone)、法国Orange、西班牙电信集团(Telefonica)、英国电信集团公司(BT)、日本NTT DoCoMo、德国T-Mobile、韩国SK电讯全球等。它们为全世界65亿手机用户提供2G网络、3G网络、4G网络甚至5G网络的服务。

(4)系统集成商:分为三个层面,最早的叫IT系统集成商,做信息化技术的集成支撑。后来由于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三网要融合,IT系统跟网络运营商合作变成了ICT。到了移动信息化时代,出现了移动信息通信系统集成商的服务,我把它叫作IMCT,即Inform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5)互联网大平台公司:由某一项功能应用,通过模式创新发展起来的平台化集成会聚的公司。这样的平台公司主要会聚海量的客户群和海量的内容、应用开发者。包括社交平台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公司、门户平台公司,如Facebook、腾讯、阿里巴巴、亚马逊、谷歌、百度。

知识点

HTML5多平台跨越的超文本标记语言:用HTML5的标准语言进行开发,可以实现跨平台的应用。比如开发一个模板,符合HTML5版本的,所有的操作系统都可以用。这是对行业的重新洗牌,以前是iOS锁定了人群,只能先开发iOS版本,否则你自绝于数亿iOS的用户,而HTML5能同时满足iOS、Android、Windows、甚至Symbian,能实现手机和电脑桌面开发同一版本。

(6)应用软件、内容、服务的提供商:比如游戏、视频、新闻、音乐等应用产品。服务提供商在网上帮用户买飞机票、火车票、电影票、彩票等。软件、内容和服务这三者构成了移动产业链的应用拉动方。

(7)云服务提供方:一是硬件网络、存储等基础硬件的服务出租。二是平台服务管理的出租。三是软件应用的按需使用服务。在信息化时代,云计算的服务,软硬件都可以通过出租实现公用。

云计算的三层出租模式架构图:

云计算的三层出租模式架构

最下的一层是IaaS,提供CPU、网络、存储等基础硬件的云服务。在IaaS这一层,著名的云计算产品亚马逊的S3(Simple Storage Service),提供给用户云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