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部手机打天下:人类最后的掘金机会
7678100000016

第16章 颠覆世界的手机法则(4)

2013年5月17日,中国移动宣布将全面推出自选套餐。“自选套餐”是运营商资费设计的一次全面创新,其理念源于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客户的自主选择权。在本次中国移动推出的自选套餐中,客户可以自主、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语音通话、上网流量和数据业务,从而组合出自己满意的资费套餐。具体包括:语音通话有18元、28元、38元、48元等多档选择;上网流量有5元、10元、20元、30元等多档选择;数据业务有短信包、彩信包、手机邮箱、手机报等丰富的业务可供选择。据了解,2012年年底,在全国几个省的试点推广过程中,中国移动收集了大量的客户意见,结果显示,超过90%的客户给予了积极评价,客户使用满意度明显提升。

腾讯的两次“用户选择权”的危机

第一次危机就是著名的3Q之争:腾讯挟用户卸载360杀毒软件。

3Q之争是2010年互联网最火热的话题,而该话题对用户而言只是两大公司之争,但2010年11月3日晚,3Q之争越演越烈之时,腾讯欲通过QQ的用户依赖绑架用户,让用户卸载360的使用。腾讯使出了一招绝招,使用弹窗、门户头条等方式来给用户广播“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腾讯写道:“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我们深知这样会给您造成一定的不便,我们诚恳地向您致歉。同时也把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写在下面,盼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当时QQ与360之间的“网络核战争”使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全国数地法院都已接到用户起诉,称腾讯公司擅自要求用户“二选一”的行为侵犯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

第二次危机:腾讯2013版取消用户状态选择。[19]

2013版QQ出现后,网络盛传一个笑话:“A小姐:‘我和我男朋友分手了。’B小姐:‘为什么呢?’A小姐:‘因为他有外遇,晚上他聊了一晚上的QQ,我跟他说话还不理我。’B小姐:‘靠,他用的2013版的QQ吧。’”

手机QQ2013 4.0版由于不显示在线状态、不再区分手机和电脑在线,取消用户对于在线状态、上下线的自主选择权。

5月9日,手机QQ2013 4.0版登录苹果商店,仅仅4天时间,已有超过40000名网友对该版本进行了评论,超过九成用户在五星制评分当中给出一颗星的“差评”。部分用户言辞激烈,称新版手机QQ为“史上最难用的一个版本”、“垃圾”,甚至还有“还我2012版”的呼声。

仅仅一周时间,腾讯立即恢复更新版本,重新赋予用户状态的选择权,才止住用户的诟病狂潮。

Snapchat让用户掌控网上分享信息的消息时间[20]

2013年2月,Snapchat已经成为iPhone平台在美国第二热门的免费照片和视频应用,位居YouTube之后,Instagram之前。根据市场研究公司App Annie的统计,在所有免费应用中,Snapchat的排名也高居第19位。Snapchat的网站声称,每天通过该服务分享的照片已经超过5000万张。

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分享量越来越大,隐私的安全性也成了用户顾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而Snapchat迎合用户的这个心理特征,细分了一个照片、视频的分享社交平台,而该应用中,人们在分享照片和视频的同时可以设定照片和视频在网络上删除的时间,使分享的信息在一定时间后消失,充分给予了用户对于自我隐私保护的权力。例如,用户将自己的滑稽照片发给朋友,但仅希望用户查看该照片,而不能保存;用户设定该照片只能查看30秒,好友在接受照片后就只能查看30秒,该照片就会在分享中消失。

3.产品自造化

在手机时代,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很多应用和内容的产生并不是由商家和企业来完成的,甚至不是由政府来主宰的。今后绝大多数产品将是由群众自发生成的,在互动当中、碰撞当中创作出来的,真正实现了毛泽东讲的“只有群众的智慧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制作工具的智能化就是生产过程傻瓜化。

手机时代实际上打破了消费者与生产者,记者与观众,在现场与不在场的界线,所有传统的模式被颠覆。人们愿意为兴趣免费打工。

Facebook存在不到十年时间,活跃用户数超过10亿人,拥有图片数量2400亿张,每天新增照片数量3亿张,每月新增照片内容容量7PB,Facebook怎么做到的?Facebook的10亿用户,每天拿着不同的照相机、不同的手机、不同的摄像机到处拍,拍了就往Facebook上传自己创作的内容。

很多的应用和解决方案都是来自消费者,DIY这种方式将极大增强消费者的自我满足感。同时反过来,为创造产品的多样性、丰富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另外还会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和服务成本。DIY时代就是自造和智造时代。所以,我个人建议Facebook的中文译名不应该是“脸书”,而应按其本质译为“露脸”!

中华老字号“东来顺”始建于1903年,以涮羊肉嫩、调料香为特色。其调料还有这样一段历史:东来顺一个最好的厨师,配出了最好的调料,无数人都冲着他这个味道来尝鲜,然而那个厨师并没有把调料配方告诉老板,他要求老板分红,但是要求超出了老板的底限,两个人谈崩了,结果那个厨师就走了。老板想,我不知道调料配方该怎么办呢?我要不要再去找一个厨师来,重新研发这个配方?在他痛苦的时候,突然有人给他出主意说:“调料的配方比例你不知道,但是他用的哪几种原料你总知道吧?盐啊!大豆酱啊……干脆你的味道你做主,原料摆在那儿,让顾客自己调,这下子又节约了成本,同时又极大地满足了每个人个性化的需求,结果生意极其火爆,其实这就是自造、自主服务的先例。

通俗来讲,互联网自造化的模式,就是用广大用户的智慧来榨用户的油。

由用户自己创造内容,又让用户自己消费这些内容,企业作为一个开放服务平台,它得到的是收入,收入可能来自广告、来自收费、来自增值服务。用消费者的智慧自造,榨用户的油,用户还会产生自我满足的自豪感。手机就是自造时代最核心的生产工具。

案例

维基百科的用户内容自造化

维基百科开始于2001年1月15日,创始人是Jimmy Wales,Larry Sanger,以及几个热情的参与者。大约3年后,在2004年的3月,已经大约有6000名活跃的参与者编写了50种语言的600,000篇条目,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进行数千次的编辑和创建新条目。中文维基百科正式开始于2002年10月,截至2010年6月30日20时20分,中文维基百科已有314,209个条目,但这个数量还不包括对话页、没有内部链接的条目、重定向页以及其他名字空间的页面,如果加上这些页面,总共有1,022,962页,并有超过1370万次的编辑。参与人数方面,共有逾44,966个注册用户曾进行编辑,当中编辑超过1000次的维基人共有570多人,而他们的贡献占了中文维基百科编辑总次数的约75%。至于管理人员,中文维基百科拥有79名管理员及8名行政员,负责站内日常的维护工作。

豆瓣网:UGC的聚合力量

豆瓣网,创办于2005年3月,几乎没有任何商业宣传,截至2012年,拥有5600多万注册用户,Alexa排名稳定在1600名左右。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内容生成机制。

豆瓣网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成员产生和决定,完全自动。

在豆瓣网,用户和用户之间有很多互动的可能。豆瓣内容形成的起点,是主动型的网民提供的自己所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的清单、相关评论和博客。这些内容提供了很多个基础节点,这些节点之间又因为网站技术系统所提供的相应功能,例如条目、“标签”或网站推荐,开始产生各种联系,从而编织出内容的基本网络。

豆瓣的社区提供了一种以“兴趣爱好”为纽带扩展人际关系的可能。这种关系的形成无须刻意,它更多的是伴随着内容关系的形成而自然形成的。但是,也正是这种基于兴趣的人际关系,更加富有黏性,更加牢固。

音乐分享平台SoundCloud[21]

SoundCloud是一家德国网站,提供音乐分享社区服务,允许用户录制任何声音,然后放到自己的播放器里在社交网站上和好友分享,并且还支持添加图片和位置信息。SoundCloud被称为音乐界的YouTube,现在每分钟的视频上传量大于YouTube的每分钟100小时。而SoundCloud的使用者不仅包括职业音乐人,也有业余爱好者。音乐人能在该网站上发行音乐专辑,在网站上进行专业的混音创作,业余爱好者也能录制任何声音。

而且SoundCloud也成了其他在线音乐服务的平台,它有很丰富的小工具,已经有100多个应用程序在与它合作。

美国副总统拜登在2013年,通过SoundCloud开音频博客而广受欢迎,即使The Verge认为这可能是他想要在2016年坐上总统宝座的公关铺垫。[22]

SoundCloud在2011年年底时已经吸引到1000万用户,营收达到600万美元。2012年,SoundCloud的用户人数增至2011年的三倍,根据《福布斯》估计,该公司的年度销售额大约为2000万美元。SoundCloud的用户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新增约7万用户。预计2013年年底时的用户数量可以达到5500万。

想想:今天你又用手机上传了什么?你没拿工资为什么自愿白干?

4.消费场景化

将来手机最独特的功能是什么?是基于位置的地图搜索,这是占领手机桌面最核心的制高点。

当你走在什么地方的时候可能需要问路,这就会反映出你有什么样的需求。当你问:离我最近的川菜馆在哪里,离我最近的电影院在哪里……每次身处这种场景提问的时候,就可以反映出你内心到底想要什么:你问川菜馆在哪里,表明你想吃饭,而且你喜欢吃麻辣口味。你问平均消费多少钱一位,表明你对价格敏感……这些都是基于位置发生的。

一个陌生人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他需要上厕所了,这个时候他一定会借助手机来搜索,离我最近的厕所在哪,他还会搜索,有多少个坑是空着的,需要不需要排队。他还要问,厕所里面有没有准备好的手纸,免得他蹲下去起不来啊!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之所在就是人之所在,也就是每个人基于场景产生的需求之所在,你处在不同的地点,会产生不同的需求。这种场景的刺激,会对人的需求的产生,对商业模式的创新,产生极大的颠覆。

位置定位服务,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关键的入口。甚至可能超过浏览器,超过一般搜索,超过操作系统,有可能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入口。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LBS位置服务是移动互联网跟传统桌面互联网最大的区别所在。位置服务正在成为聪明的企业想要抢占的智能手机场景化搜索的制高点。

谷歌和苹果由合作关系,最后变成了竞争对手,其中最令人深思的一个细节是,苹果为什么要从iPhone5开始,换上自己很烂的苹果地图?苹果已经知道了,基于手机的位置服务,存在无限的商机,通过基于位置的地图搜索服务,它将看到每一个人当下最急迫的需求。这个没有滞后性的需求满足,是最具有商业价值的,也许过了这10秒钟、50秒钟、1分钟,你再跟他提这个需求的时候,就已经错过了,所以只有基于当下位置的服务、基于场景性的消费,才可能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

如果你是周杰伦的粉丝,当你正在看周杰伦表演的时候,你用手机拍到周杰伦身上的一块手表,或者是一个装饰品、一件服装,你当时觉得特别酷和炫,你一激动马上就会基于这个场景搜索:在哪里能买到这件东西,于是你马上就会从手机上得到答案,并且手机也会马上提示你说:“现在就买,8折优惠送货上门。”在疯狂的氛围里面,就一定会产生场景性消费的刺激,你很可能就立马用手机支付,这就属于场景性的刺激消费,这个价值是很重要的。[23]

案例

为什么地图软件Waze值10亿美元?[24]

2013年6月谷歌、Facebook再起纷争,缘由只为了收购地图软件Waze,最后谷歌以据传大于10亿美元价格收购Waze,获得胜利。

Waze是一款导航交通服务App,2013年3月已经有2000万的注册用户。Waze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导航交通服务App之一,它的用户增长十分迅速,在过去的六个月,它的注册用户已经猛增了1000多万。

Waze的理念在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通过精心设计的用户界面和简单的操作,每一个人都可以上传分享事故、道路封闭、堵车等信息,从而形成及时和准确的路况信息,推送到所有正在使用Waze的客户端。而Waze的导航功能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Waze把每个使用Waze的用户都实时定位成地图上的一个点,这样使用Waze的用户足够多之后,大家基本就能知道哪条路上的车多,速度如何(Waze甚至能让用户知道互相的距离和车速!),而且用户如果在路上遇到情况,还能通过简单的标示提醒别的用户这条路上发生的问题(如车祸、拥堵、有警察等)。Waze的交通信息互动是把使用性的场景化功能应用变成了互动社交应用。

Waze目前已加入实时燃油价格,还可以免提打开Waze(用户不需用手接触电话,只要在电话镜头前面挥一挥手就能打开Waze语音功能)。并且Waze对自己的源代码开放,相信Waze发展成一个平台后,能引入大批优秀的开发者为它制作更多的功能。这将反过来吸引更多的Waze用户。

为什么谷歌和Facebook都在争夺地图软件Waze呢?实际上他们在争夺手机操作系统、手机浏览器之后,发现越来越被看好的、影响手机时代的关键制高点,就是基于位置搜索的场景服务。

基于位置服务的场景化消费模式,是手机时代商业模式最基本的法则之一。场景化需求的关键在于五点:

第一,我在哪里。

第二,我现在的需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