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如空气
7579500000027

第27章 故乡的山丹花

七月的陇原大地,流火如炽、瓜果飘香,在这个山丹花盛开的季节,我再一次踏上了回乡的征程。

车辆在宽敞的柏油路上行驶。进人庆阳地界,心情豁然开朗,山川原野,绿树成阴,似乎驶进了一片美丽的生态园林,令人心旷神怡。在这绿色的海洋中,一片火红的花儿映入我的眼帘,这不就是一直萦绕在我梦中的那片山丹花吗?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走下车来,冲向那山丹花的海洋。

第一次认识山丹花,是在幼年的时候,因为咳嗽,母亲采摘了一束山丹花,煎成药汤喝下,不几天咳就止住了。后来才知道山丹花同红百合、连珠、红花菜、山百合同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花开时,满山遍野一片火红,尽染幽林,独擅风光。山丹花性凉味甘,活血、治吐衄、敷疔疮恶肿,能润肺止咳、清热安神。花蕾和叶子都能人药止咳平喘,是困难时期乡邻右舍不花钱的安神药、救命药。

回家的路上,听朋友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乡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事业日新月异。立足本地优势的商品开发已形成规模。目前已建成纯收入上亿元的烟、果、白瓜子、奶牛、羊、黄花、油品、黑木耳等商品生产基地。卷烟、食品、乳品、加工、医药、建材等工业生产前景广阔;煤、气、油储量丰富;服装、地毯、奶粉、甘草远销东欧、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邮电通讯快捷方便,水、电资源充足,市场繁荣活跃……朋友的诉说令我心潮澎群’山乡巨变,好梦已圆,故乡的发展,不就像这漫山遍野盛开着的火红的山丹花吗?

一九八一年十月,陇东高原秋高气爽,山丹花以它顽强的生命盛开在山川塬峁。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带着十八岁青年跳动的心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离开了故乡的马莲河,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善良的亲人们,踏上了我从军的人生之路。从此,关山飞渡、列车奔驰,我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从军的日子里,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从容面对,因为山丹花在我的心中永远盛开。山丹花喜阴、耐旱、不畏土地贫瘠、生命力旺盛,且花朵鲜艳,卓尔不群,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这种质朴的品格,正是故乡人精神的写照。近年来,按照每个村“三年种树一万棵”的奋斗目标,县乡规划将新农村建设与创建环境优美合水有机结合起来,着力从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人手,打好“生态牌”,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型新农村。通过多年努力,合水县已先后多次获得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朋友还兴奋地告诉我,这两年,村里突出抓了村内外卫生、改厕改灶和村庄绿化、美化。不但建立了环境卫生保洁队,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落实了街道、农户卫生责任制,建立了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还通过组织村民开展“三清三改”活动,解决了农村柴草乱堆、脏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等现象。以建设绿色家园为重点,发动群众广种经济林,使主次干道、集镇街道有林木,村落周围有林带,庭院内外有花草。实行改灶改厕,大力推广沼气建设等无污染能源。仅去年,全县就完成荒山造林两万亩,流域治理47.5平方公里,新修梯田5370亩,发展洒水灌溉面积1550亩,新建集雨水窖(池)2600处,建成农村沼气池1900座,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减少了环境污染。

百闻不如一见。在步人村子的山坡上,我看到了漫山遍野的黄花菜。以前因为信息闭塞,销路不畅,黄花菜只能换些油盐酱醋茶和零花钱,现在它可是庆阳的一张名片,远销国外。在一块写有“示范园”标志的牌子前,我驻足观看,只见里面一座座大棚排列有序,大棚内一株株桃树早已硕果满枝,处处充满了油油的绿意。正在里面忙碌的老叔还兴奋地告诉我说:“去年承包了10个三代日光温室,收人了10万多元。效益很好。这是县上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其实像老叔一样受益于“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农户已经达到两万多户。政府通过对上争取、农业招商、结对帮扶、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扶龙头、建协会、扩基地,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培养优势产业,形成了乡乡挖潜力,村村创特色的发展格局,培育形成了何家畔、板桥、店子等8个万亩苹果乡,千亩村44个,果树大户达到3490户,全县苹果累计留存面积达到18。2万亩,围绕苹果产业建办分拣、包装、贮运、营销等龙头企业7户,年产值达到8200多万元。以两川四塬为重点,蔬菜产业发展面积近8万亩,在全市创造出蔬菜种植“板桥模式”。孕育出“板桥白”黄瓜、“老城镇”西瓜、“董志塬”苹果等一批响亮的“绿色名片”。按照“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各种专业协会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通过优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步人村子,只见那红砖碧瓦整齐划一的新农宅,树木环抱着村庄,乔灌花草次第相间掩映着村子……徜徉其中,听鸟语、闻花香、谈农事、话桑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心情怎能不好,又怎能不感到幸福啊!

回家探亲的几天里,看到村子里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变和完善。黄土路,碎石沟,下雨水乱流,天旱人发愁,是我记忆中故乡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一穷二白的现状,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村上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修建水塔、蓄水池各两座,解决了“晴旱雨涝”村民没水吃的民生难题。目前,全村都用上了“干净、方便、放心”的自来水。“要想富,先修路”,为了解决制约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全村以农路建设为重点,修了一条宽敞平整的乡村道路,彻底结束了“晴天扬灰路,雨天泥水路”的艰苦历史。行走在故乡的水泥路上,我深深感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短短的几天时间,故乡的变化让我心绪难平、激动不已。我坚信,这个美丽的小山村,这个被山丹花簇拥的小山村,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