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九辑)
7426200000018

第18章 宋代地理文献综述——兼及宋代所编巴蜀方志宋代地理文献综述(3)

有关巴蜀的府、州、县方志、图经,数量则更多,据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著录,我们归纳统计其总量为137种这一数字仅限于今四川、重庆两省市,其余省份所属未纳入。又,博士生马强在其论文中统计为75种,不知为何缘故删去了一些府、州、县志。下面是我们归并的巴蜀方志详目:

袁说友(序):《成都志》佚名:《怀安军旧经》

佚名:《怀安军图经》韩植:《金渊志》

佚名:《古郫志》虞刚简:《永康军图志》20卷

张增:《永康志》佚名:《续永康志》

佚名:《彭州志》

佚名:《灵池县图经》

佚名:《简州旧经》佚名《简州图经》

佚名:《崇庆府图经》佚名:《新津县图经》

佚名:《广汉图经》

佚名:《广汉志》

李宗谔:《祥符渝州图经》佚名:《重庆图经》

佚名:《渝州志》李宗谔:《祥符昌州图经》

佚名:《昌州图经》

黎伯巽:《靖南志》12卷

佚名:《南平军图经》1卷赵彦迈:《南平志》

李宗谔《祥符合州图经》佚名:《合州图经》

佚名:《合州新图经》

任逢:《垫江志》30卷

佚名:《涪州旧图经》佚名:《涪州新图经》

佚名:《涪陵志》王宽夫:《古涪志》17卷

佚名:《涪州志》

杨兴:《龟陵志》

郑鉴:《龟陵新志》佚名:《利州图经》

邹孟卿修、杨炎正纂:《宁武志》15卷佚名:《利州图志》

佚名:《巴州图经》刘甲:《清化前志》

李钧:《清化续志》

佚名:《剑州图经》

李宗谔:《祥符剑州图经》佚名:《隆庆图经》

佚名:《集州志》佚名:《果州图经》5卷

朱繁:《开汉志》

佚名:《蓬州图经》

李晔《咸安志》罗畸:《蓬州志》5卷

佚名:《渠州图经》佚名:《宕渠志》

佚名:《广安军图经》

廖唐英:《广安志》

佚名:《遂宁图经》马崇文:《遂宁志》

李宗谔:《普州图经》杨参之:《普州志》30卷

李宗谔:《(梓州)旧图经》袁观:《潼川府图经》11卷

佚名:《潼川新图经》刘甲:《新潼川志》

佚名:《潼川志》马景修:《通川志》

佚名:《临邛图经》宇文绍奕:《临邛志》20卷、《补遗》10卷

佚名:《临邛郡续志》佚名:《新明县图经》

俞文中:《叙州图经》30卷

佚名:《叙南续志》

杨汝为:《富顺志》佚名:《长宁图经》

贺东寅:《长宁志》

孙若蒙:《长宁续志》

佚名:《夔州新图经》马道:《夔州志》13卷

李宗谔:《云安军旧图经》佚名:《万州图经》

赵善赣:《南浦志》

王子申:《万州新志》

李宗谔:《开州图经》佚名:《大宁监图经》6卷

王子申:《大宁志》杨熹:《龙门志》

宋之源:《龙门续志》

佚名:《雅州图经》

佚名:《雅州旧经》李嗣文:《雅安志》

王寅孙:《沈黎志》23卷佚名《绵州图经》

佚名:《(石泉军)旧图经》

佚名:《石泉图经》

佚名:《(石泉军)新图经》佚名:《德阳旧志》

《祥符(嘉州)图经》吕昌明:《嘉州志》

佚名:《嘉州新志》

佚名:《嘉定甲志》

佚名:《嘉定乙志》郭公益:《嘉定志》

林絜己:《嘉定续志》佚名:《眉州图经》

家安国:《通志编》

赵善赣:《通义志》35卷

孙汝聪:《眉州古志》张伯虞:《江乡志》

吕勤修、张开纂:《峨眉志》佚名:《陵州图经》

佚名:《陵州旧经》

佚名:《陵州志》

赵甲:《隆山志》佚名:《陵井监图经》

佚名:《宋仁寿县志》李焘修、勾演纂:《荣州图经》

王禹:《荣州志》

佚名:《资州图经》

佚名:《资州志》扈自中:《资中志》

史宪:《茂州图经》佚名:《茂州志》

黄震仲:《梁山军图经》

佚名:《忠州图经》

樊汉炳:《南宾志》佚名:《黔州旧经图》

佚名:《黔州图经》佚名:《绍庆志》

《祥符泸州旧图经》

佚名:《开禧泸州志记》

佚名:《泸州图经》佚名:《泸州志》

高载:《泸州地理书》李浚:《江阳志》

佚名:《江阳前谱》

曹叔远:《江阳谱》

佚名:《江阳续谱》李宗谔:《祥符威州图经》

佚名:《威州图经》佚名:《维州志》

张国淦先生是从现存全国性总志、正史艺文志、宋明各种书目中勾稽梳理,归纳统计出来的数据,下了很大的功夫。这种文献统计方法,应当说是考察已佚亡的古籍文献的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其书是有录必收,因此也难免存在一些不周全之处,影响了统计数据的精确性。以下我们提出两点异议:一是关于一书异名的问题。著者以现存地志、书目中留存下来的文献记录作为基础加以统计,而这些书对所征引的旧方志的称名往往比较随意,同一种文献在不同的书中,甚至在同一书的不同章节,可能都会出现不同的称名。同一地区经常会同时有“旧经”、“图经”、“新图经”这样的名目,像陵州(今四川仁寿县)下,就有《陵州图经》《陵州旧经》《陵井监图经》;泸州(今四川泸州市)下有《祥符泸州图经》《泸州图经》,又有《泸州记》《泸州志记》《泸州地理书》《泸州志》《江阳志》;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下有《(涪州)旧图经》《(涪州)新图经》《涪州图经》,又有《涪陵志》、王宽夫《古涪州志》等多种名目。我们注意到古人引书常常不甚规范,多有采用省称、删略的情况,以上文献除了有明确标署著者名姓的以外,究竟这些文献是同书异名,还是不同的著述,仅凭一次或数次征引就判定它们为不同的著述,显然是不够的。

二是全国性总志不应算作地方志的问题。全国性总志记载各地府、州、县的内容,后来所编的地志在涉及某一地域的时候,往往又征引更早的总志来加以记述。这类总志在《中国古方志考》一书中,有时也被列为方志,这一归类显然是不合适的。举例来说,李宗谔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曾编纂《诸道图经》,又称《大中祥符图经》李宗谔《诸道图经》在本文前“全国性总志”一节已有记述,可参看。这是一种全国性总志,其部分章节记述了巴蜀各地府、州、县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以前的内容,在后来的地志,如《方舆胜览》中多有征引。我们看到,在《中国古方志考》中,编者从《方舆胜览》一类的地志中摘录出《昌州图经》《合州图经》《剑州图经》《云安军图经》《开州图经》《威州图经》等,尽管在原书中已明确标识为“祥符图经”、“李宗谔图经”,作者却仍然将它们归入巴蜀地方志一类。这一归类显然是不正确的。

根据上述分析,除掉一些似是而非的内容,我们估计,宋代编纂的巴蜀方志总量应该是在100种左右。

考察上述方志,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宋代巴蜀地域历史的一些情况。首先,巴蜀方志的撰修非常普遍,几乎涵盖了当时川中四路所有的区域,不仅是富庶发达的州县编有方志,即便是一些原本荒徼的地区也编纂有方志,从文献的层面反映出巴蜀地域的文化发展。像南平军(今重庆綦江),在唐末尚为“南平僚”聚居地,生产力低下,在宋代归入朝廷版籍后,经济生产、文化事业都得到发展,编有《南平军图经》、毛圭《(南平)续记》、赵彦迈《南平志》;茂州(今为四川阿埧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也编有《茂州图经》《茂州志》;威州(今阿埧州汶川县)编有李宗谔《(祥符威州图经》《(威州)图经》《维州志》。其次,一些地方志也有多次重修、续修的现象,像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就有吕昌明《嘉州志》、佚名《嘉州新志》、佚名《嘉定甲志》、佚名《嘉定乙志》、郭公益《嘉定志》、林絜己《嘉定续志》;长宁(今四川长宁县),有贺东寅嘉定十二年(1219)编撰的《长宁志》,又有孙若蒙宝庆元年(1225)所编《长宁续志》;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先后有孙汝聪《眉州古志》、赵善赣《通义志》、张伯虞《江乡志》。这些重修、续修的方志大多出自巴蜀地域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加上地方官吏重视文化事业,促成了这些地区方志撰着的繁荣。

其次,巴蜀方志所载的内容也五彩纷呈,包罗万象。由于原书已经亡佚,我们不能见到原书的风貌,但是从一些现存文献中留存的部分内容仍然能窥见一斑。例如《方舆胜览》记载四川各府、州、县,开辟有沿革、风俗、祠庙、人物、名宦、山川、形胜、驿舍等名目,在这些名目之下都可以找到相关方志的记载。该书卷五二成都府“风俗”下引《成都志》载古诗“锦江夜市连三鼓,石室书斋彻五更”,不仅表现了成都市景的繁华,也为我们保存了宋代以前的佚诗散句。卷五二简州“风俗”记载五代后蜀王归璞及宋代许将、张孝祥、许奕四位状元;卷五五雅州“风俗”引《郡县志》云“国初曹光实父子以忠义奋,皇佑始有登科者”,反映了宋代四川科举考试的一些情况。又如王象之《舆地碑记目》一书,该书卷四成都府路以下,在《蓬州志》中记载汉车骑将军冯绲碑、《通川志》记载浮兰碑;《眉州江乡志》著录《成都古今前记》《后记》,《普慈志》载录《茗山平冠录》。这些方志中所记录的古碑、古书早已不存,我们只有通过方志的记载,才能得知它们曾经存世的信息。

(本文原为作者在2007年开设的《宋代文献专题研究》课程之“史部文献专题”的一节,收入论文集时略有删补,其中也参考了一些当代学者的论述,在文中未一一注明,于此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