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与众不同的滚雪球高手
7362300000053

第53章 股神炼成之道(3)

老实说,单听别人的意见,或只凭报纸、杂志的报道就想赚钱,这样的心态本身就已经是失败的根源。自己不下功夫研究,只想在上班之余,看看报章杂志有什么利多题材,以供买进股票之依据,这样是不可能成功的。天下岂有如此的美事真的想在股市赚钱的话,就得注意经济的动向,本地经济,世界经济,要每天不间断地注意.只要拥有一般程度的经济常识,谁都办得到,何况判断的材料大多出现在每天的报纸上,极为方便。

是川银藏把投资股市比喻为登山,理想的买点自然是在高度离山谷不很远的地方,可是当报纸、杂志出现利多消息时,通常股价已涨到离山顶很近的地方。自己收集情报,在低价区买进,耐心等待,这是投资股票的秘诀。

是川银藏投资“乌龟三原则”

1.是川银藏认为,投资人的心境必须和乌龟一样,慢慢观察,审慎买卖。

2.选择未来大有前途,却尚未被世人察觉的潜力股,长期持有。

3.每日盯牢经济与股市行情的变动,而且自己下功夫研究。不可太过于乐观,不要以为股市会永远涨个不停,而且要以自有资金操作股票投资五原则。

是川银藏“投资五原则”

1.选股票不要靠人推荐,要自己下功夫研究后选择;

2.自己要能预测一两年后的经济变化;

3.每只股票都有其适当价位,股价超越其应有水准,切忌追高;

4.股价最后还是得由其业绩决定,作手硬做的股票千万碰不得;

5.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事件,因此必须记住,投资股票永远有风险。

林园:他们叫我中国巴菲特

一个以8000元投资股市,16年后自称4亿的身家的矛盾体,他已经吸引了许多媒体的目。

他就是林园。

林园,出生于1963年,原籍陕西汉中,现任深圳市林园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深圳钱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是中国民间价值投资的代表人物之一。

林园的股票生涯充满了传奇,他从8000元起家,到现在已经身家数亿,而这个天文数字的变化只用了短短的16年。

林园,全身行头不过百元,没有名表、名车,没有随从,甚至没有自己的公司和职员,用一块三毛钱解决晚餐的人,他会是一个拥有4亿身家的“中国巴菲特”吗?

在16年中实现近97%的年均收益率,总资产实现5万倍以上的增值。

在进入股市之前,林园对股票一无所知。

1989年,林园全家人共同筹集了8000元人民币,进入股市。

林园分别买入了30股深发展银行的股票(账簿中简称“发行”),他以88.45元买入深发展股票,之后反复操作,短短几个月盈利12万元。

林园妹夫马先生说:“当时是1989年年底,我们都是凌晨3点就起来拿到股票在自由交易。那个时候特别简陋,大厅的中间有一块黑板,比如上面写着深原野,10块5毛有没有人要,可能过一会就会涨价到11块。有人就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和猪肉菜市场没有两样,这样来回倒几次就可以赚不少钱。如果有些朋友要买那只股票,又刚好有人想卖,我们还可以中间介绍一下,每笔可以赚到100多块钱。”

当时有不少人都发了大财。特别是1996年回到股市的时候,有些炒股人因此由几万炒到了几亿身家。

林园的发家致富与当时的深发展这只股票的关联甚大。

1988年,当时只有深发展一只股票在深圳特区证券公司上柜交易。深发展1987年发行股票成绩不理想,银行领导班子就讨论决定在1988年将老股民的20股并为一股,并印刷一种钞票似的票券作凭证,以示规范。还有一个类似存折的小本,用以表明股票拥有者的身份,以便于分红。

1992年,深发展刚上市时,20元一股没有人敢买。有人投了1万元,而今早已经变百万富翁了。

结果是很多稀里糊涂买股票的人却成了最大的赢家。

当时股市还是“T+0”,而且没有涨跌幅限制,一只股票经常大起大落。有的股票在一天内就涨了100%。

1994年至1995年间,是深发展上市2年后股价低徊了一段时间。林园以12元买入这只在原始股时代就让他获益匪浅的股票,并在1996年底至1997年初期间,以大约40元价格出手。

深发展在1997年以后跌了8年多,导致期间买入并长期持有者亏损严重。之后,深发展的向上复权价仍有90多元,原始股持有人至今仍挣了很多钱。不少业内人士笑说,自1997年以来,深发展(这只股票)有较大的二级市场风险,但没有IPO风险。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是选股票的问题,而是敢不敢买的问题。当时市场上没有长期投资的概念,常常是当天进出。股民完全是在听消息,谈不上技术含量。

在中国股市的那个特殊年代,持有原始股无疑是最迅速、最有效的发迹之路。

以1992年为分界点,足以说明当时的“大机会”。

持有沪市原始股的投资者,1992年以前的被套风险为6.06%,持有1992年原始股,被套的概率达到15.38%。

1990年至1992年:8000元“牛”成1000万元。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成立,股市开放,上证指数从99.98点一直上涨到1992年5月25日的1429.01点,涨幅达1329.30%。这个区间是中国股市诸多财富神话争相上演的时期,林园也不例外。

1991年初,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林园用他从股市赚来的100万元,在之后2年里,他收购并操作深发展、深原野、深锦兴、琼民源、深华新等原始股,在其上市后实现了十几乃至几十倍的增值。到1992年,林园所握有的股票市值已超过1000万元。

对于自己的第一个100万元,林园说:“当时的感觉就是终于可以不工作了!”

1994年7月29日,上证A股指数从最高1640.71点,跌至321.2点。这是真正的熊市。当时大部分股票市值都是2元或3元,10元以上的寥寥可数。

中国股市目前为止真正惨痛心扉的熊市有两轮,另一轮就是始于2001年6月,至今才稍见起色的漫漫熊途。

1993年熊市,倒下了一批曾在原始股市场挖到第一桶金的股民。

当年的管理层曾命令券商死守777,典型的护盘股票申能股份,每天开盘便打出100多万的巨单守在8.18元,从而促成了两次中级行情,一次次级反弹。

长达4年的“大熊”压垮了很多散户和机构,而林园却毫发无损,并安然脱身。

用林园自己的话来讲,每次熊市脱身,都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我只是选择优秀的公司和股票,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就决不投资。我有自己的投资铁律;这使我每次可以在股市长期走低前脱身。“这正是所谓”不战而胜”。

林园的投资铁律是什么呢?

林园说:“3年的跟踪期、行业熟悉原则、看3年内‘账好算’的企业、放弃未来盈利不确定的公司。”

从股市脱身的林园转向了其他领域,但却没有太大的收益。

1994年底,股市出现复苏迹象,林园也发现了“值得投资”的股票。他将前两年投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陆续撤回。

1996年至2001年:“长牛”带来4000万元。林园撤了。

从1996年初的500多点,上证A股指数蹿升至2001年6月14日的2341.02点。

林园所谓的“抓龙头中的龙头”策略这一次有了充分的体现:1996年底开始以22元买入四川长虹,最后以每股平均60元以上价格卖出(约半年),当时他各个账户上的长虹总计有100多万股,为他赚了4000多万元。

股评家黄健华曾说:“1996年到1997年,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股市投机性很强,政府为了打压这种投机行为,上了很多的新股,当时可以说炒新股必赚。”

股市继续向前,但是在闭着眼可以赚钱的大形势下,高收益会让人们有些盲目。不过这一次,“不战而胜”的林园再次明智地发现,投资股市的人们已经抛掉了所有的基本面,甚至技术面,而自己却又一次发现找到合适的公司和股票的难度,所以,自2000年以后就开始从股市撤出资金,而在股市达到顶峰之前,他已经全身而退。

2001年至2003年间,林园脱离股市去投资了房地产等其他实业领域。然而,他说过对其他的领域根本难以提起兴趣,也不愿提及所开发的地产项目。

2001年到2005年,黎明前的黑暗里,南方证券倒下了,德隆系倒下了,基金来了,QFII来了,股改启动了。

2003年底至2006年初:林园又开始露脸了。

“如果不考虑IPO等将造成的负面情况,2年或3年内大盘指数将冲高至5000点!“林园说,”95%股票估值仍然高,所以还要跌!但是我买的股票将会翻几倍,即便大盘不涨,我的股票依然会涨!”

重回A股时,林园的资金已经达到了近1.7亿元的规模。

林园这次重返股市主要采取组合投资的方式,每种组合投资规模可高达千万,所投资的股票数量也明显上升。在这轮投资中,他的重仓股主要是贵州茅台、五粮液、铜都、云南白药、招商银行、宝钢、武钢、万科、中原高速等“准龙头”股以及可转债。

林园在选好个股后,先是少量买入一些做跟踪,时间可能会长达三年。其次,就是反复调研,然后在合适时机大量买入。然后每个月都会通过电话、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所持有的股票公司经营是否发生了变化。

林园2003年开始买入的贵州茅台,是因为他在1994年和1995年的时候,就开始关注白酒行业了,林园所买入的股票到达一定的组合比例后,他不会轻易买卖。只有公司的基本面出了问题,或者未来发展看不清楚之后,他才会考虑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