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词赏析七讲
7087700000036

第36章 第七讲 比较(4)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

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白居易作付乐伎演唱。

诗歌对精练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练。《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剪裁,却表现出独到的匠心。

【按语】

白居易原作并不出彩,刘禹锡删去两句,成为一首绝句,立刻精彩,由此可以看到改诗的诀窍。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题为“赠刘景文”的诗,赠给另一个人也是可以的。因为它实在是一首写景诗,也可以题为“初冬”。作者只是自道所得,与赠给谁没有关系。诗中关键词是“一年好景”。如果搞一个问卷调查:“你认为‘一年好景’何在?a.春,b.夏,c.秋,d.冬。”统计结果不会出人意外:春季得票第一,秋季第二——“春秋多佳日”这个命题,自陶渊明以来,在世间已成定论。苏东坡这首诗却说一年好景正在初冬,令人耳目一新。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用对仗的方式,写物候的变迁——荷、菊这两种在夏秋间最美的景物,入冬早已过气,而呈现出一派残败衰飒的景象,不免有煞风景。不过,诗人从中却领略到一种特殊的美感——通过“已无——犹有”的勾勒暗示出来。不仅“菊残”一句如此,就连“荷尽”一句,也能使人联想到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而别饶意味。“傲霜枝”对“擎雨盖”,不但形象生动,对仗工稳,而且包含着对人格(坚忍独立)的标榜。对于“一年好景”,这是必不可少的铺垫和陪衬,能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期待,好比打排球的一传。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两句用唱答的方式,写初冬之好景。“一年”句是提唱,作用在于引起注意,用祈使的语气(“君须记”),表明作者将自道所得,读者须洗耳恭听。好比打排球的二传,将球高高托起(钟振振之喻)。“正是”句是结穴,好比扣球得分,是曲径通到之幽处,是渐入之后之佳境——初冬有一段气温回升的小阳春天气,“橙黄橘绿”,正在其时。“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是其色彩美,硕果累累是其形容美(让人感到收获的喜悦),饱经风霜性格成熟是其内在美(人格美的象征),秀色可餐是其通感美(通感于味觉),可谓美不胜收。于是,你不得不佩服诗人对“一年美景”的这个发明,不得不承认这个案翻得有理。

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受到一首唐诗影响的,这首唐诗就是韩愈的《早春寄张水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中说一春好景乃在早春,同样是自道所得,同样是美的发明。“寄张水部”还是寄李水部,同样无关紧要。而“最是一年春好处”,与“一年好景君须记”,连口吻都是一致的。

不过,苏诗之美又并不为韩诗所掩。“橙黄橘绿”所含的秀色可餐之意,就为韩诗所无,而这一点恰恰是苏诗写景的特色——“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晓景》)等,和“橙黄橘绿”的写景一样津津有味,句句不离美食家本色,饶有生活情趣。

这首诗后来入《千家诗》,影响长远。举今人绝句为例,“果州气馥水都香,橙橘漫山绿间黄。记得千家诗一首,一年好景在吾乡。”(杨析综《南充农家》)便是一个人看到家乡果园景色,记起儿时读过的这首诗,而兴不可遏的写照。足见一首好诗对读者在精神上可以有多么长远的影响。

【按语】

没有韩愈的那首诗,可能就没有苏轼的这首诗;没有苏轼的这首诗,就一定没有杨析综的那首诗。赏析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对于学习取法古代名篇,应有一定的启示。

葬花辞(清)曹雪芹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中诗词曲极多,而以黛玉《葬花辞》为第一。这首歌辞在小说中,是完成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笔。

黛玉早失父母,可谓薄命。她心性甚高,住在贾府,常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小性儿。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周围男性,除了一个宝玉,全是浊物。尽管彼此倾心,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于相互表白,只能不断试探,一会儿好了,一会儿又恼了。葬花的前一天,她到怡红院去,恰好晴雯和碧痕拌了嘴,听见敲门也不问是谁,硬是不开。善感的她在情感受到伤害,接下来就有葬花和《葬花辞》。歌辞的关键词是“孤”、“洁”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