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街谈巷议的情景和一个官人的仓皇举止,将黄巢军入长安之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和由此引起的社会震动,描绘得十分逼真。战争本身是残酷的,尤其在古代战争中,妇女往往被作为一种特殊战利品,而遭到非人的待遇。所谓“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蔡琰)《秦妇吟》不但直接通过一个妇女的遭遇来展示战乱风云,而且还用大量篇幅以秦妇声口毕述诸邻女伴种种不幸,画出大乱中长安女子群像,具有相当的认识价值。其中“旋抽金线学缝旗,才上雕鞍教走马”二句,通过贵家少妇的生活丕变,“路上乞浆逢一翁”一段,通过因破落而被骨肉遗弃的富家翁的遭遇,使人对当时动乱世情窥斑见豹。后文“还将短发戴华簪”数句虽属漫画笔墨,又足见农民将领迷恋富贵安乐,得意忘形,闹剧中有足悲者。从“昨日官军收赤水”到“又道官军悉败绩”十数句,既见农民军斗争之艰难顽强,又见其志气实力之日渐衰竭……凡此刻画处,皆力透纸背;描摹处,皆情态毕见。没有十分的艺术功力,焉足办此。《秦妇吟》还着重环境气氛的创造。如: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这一节写兵燹后的长安被破坏无遗的状况,从坊市到宫室,从树木到建筑,曲曲道来,纤毫毕见,其笔力似在《长恨歌》《连昌宫词》描写“安史之乱”导致破坏的文字之上。尤其“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竟使时人垂讶,堪称警策之句。“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洛阳呢,“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而一个妇人在茫茫宇宙中踽踽独行,“朝携宝货无人问,暮插金钗惟独行”。到处是死一般的沉寂,甚至比爆发还可怕,这些描写较之汉魏古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一类诗句表现力更强,更细致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恐怖气氛。
《秦妇吟》在思想内容上是复杂而丰富的,艺术上则有所开创,在古代叙事诗中堪称扛鼎之作。由于韦庄的写实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他的阶级偏见,从而使得此诗在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长恨歌》之后,为唐代叙事诗树起了第三座丰碑。
【按语】
这篇赏析指出——《秦妇吟》是一个动乱时代之面面观,它的笔锋所及,又远不止于农民军一面,同时还涉及了封建统治者内部。韦庄在描写自己亲身体验、思考和感受过的社会生活时,违背了个人的政治同情和阶级偏见,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李唐王朝的官军和割据的军阀。诗人甚至痛心地指出,他们的罪恶有甚于“贼寇”黄巢。这就是通过论世,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阅读史诗得出的结论。
关山月(宋)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乐府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这首借乐府古题抒发对国事的现实感愤的诗,是陆游于淳熙四年(1177)在成都时作。五年前诗人到过南郑前线,职衔是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与主将王炎关系亲密。他们热心筹划恢复大业时,南宋政策变为对金求和,王炎被调离前线,随即罢官,从此西线无战事。在诗中,陆游更把“将军不战”的局面追溯到十五年前的隆兴和议,批判的锋芒直指朝廷:“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这两句是全诗的纲,写出了一个大气候,以下两句再写上层腐化生活和战备不修的状况:“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厩马肥死,与将军不战,英雄髀肉复生,同可发人一慨。战马的形象从来是“锋棱瘦骨成”(杜甫)、“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李贺)的,其死不是悲,可悲在于肥死——一“肥”字耐人玩味。则南宋一朝的文恬武嬉,于此可见一斑。
“戍楼刁斗催落月”四句用特写镜头加内心独白,写出等闲白头的战士月下的悲哀。诗中“三十从军今白发”的征戍者,实是一代健儿的写照。战声的低落使他感到消沉,在月夜想起无数阵亡的战友,他们洒血抛骨,作了徒然的牺牲,叫幸存的人为之难过,这种悲愤尽管宣泄于笛声,却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和戎诏下有伤军心也若此!
“中原干戈古亦闻”二句是抒情性议论。古代也有边患,汉唐也发生过抵御异族的战争,甚至也有胡马窥江之事,然而,让异族几十年盘踞中原奴役汉族的事则闻所未闻。这实际上是谴责南宋最高统治者的无能与不肖。诗人想象沦陷区人民对南宋王朝寄予的厚望和失望,及其在铁蹄蹂躏下的悲痛境遇:“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和戎诏下大失民心也若此!
七言古体诗一般宜于铺叙刻画和酣畅地抒情,唐以来作者动辄数百言,乃至上千言,而陆游的七古没有超出三百字的。故《石遗室诗话》云:“放翁古诗善于用短。”像这首《关山月》几乎概括了南宋一代社会现实,却只有十二句八十余字。诗人从长达十五年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中挑选出三个很典型的画面:朱门、戍地、沦陷区的情景,而“朱门沉沉按歌舞”、“沙头空照征人骨”、“几处今宵垂泪痕”这些空间距离很大的画面,却由于时间的统一,即发生在同一个月夜,而紧密联系起来。
【按语】
《关山月》借古题叙时事,几乎概括了南宋一代社会现实:自宋孝宗隆兴和议以后,宋室对外政策由备战转为向金求和,从而战声沉寂,文恬武嬉,恢复无望,国事堪忧。面对这样的现实,爱国诗人所以倍觉沉痛。
汶川纪行(现代)于右任
往哲辛勤迹未消,流传佳话水迢迢。
曾经玉垒关前望,父子河渠夫妇桥。
《汶川纪行》共七首,此其一,作者自注云:“在灌县一日,游伏龙观、二王庙,并观索桥。”灌县即今四川都江堰市,举世闻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在焉。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建在江心,把岷江劈为内外二江,外江排洪,内江灌溉;飞沙堰泄洪排沙,调节水量;宝瓶口状若瓶颈,为内江总引水口。这项水利工程相传是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历二千余年,至今造福川西平原,而玉垒山麓的二王庙,就是为纪念李冰父子而修的。
二王庙前的安澜桥亦称索桥,是都江堰一大景观,它为行人提供交通和旅游设施。然而在索桥修建之前,此间仅有官渡可通。相传清顺治年间一位姓何的秀才,从妻子纺绩过程中得到启示,首议架桥。办法是以竹为缆,铺以木板,悬于江上。这项工程为两岸群众带来方便,又由于缺乏安全设施,而出了事故——赶集的人群踏翻索桥,落水身亡——于是何秀才锒铛入狱,成了牺牲,索桥亦废。秀才娘子悲痛之余,却不服输。她从幼儿的摇篮不易倾覆得到启示,于嘉庆年间重建索桥,增设了两边的扶栏,获得了成功。后人因称之为“夫妻桥”。今日索桥仍仿原样而固之以钢索,就更加安全了。
无论是古代的李冰父子,还是传说中的秀才夫妇,他们的事迹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某些传统的美德和高尚品质,那就是智慧勤劳,前仆后继,勇于献身的精神。作为追随中山先生从事国民革命数十年的元老,作者歌咏先贤往哲,其意固不止于李冰父子与秀才夫妇,这是诗的兴味所在。
这首诗颇具风调。作者对于先贤往哲的事迹,仅仅提到而已,并没有大唱赞歌。他似乎不经意道:“曾经玉垒关前望,父子河渠夫妇桥”,一种肃然起敬之意,一种心驰神往之情,溢于言表。而谓艰难劳苦之业绩为“佳话”及“迹未消”三字轻描淡写,无艰难劳苦之态,而有举重若轻之力;“水迢迢”三字兴象超妙,扣佳话之“流传”不绝极切;“父子河渠”与“夫妇桥”的句中自对,更是信手拈来,天衣无缝,越读越有味。
【按语】
这首小诗就都江堰二王庙前的索桥题咏,涉及安澜桥修建过程中一段可歌可泣的传说,因而了解这一传说,才能更好地发明这首诗饱含的情感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