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
6998400000039

第39章 白银帝国(4)

崇祯元年(1627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御宇天下数月后断然翦除了魏忠贤阉党,也是这个原因朱由检曾被视为一代中兴之主。

其实,除掉魏忠贤并不代表朱由检有多强的能力,魏忠贤所有的权力都来自天启皇帝的信任,一旦天启皇帝死掉,魏忠贤还是那个刚刚进宫的小杂役。另一方面,魏忠贤消失并不代表大明帝国立刻变成清平世界,崇祯皇帝还是要面对无尽的内忧外患。

先说外患。

崇祯年间皇太极称帝,国号“清”,不但锦州、松山、塔山、清山等关外重镇一个个沦入敌手,皇太极还先后四次绕过山海关、兵临北京城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极大消耗了大明帝国的实力。

如果单从经济实力对比来看,后金与大明帝国就如同地球人对阵变形金刚,一点胜利的机会都没有。大明帝国人口约为一亿,后金人口满打满算不过二百万人;大明帝国有着广袤的国土,粮食、纺织、造船等各种产业一应俱全,后金只有畜牧业,吃粮食基本靠抢;后金军队全算上不过二十万人,大明帝国的常备军却有一百八十万,另外还有西洋进口的“红衣大炮”、装备有火枪的神机营……

对此,皇太极有着清醒的认识,从为数不多的前清资料来看,他从来没想过要取代明朝,而是想方设法在与明朝谈判,效法当年宋辽澶渊之盟。

如果没有“内忧”的话,皇太极这种想法是对的。内忧即流寇,有了内忧,皇太极犹如增加百万雄兵,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人们都知道,崇祯二年崇祯皇帝冤杀了抗清名将袁崇焕,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陕西大旱。陕西督抚在奏折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去岁一年无雨,八九月间人们尚能采山间蓬草而食,可延不死;十月蓬草皆尽,就开始剥树皮,也可稍缓其死;冬天的时候树皮也吃光了,人们只有掘观音土为食了,数日后就会腹胀下坠而死;有人不甘心食石而死,始相聚为盗……这些“盗贼”中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李自成。

仿佛苍天不再眷顾这个久已失德的国度,此后,大明帝国发生了更为严重的灾荒,崇祯十年到十七年河南地区居然连旱七年。

在尘封的故纸堆中,人们经常以“卖儿卖女”、“鬻妻卖子”这样的词汇形容灾荒的悲惨。崇祯十年后人们才明白,骨肉分离、卖儿卖女并不是最悲惨的事情,最悲惨的事情是,卖儿卖女却卖不掉,倒贴钱也卖不掉!

旷日持久的灾荒耗尽了黎民百姓的财富,倒卖人口成为赔本生意,开始的时候一个子女价格不足一头猪、后来不足一只鸡,再后来只能白送,最后卖人者反而要倒贴钱!是啊,灾荒之年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丝活命的希望,买走了一个人就多了一份负担,所谓原来的“小康之家”每日也仅得一粥,再买来一个人,咱这日子还过不过了?对此,时人评论:此亦千古所不经见之事!

如果绝大部分普通人都到了“夫弃其妻、父弃其子”的地步,社会正常秩序恐怕早已崩溃,只有毁灭一切的天下大乱才能整合现行利益格局,也只有开天辟地的革命才能强迫皇帝放弃手中的财富!

凶年不肯就死者,必沦为盗!

各路流寇纷纷出世,飞天虎、飞山虎、混天王、王和尚、黑杀神、大红狼、小红狼、一丈青、上天龙、过天星……最终,“迎闯王、不纳粮”的儿歌响遍天下!

关外抗清,需要钱!

内平流寇,需要钱!

救民于水火,就更需要钱!

就在这个时候,大明帝国没钱了,整个帝国都没钱了。

自隆庆开海,大明帝国的白银主要来自海外贸易,这也算是中国进入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步吧。我们说过,依靠外贸供应货币存在重大缺陷,这等于把货币命脉交于人手,海外贸易航路有可能衰落、国际贸易商有可能不再与大明帝国做生意、海外白银也有可能枯竭……

朱由检很倒霉,这些事情他全碰到了。

——隆庆朝开放海禁,对日贸易成为大明帝国重要的白银输入途径。与大明帝国相比,当时的日本是一个更为开放的国度,在外国传教士引导下,本土基督徒曾一度占到很高比例。崇祯十年(1637年)日本出事了,由于无法容忍封建领主的残酷压迫,部分基督徒在正月十五起事,战火席卷了整个九州岛。鉴于部分海外商船在基督徒起义中非常不友好的表现(帮助起义者,对德川幕府军队开炮),德川幕府决定对外部世界永久性关上日本的大门,日本开始长达二百年的“闭关锁国”。以上事件反应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大明帝国,一则是倭寇彻底消失了,二则是来自日本的白银也不见了。

——16世纪末,西方列强全球争霸已经从文斗改为武斗,西班牙对英国动手了。很快,第一代日不落帝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新贵英国击溃,西属海外殖民地也同时开始衰落。这个消息对大明帝国绝对是不幸的,因为,大明帝国白银贸易最主要的航道恰恰就掌握在西班牙殖民者手中——西属殖民地吕宋岛(今菲律宾)。西班牙帝国的海外殖民史本来就是一部抢劫史,海外贸易赚钱的时候就当国际倒爷,没钱赚的时候就操起老本行——抢劫。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一月吕宋岛上三万早已定居于此的华人被屠杀,随之吕宋岛对华贸易中断,大明帝国最重要的海外白银输入也被迫停止。

——最后一条白银输入途径来自“美洲——马六甲、澳门——大明帝国”,这条航路此前掌握在葡萄牙人手中。崇祯十三年(1640年),荷兰人开始进攻马六甲海峡,次年,马六甲被荷兰人攻破,非但美洲白银不能输入中国,就连澳门的白银贸易也被迫停止了。而在长达一年的战争中,自顾不暇的大明帝国未派一兵一舰,没有保护这条最后的白银生命线。

崇祯十三年之前,每年从海外贸易流入大明帝国的白银仍约三百万两,到了崇祯十五年就剩下一百多万两了。

货币是经济的血液,失去了白银储备的货币经济最直接的后果是物价飞涨。在中原之地,崇祯十年一石米不足四、五钱白银;崇祯十二年,一石米的价格为白银一两五钱;崇祯十四年,一石米的价格上涨到白银四两。

米价四年内十倍涨幅并不算什么,因为,后一个因素会使得物价以级数翻倍——铜银比价。中原素来银铜并行,大宗货物用白银、小生意用铜钱,崇祯十年之前,一两白银大约可以兑换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枚铜钱,一年之后,一两白银居然可以兑换三千枚铜钱。一条鞭法推行之后,大明帝国所有的赋税都要缴纳白银,普通百姓手中更多的是铜钱,随着粮价上升和铜银比价狂飙,普通人更加难以活命。

大厦将倾、狂澜既倒之时,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朱由检拿出了自己的手腕——不是救灾、不是整饬兵备,而是伸手向全国人民要钱:只要有钱,我就能搞定所有的事情;没有货币增量没关系,还有货币存量,只要聚敛天下之财,何愁大事不成?

说起崇祯皇帝朱由检,史学界颇有很多同情者:他生活节俭、不近女色,每天批阅奏章都要到深夜,在治史者看来就算是中兴令主也不过如此!在史册上崇祯皇帝也有很多褒义词,焦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

在我看来,崇祯皇帝最大的特点却是能搂钱、特别能搂钱,就连以聚敛著称的万历皇帝也远远比不上他的孙子。

为了平叛、为了平辽,崇祯宣布,在万历末年的基础上(请注意这句)再加征“辽饷”、“剿饷”、“练饷”:崇祯四年开征辽饷,当年辽饷总数就高达一千万两;中原旱魃肆虐,崇祯十年却开征剿饷,当年剿饷高达二百八十万两;海外白银已经枯竭,崇祯十二年依旧开征“练饷”,当年练饷高达七百三十万两!

仅以上几项相加就接近两千万两白银!要知道,万历年间海外白银充足,朱翊钧的矿税不过才搂了五百万两白银,就这还被骂了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