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线生活
6996400000007

第7章 一线到二线的距离——我不再是从前了(3)

老张退休前是法官,刚退下来的那种失落感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候特别不习惯,觉得自己没用,但又找不到事情做,每天都希望两个儿子能过来陪着聊聊天,哪怕是坐着不说话也行。”但慢慢地,老张明白,儿子工作非常忙,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还不如自己寻找娱乐方式。他让儿子把家里的那台二手电脑搬了过来,虽说没接上网,但光是那些纸牌游戏就够老两口玩上好几个小时了。

而最让老张感兴趣的是炒股,他说他炒股倒并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但至少每天生活中有了一样可以寄托的东西。儿子们也都在炒,有时候三个人凑在一起讨论什么股涨得好,什么股值得买,这让老张觉得很开心。

有些人自认为是船到码头车到站,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因而情绪低落,终日消沉,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感兴趣,这种心理也是对自身健康不利的。

自信、开朗是陈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家住桂花城的陈老师,每天的生活是这样安排的:早上打一通太极拳,上午买菜搞卫生,下午到附近的一家毛线店跟人家学打毛线。晚上的活动很随意。天气好的时候,她和老伴会到西城广场,散散步,看看孩子们溜冰,或者和广场上的同龄人聊聊天。有时候,也会到电影院看场电影。天气不好,她就在家里练练书法。陈老师的女儿在上海,儿子在新加坡,家里只有她和老伴。她说:“儿女不在身边,难免有时感到孤独,尤其是节假日来临的时候。但如果自己安排好生活,也会有不少乐趣的。”

所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为自己制定二线计划很有必要,在我们制定二线计划时,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切合自身实际,达到充实自己的目的。

(1)调整心态,顺应规律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离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既是老年人应有的权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是老年人应尽的义务,是促进职工队伍新陈代谢的必要手段,老年人必须在心理上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而且,离退休后,要消除“树老根枯”、“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将离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善于学习,渴求新知

“活到老,学到老”,正如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一方面,学习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社会变迁风起云涌,老年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3)培养爱好,寄托精神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业余爱好,只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退休后正可利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这一乐趣。即便先前没有特殊爱好的,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气功、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都能使参加者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4)扩大社交,排解寂寞

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但老年人不应自我封闭,不仅应该努力保持与旧友的关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间也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5)生活自律,保健身体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离退休后也可以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适合自己的休息、运动和娱乐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走出二线烦恼门

老年人退休后,心理变化很大,各种烦恼也随即而来。有的人心情烦躁,性子急,耐性差,闲不下来;有的人爱发牢骚,喜欢自夸,常常看不惯这、看不惯那;有的人固执死板,性情孤僻,说什么就干什么,一旦形成成见就不易改变;有的人表现得孤苦伶仃,寡言少语,觉得退休后大势已去,生活无味;有的人不爱活动,不相信别人;有的人絮絮叨叨,与年轻人合不来,等等。

因为退休后的众多烦恼,使老人容易产生多疑、敏感的心理。有些老同志,自尊心极强,可同时又很敏感和多疑。别人稍有不同意见或遇有生活中的一点点不愉快,就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尊重或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下降等,因而变得心神不宁,疑虑重重。

随着年龄增高,体质减弱,时时感到力不从心,觉得“衰老了”、“不中用了”,发出风烛残年的感叹,甚至产生万念俱灰、精神空虚及死亡临近的焦虑和恐惧感。但是,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身体还好,精力旺盛,从内心深处不愿意承认自己衰老,并过高要求自己,产生争强好胜、急躁不安的情绪。

退休真好,一位老人这样说:“我一退休,就一下觉得全身心都轻松了。从此单位的是是非非、吵吵闹闹全跟我没有关系,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惬意。人到六十岁就有拒绝的权力,对有些人和事可以说‘不’了。不想参加的活动就不去,不想开的会就不开,不想见的人就不见,不想听的话就不听……退休了也能找到许多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

另一位老人说,有的人在退休之后,感到有些失落和寂寞,不过我却没有这种感觉。只是觉得少了一些约束,多了许多自由,被人支使的感觉完全消失了,突然感到自己的活动时空一下子扩大了许多,可以安心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作为一个自由人,不再为名利去拼搏,少了许多烦恼,可以安然地生活。只有不为名利羁绊,不为生活困惑,才会活得潇洒、自在,才能去做一份自由自在的事。

由于有了许多空闲,又是处在稳定、祥和的氛围之中,可以悠闲地回看自己,检讨过去。岁月如流,流过繁忙,流过艰难,流逝青春,流逝壮志。曾经震撼心灵的各种运动,是那样频繁,是何等紧张,回想起来,还是让人心惊胆战,能够平安度过许多激流险滩,实在是一种幸运。一路磕磕绊绊,进入中年,已消磨了大好时光。如今,风和日丽,烟尘滤尽,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悠闲地垂钓、吟唱,可以毫无顾忌地谈天说地。

老年人要消除“树老根枯”、“日暮途穷”的消极心理。要认识到退休只是人生另一阶段的开始,是一种具有成熟美好新生活的开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每个退休者面前,还有很长的生活路程,要自觉地安排好自己的夕阳生活。

树立积极地生活方式,应坚持早睡早起,常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多走出家门,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各种活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丰富个人生活。李岚清副总理退休后,写出了《教育访谈录》、《音乐笔谈》,71岁时还学习篆刻,并举办讲座谈人生,堪称全国人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楷模。

在职时不论职务高低,都有一定的工作任务、活动范围和社会地位,一旦退职后,这种规律性受到限制,在一段时间内必然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平衡,这不足为怪,但主观上应积极调整情绪,建立新的心理平衡,尽量减轻和缩短不适应的过程。应该想到,年老退休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成天想不通,忧郁孤独,会损害自身健康。

在淮南煤矿老年大学,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忙忙碌碌的老人:他满头白发,气质儒雅,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他就是退休干部吴维汉先生。吴老70多岁了,退休后他一头就扎进了淮南煤矿老年大学,在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和诗词,并为老年大学和淮南煤矿诗词学会无偿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十几年的老年大学的生活,使他增长了才干,丰富了生活,促进了健康,陶冶了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