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学校工作人员大调整,要求一批岁数大的老职工提前退休,老李本不在名单之内,可他主动要求提前退休,说是要给年轻人更多的发展机会,校方研究之后,同意了老李的要求。
老李退休后,开始一心研究自己喜爱的苏东坡诗词,几乎每期校报上都能看到他洋洋洒洒的文章和颇有见地的观点,还有一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在专业研究之余,他还开始写回忆录,准备给自己曲折坎坷的一生做个总结,对于老李来说,文章的发表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所做的这些充实丰富了他的晚年生活。
如果卸下乌纱帽后,心还在官场,念念不忘权势,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慨叹“人走茶凉”,不知日之所终。这样做只是和自己过不去。
角色转换,靠自我调试,靠寻找平衡。按照新角色生活,心灵空间自然扩大,在平凡中从容生活,或读书看报,抚琴对弈;或耍拳舞剑,唱歌听戏;或栽花种草,养鸟养鱼;或远足旅游,饱览山水,这不正是有滋有味的晚年么?
老年退休,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在生活上会有很多的不适应,有的意志消沉,对生活充满了沮丧。而有的老人则能找到自己的爱好,勇敢地转出这个角,重新找到自己的快乐,幸福地生活。
石师傅年轻时非常喜欢绘画,可由于工作繁忙家务缠身,没有过多地发展爱好。从武钢某厂退休后,他翻出心爱的画笔、画板,决定重新画画。他常常背着画板和干粮到郊外写生,把对生活的感悟倾泻于画笔下。
同事老张看了石师傅的画作后,爱不释手地说:“你何不把这些年的心血汇集成画册,送给同事朋友欣赏。”一语惊醒梦中人,石师傅精挑细选了几十幅作品,找到印刷厂,制成了精美的画册。
过春节的时候,他把要好的老同事请到家里,举行了热闹的首发式,同事纷纷说:“石师傅画出了老人美好的生活。”
胡阿姨退休时,便决定投资做小生意。经过考察,她发现小区早点生意“俏”,于是她将住房调到邻街的一楼,买来锅碗瓢盆,生意就开张了。胡阿姨做的热干面、汤粉和小笼包慢慢地小有名气,顾客越来越多,可她发现附近学校部分孩子的中饭是个问题。于是,她停了早点摊,专心照顾20多名孩子的中餐。每天中午,胡阿姨既要招呼孩子们吃饭,又要安排他们睡午觉、写作业,责任心比家长还强。听到孩子和家长们一口一个“阿姨”叫自己,胡阿姨心里不知有多甜!
袁工退休前是位坐办公室的工程师,他退休时背也驮了,顶也秃了,眼也花了,耳朵也背了。“再这样下去,我就没法生活了。”袁工忧心忡忡地说。医生建议袁工静养,可他住在闹市,坏境极为嘈杂。为了修身养性,袁工在离家不远的一块荒地处租了间民房,买来蔬菜种子种下,施肥、锄草,然后看着嫩芽破土,慢慢长大。青椒熟了,茄子嫩了,他第一时间送给子女和同事尝鲜:“这可是绝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啊!”由于和自然做伴,现在的袁工腰杆挺直了,耳聪目明。
作为一名二线老人,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生活较之以前有所改变,我们不再是人前马后、浴血奋战的职场好汉了,现在的我们只是二线生活上的一员,我们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不变的是我们还有属于自己的追求,我们还可以完成很多年前想完成但未完成的心愿。
远离二线综合症
二线综合症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容易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的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它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离休和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由此,当事者在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由于适应不了环境的突然改变,很容易出现情绪上的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引起疾病。
二线综合症表现为性情变化明显,要么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不言不语,要么急躁易怒、坐立不安、唠唠叨叨;行为反复、无所适从;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经常出错;对现实不满,容易怀旧,并产生偏见。总之,其行为举止明显不同于以往,给人的印象是离退休前后判若两人。这种性情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往往可以引起一些疾病的发生,原来身体健康的人会产生某些疾病,原来有慢性病的则会加重病情。有心理学者曾对某市20位同一年从处级岗位上退下来的干部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退休时身体并无大碍的老年人,两年内竟有五位去世,还有六位重病缠身。可见,离退休真是一道“事故多发”的坎。
这些情况的产生主要是一些人从几十年有规律和有节奏感、责任感的在职生活,变成无约束的自由支配时间的退休生活,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空虚、焦虑或忧愁等心理的或生理的症状。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认识退休以及退休后应干点什么好。
退休是人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时人的生理机能开始衰退,体力和智力都明显不及过去,许多疾病已经或正在产生,故到了法定年龄,理当高高兴兴地退休。退休后也绝不是无事可做,应根据自己的体力、精力情况,确立一个目标,订出一个计划,或继续关心过去所从事的事业,出主意,当参谋;或系统总结自己的经验,著书立说,写回忆录。但不管干什么,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加强自我保健,积极学习养生之道,避免、减少疾病的发生。
王局长退到了二线,百无聊赖地打发着日子,度日如年。老伴拉他去跳老年迪斯科锻炼身体,他觉得不习惯;邻居邀他去打牌、钓鱼,他认为那没有意思。寂寞和孤独不断袭来,他感到胸闷气短、思维迟钝,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
“莫非有病?”他去了医院,可是一检查,医生说什么器质性疾病也没有。
像不少老同志退休后一样,王局长的工作乐趣在骤然间消失,使他对生存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光阴的流逝给他留下了“花落去”的无奈。他的情绪越来越低沉……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怀旧、依恋,由于突然离开工作岗位,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相处的同志,从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怀旧、依恋感。
失落、惆怅,有些老同志在职时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一旦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上退下来,说话没有过去灵了,办事没有过去顺了,失落与惆怅感油然而生。在他们卸下繁重的工作担子时,同以前的忙忙碌碌相比,还会产生无所事事的感觉。加之,与外界交往减少,“门前冷落车马稀”,更使其“平日里又添一层愁”。
当然,并非每一个离退休的老人都会出现以上情形,离退休综合症形成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它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生活形态和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个头不高、面容黝黑、头发斑白的张正方老人侍弄着定海鸭蛋岭半山腰的一处菜田,浑身上下透出一副地道的农民模样。其实,今年75岁的他当菜农才3年,每天一清早就出现在田头,一连劳作四五个小时,别人问他为什么喜欢做菜农时,他静静地说:“只因喜欢这静静的山、这绿油油的颜色。”
老人刚退休的时候也是神情沮丧,对未来感到失望和绝望,能够明显地感到身体的老化,疾病缠身,暗淡的眼神看不到一丝活力。后来在一个电视节目的启发下,老人顿时被乡间的清静和绿色感染了,打起了去乡间当个农民的念头。
老人从原舟山石化学校退休前,当过老师、教务室主任、总务处主任、校办公司经理,退休后,除了到老年大学、到小学教书外,爬定海城区的各个山头成了他的兴趣。上下山途中,他看到有农民侍弄菜地,有点“眼红”。他在鸭蛋岭、红卫水库附近,花半月时间,清理出一块杂草地后,又一点一点开辟成菜田。当老人退休后有了去乡间的念头后,就搬到了这里居住。
老人每天精心劳作,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半依着锄头,醉心地微笑。“我喜欢这绿油油的颜色,让人心情舒畅,看着自己种的蔬菜节节长,特别的满足,家人都说我脾气变好了,以前我在家爱生气、爱发火。”在乡间老人体会到了很多好处,心情渐渐开朗起来,身体也一天比一天硬朗,在青山绿意中老人的身体健康了,连伤风感冒都没犯过一次,别人都看不出我得了17年糖尿病,连医生都称奇。
种子、化肥……农田上每年需投入五六百元,但收上来的农作物从来不卖。蔬菜除了供应自己和两个儿子外,还送给亲朋好友、邻居们尝鲜。老伴这几天帮他收番薯,运下山途中,见到熟人就送。有路人经过要点葱什么的,老人忙颔首答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的这块菜田也成了孙子孙女亲近大自然的基地。孩子们在这里认识蔬菜品种、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孙子还喜欢拿起锄头翻一下土。这里还是一帮退休老同事的野餐活动基地。老人指点着菜田说:“今年的秋季野餐活动进入倒计时,大家凑些柴火钱,采挖了番薯、玉米……拿到附近农民家里烧着吃,很有趣,很开心的。”
为自己制定二线计划
退休是件很正常的事情。老人应为自己拟定个“二线计划”,使得自己仍能沉浸在希望、期待、充实与快乐的气氛之中。老年人在工作岗位上操劳了大半辈子,很可能放弃过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求知、学艺、爱好和休闲。退休之后,把这些重新捡起来,以弥补往日的遗憾,充实生活。有些老年人退休后,书画、写作、棋艺等大有长进,正是抓住了晚年的光阴从容进取的结果。
老张70多岁了,可也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