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线生活
6996400000008

第8章 一线到二线的距离——我不再是从前了(4)

吴维汉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写毛笔字,那时他认为自己的书法已经不错了,每每逢年过节,他便给别人写写春联和中堂,并认为自己写得不错而沾沾自喜。但自从进了老年大学书法班经过正规的训练后,他才发现自己以前所写的充其量是一种毛笔字,离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差得远呢。从此他便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书法艺术之中去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他的书法已经登堂入室了,先后在《老年教育》杂志、《老年教育报》、《淮南日报》、《淮南矿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了几十幅作品。

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吴老又爱上了古诗词,他又走进了老年大学的诗词班,沉浸在诗词的格律之中。吴老对古诗词的领悟能力比较强,加之他谦虚好学,很快律诗、绝句、填词等都能驾轻就熟,所写诗词无论是意境、格律、遣词造句都能很好地把握。迄今为止,他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了诗词作品50余首,有的作品还获得了有关大赛的奖项。除此之外,吴维汉还爱好写作,他在年轻时曾在宣传部门干过,对写作情有独钟,直到现在依然痴心不改,在吟诗学书之余还常舞文弄墨,写写短小的文章,并常见于报端。他的文章大多写的是书法诗词知识、生活随笔,另外还有对老年大学的一些优秀学员的报道,宣传了淮南煤矿老年大学,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如老年大学的一位学员得了肺癌,该学员以极乐观的精神笑对癌魔,吴老深受感动,便写了一篇《笑对人生》的通讯,在报上发表后,使该学员倍受鼓舞,生活的信心更强了。还有生活随笔《老伴的电话情结》、《陪老伴坐飞机旅游》等文,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人间的真情。有的文章还被《淮南日报》用在头条位置。吴老的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简洁、文采斐然,至今已在报刊上发表了各类文章近400篇。

吴老还发展会员,组织会员采风,征文组稿,对征集的稿件进行修改,尤其近年来他和诗词学会的其他同志一起编辑的《淮南煤矿诗词集》,在他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淮南煤矿诗词学会焕发着勃勃生机,几年间创作了大量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吴维汉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是没有一分钱的报酬的,但他乐此不疲。他说,我不是为了钱,我把这些工作作为老年生活的一种方式,它让我增长了才干,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服务了社会,促进了健康,结交了朋友,我感到很幸福。

老年人的烦恼都是由各种心情导致的,所以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应该勇敢的走出自己的情绪小圈子。

(1)忌沉缅于往昔

在闲暇时,偶尔追溯往事,怀故忆旧,一般无碍健康。如果沉缅于往昔、叹息感伤,势必增加寂寞、孤独和抑郁情绪。久之,可使心身疾病发病率成倍增长。

(2)忌多疑

有些老同志常对某种没有根据的事实偏信不疑,甚至会偏执到丧失理智的地步。“多疑则病”,它可使神经内分泌紊乱,会引发多种疾病。

(3)忌孤僻

老年人交往圈子相对缩小,容易与社会生活脱节。研究发现那些与外界隔绝、自我封闭,既无配偶、又缺少朋友的老同志,其心脏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老年人应特别注意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不断扩大交往范围,结识新朋友,获得新知识,了解新信息。尤其应多交年轻朋友,感受年轻的活力,使自己充满活力及创新精神。

(4)忌消沉

那种认为年龄大了就应该颐养天年、坐享清福的想法并不全对。图清闲,往往带来倦怠和消沉。倦怠则不思进取,大脑少用或不用就会萎缩,加速老化。专家指出,成千上万的人过早地死于机体的衰败和神经活动的破坏,其原因只是他们过早地认为自己老了,该松弛了,以至于懒于活动,加速了衰老进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些离退休后又到群众中搞调研的老干部,那些不怕日晒雨淋的义务交通员,那些穿梭于巷尾街头的义务宣传员,他们热爱生活,退而不休,虽然少享了一点清福,却少了几分沉闷与老态,多了快乐和健康。

二线心理调适

角色转变是老年人退休后的一个重大心理转换。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特别是退休干部,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但是对于退休后的工人来说,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

然而,很多年高志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就使得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形成了矛盾,有的人还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

老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地度过晚年,而且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的意外打击、重大刺激,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矛盾。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有的老人也由于缺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不高,使得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的性情也比较郁闷,处事小心,易于伤感。如果受到子女的歧视或抱怨,性格倔强的老年人,常常会滋生一死了之的念头。

人的一生,随着每个年龄段的转移,生活方式和内容、个人身份与责任乃至心理状态等,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过中年以后,精力不断耗损,而且面临着走向老年的实际问题,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面临这样的现实,自然就会出现从心理上的过渡问题,也就是心理上如何适应退休生活的问题。

人活在世界上,想永远拥有和保持一种固定的心态是不可能的。因此,顺应变化及时调整心态就显得特别重要。

人的健康长寿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保持不畏老的好情绪,有益于长寿。不畏老能使大脑保持年轻,各器官系统协调工作,代谢旺盛,生命力强;不畏老,使人对健康长寿充满信心,从而主动采取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据报道,美国人霍尔达·克鲁克65岁时,从未有“这一辈子完了”的感觉,反而觉得以后还会有更美好的生活。她从66岁开始登山活动,登上过美国的不少山峰,在其91岁生日时,还登上了海拔3776米的日本富士山。由此可见,不畏老对每个退休者来说都是一道至关重要的心理围墙。

退休后,原来的同事自然和你接触会更少,不能认为别人遗弃了你,不尊重你,从而产生自卑心情。退下后自己应尽快适应新环境,培养新兴趣,在新的活动中,结识新朋友。即使有个别老朋友,确实对自己冷淡了,也要正确对待,做自己身心的主人,不计较别人的态度,不受环境的干扰,做自己该做的事,心理上不能老。

罗先生原是一个单位的副处长,退休前在单位可是个大忙人,找他办事的人络绎不绝,酒局一场接一场,电话一个接一个,整天没有闲着的时候。但是自从他退休后,前呼后拥的人没了,酒场也没了,电话也“哑”了,罗先生心里生感到一下落空了,经常跟老伴吵架,而且时常做一些反常的事,比如总是认为自来水不洁净,而去买矿泉水煮水饺,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

有关专家认为,退休老人如果能在退休前就做好心理准备,就会更容易接受社会角色的变化,而不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可以避免反常行为的发生。

对退休老人的几点建议:

第一,对退休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不管职位高下,人总有退休的一天,这是生命历程中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

第二,让心理与行为提前到位。在退休之前,适当地少管事,多找退休人员谈谈。做领导的,少坐些公车,少一些应酬。

第三,退休老人应该多观察社会现象,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余热和特长。

第四,退休老人要善于学习,要抱着老有所用、老有所学的态度,不可产生学了没用的观点,不求上进。

第五,要丰富老年生活,扩大自己的社会圈子、朋友圈子,重新形成新的生活范围,了解不同的生活,充实生活。

第六,如果经济允许,还可以结伴旅游或参加钓鱼、爬山等活动。另外,家人的体谅和帮助很重要。退休老人的子女也要多安慰老人,常和老人聊聊天。如果老人喜欢运动就给他们买一些运动器材。鼓励他们发展业余爱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退休后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