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紧张、压抑、心理矛盾、冲突、犹豫、忧伤等都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老年人最为关心的话题。
摆脱疑病恐病的困扰
疑病与恐病,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疑病症是疑病性神经官能症的简称,是以患者一心想着自己的身体健康,担心某些器官患有其想象的难以治愈的疾病为特征的病症。
老年疑病症就是以怀疑自己患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神经性的人格障碍。老年疑病症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和治疗,在心理上就有可能从怀疑自己有病发展为对疾病的恐惧,甚至是对死亡的恐惧,即所谓的“老年恐惧症”,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会产生更严重的不利后果。
疑病的特点是:患者长时间地相信自己某些地方有病,求医时对病情的诉说不厌其详,甚至喋喋不休,从病因、首发症状、部位、就医经过,均一一介绍,深怕自己说漏一些信息,惟恐医生疏忽大意。患者对自身的变化特别敏感和警觉,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细小变化,也显得特别关注,并且会不自觉地加以夸大和曲解,形成患有严重疾病的证据。患者常常感到烦恼、忧虑甚至恐慌,其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极不相符,他们对自己的病症极为焦虑,别人劝得越多,疑病就越重。即便客观的身体检查的结果证实患者没有病变,患者仍然不能相信,医生的再三解释和保证不能使其消除疑虑,甚至有些患者会认为医生对他们有故意欺骗和隐瞒的行为。
陈大妈,60岁,退休教师,丧偶多年。一年前,独生儿子搬出去单住,陈大妈更觉孤单,尤其担心身体不适没人照顾。正因为如此,陈大妈非常关注自己的身体,稍有不适,便去图书馆翻阅书刊对照检查一番,而且还爱对号入座。最近,她发现自己心脏跳动加剧,不时好像有心绞痛,在医院检查的时候,心电图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医生劝她放宽心,她却认为自己是严重的心脏病,竟和医生吵了起来……
对于老年疑病症的防治,心理调节是最重要的,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是疑病者的共同特征。有这种倾向的老年人首先要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使自己专注于某一项工作,或者热衷于某一种业余爱好,或者多交一些朋友,倾诉情感。
其次,疑病的痛苦发生在老年,时常回忆过往的不愉快往往构成了疑病的根源。因此,老年人应该多回忆过往的愉快往事,回味当时的幸福体验,多设想今后美好的生活,不要让过去的痛苦和不幸笼罩自己,要努力纠正自身性格的缺陷,保持乐观、开朗、自信的心态,这样有利于老年人克服疑病症。
63岁的赵大爷,总是感觉心口难受,到医院检查了结果都很正常。第二天,赵大爷得知一位朋友因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死亡了,所以,内心的恐惧排山倒海地向赵大爷袭来。他害怕自己也会得心脏病而死亡,因为他之前从来没有听说朋友有心脏病。朋友的去世确实让赵大爷很伤心,但这完全比不上他内心对心脏病的恐惧。他的情绪变得很低落,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没有了。整天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写东西,经常唉声叹气、寝食难安。他不敢到公园散步,不敢替老伴上街买菜,不敢和邻居们一起练剑,更不敢到郊外的小河里钓鱼了,因为他怕自己突发心脏病死在公园里、大街上、小河边。每到晚上就更睡不着了,害怕睡着了就再也醒不过来。他甚至对自己养的那条狗也不上心了,白天什么事也不做,有时候就坐在沙发上发愣,有时还自言自语“我很健康,我没有心脏病……”
赵大爷的反常行为让家人很担心,老伴一再劝他不要自己吓自己,可这根本不管用,相反地,赵大爷的病情还越来越严重了。
老年人当看到别人生病、致残或死亡后而怀疑自己也身患某病,整天忧心忡忡,坐立不安,食不甘味,惶惶然而不可终日。
恐病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种:
身体衰老: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开始走下坡路,如渐渐出现白发,面部出现皱纹,食欲开始下降,动则心悸气喘,尤其是体力劳动能力明显下降等,这都会使中老年人感到自己“暮之将至”,产生“悲秋感”,从而怀疑自己生病。
触景生情:老年人大多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故看到同龄人生病、致残或死亡,大多会“推人及己”和进行不恰当的“移情”,进入“角色”,以致悲从中来,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打倒,在心理上把自己置于“病人“的不利地位。
敏感多疑:老年人大多尝遍人间冷暖,饱经沧桑,故对自己身体不适大多过于敏感,对他人谈论疾病敏感多疑,对号入座,以致对自己无病疑“有病”,小病疑“大病”,大病疑“绝症”,从而产生莫名的心理恐惧。
心情不佳:有些因工作不顺利、子女不孝或不在身边、经济拮据等原因心情不佳的中老年人,看到同龄人生病、致残或死亡后,很有可能堵气地想干脆和他们一起生病、致残或死亡算了。这样,由环境影响心理,心理影响行为,不知不觉中,自己也就仿佛真的成了“病人”了。
由此可见,“恐病症”是一种不正常的精神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对患者精神、心理和生理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要对付“恐病症”,大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情绪乐观: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的生理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增强机体抵抗力,协调机体反应性,有利于预防疾病。一旦真的不幸患上疾病,也比较容易治愈。故老年人应摒弃恐病心理,培养豁达、乐观的情绪,不疑病,不恐病,首先从精神和心理上拒疾病于千里之外。
心理防御: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是“恐病症”产生的心理基础。心理状态正常者不疑病,不恐病,生了病也不害怕;而心理状态不正常者则无病疑“病”,小病疑“大病”,大病疑“绝症”,处处从坏处着想,成为疾病的奴隶。由此可见,心理调节非常重要,它相当于一堵“防火墙”,可使人免于“恐病症”的侵袭。
相信医生:关于自己有病还是无病,小病还是大病,大病还是绝症,最有权威的无疑是医生。故“恐病症”患者一旦怀疑自己有病,切不可盲目“自我诊断”,“自我药疗”;不可自作聪明地找科普报刊甚至医学专业书籍“自我印证”——因为未经过医学专业训练的患者无法驾御复杂的医学专业知识;也不要去求神问卦,而应该找信得过的医生,由医生帮你解决难题。
人毕竟是血肉之躯,终会有患病的时候。我们要“在思想上貌视疾病,在战术上重视疾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把疾病治愈。
“与病共舞”需好心态
有些老年人生病后,考虑到自己的病情,会产生无价值感、自卑感和孤独感;有些老年病人担心生病后会给子女带来麻烦,会产生一种内疚感;有的老人因子女不孝,担心年老病重后无人照顾,有一种被遗弃感;还有的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产生一定的恐惧感。
子女除了要从精神和生活等方面关心、照顾老年人外,老年人自己也要善待生命,要面对现实学会“与病共舞”。
1、别理它。心理因素与心理状态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人一旦感染疾病,千万不要总是把它挂在心上,每时每刻都去琢磨它,让“我有病了”成为思想包袱,这样极容易摧垮自己的精神防线,加重病情。特别是那些患了严重疾病和顽症的人,更要树立顽强的信念,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病情。
2、关心它。人一旦患了疾病,从精神来讲“别理它”,为的是减轻思想负担,而从另一方面的实际生活来讲,又要注意它,关心它,不能对自己的病情“麻木不仁”,从而导致病情恶化。
3、征服它。生病后一定要及时就诊,不要擅自使用各种药物,一定要遵照医嘱服药。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魄,提高自身的防疫和抗病能力,以此战胜病情。
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应顺其自然,正确看待死亡,不可自寻烦恼,胡乱猜疑。
因急性肺炎,老张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但出院后总感觉肺部隐痛,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尽管家人一再劝解只是普通的肺炎,静养一段时间就可痊愈,但他却认为是家人故意隐瞒病情,整日变得焦虑不安、忧心忡忡,肺部不适症状也因此越来越严重。就在老张萎靡不振时,一位多日不见的老友打开了他的心结。
那位老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走异常困难,可他仍坚持锻炼身体。了解了老张的顾虑后,他告诫老张:“你不能瞎猜疑,即使患了绝症,整日忧心忡忡的,病能好吗?自寻烦恼非但治不了病,相反,身体没病也会被心病拖垮。你应该向我学习,寻找生活中的乐趣。瞧我这两条腿,都快拖不动了,可是我还是喜欢到外面多走走、多活动活动、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其实,心理的恐惧往往对健康损害更大。尤其是老年人,长时间的忧愁、烦闷不安会加快自身的衰老速度,而且会为整个家庭投下不和谐的阴影,影响到家人的生活。
带病健康生存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的新观念。带病生存的主张是:健康也好,多病或残疾也罢,每一种状态下都不能放弃积极的努力。
我们应该拥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使我们的生存状况变得好起来。
人生过半,生命中拥有了很多体验,生命智慧的高层次使人们逐渐看淡了身外之物,甚至到了可以放弃的时候,而拥有健康的身体,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内心最在乎、最看重的。
生命终结,虽不可预期,但也不外乎几种情况:不幸英年早逝,壮志未酬,是人生最遗憾的一种结局;因病猝然而亡,生命在未预知的情况下于某一瞬间划上了句号,也是憾事一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强壮到衰老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不管人们是否乐意接受这一过程,光阴荏苒,衰老和病痛都将悄然而至,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我们,成为我们后半生的另类“伴侣”。
对于我们老年人而言,带病生存是一个普遍现象,活着就要体会生命中各种喜怒哀乐。我们有过令人羡慕的青春,有过精力旺盛的中年,在人生的深秋和严冬,我们都会体味到病痛和衰老的苦恼,很显然,它是一种不完美、不如意、不被欢迎的生命状态。
若是因为身体状况不佳搅乱了自己的心情,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是请教医生,合理用药,尽可能地控制住病情,病情平稳是调整心情的前提;另一方面是正视和接受自身的健康状态,因为身体的老化和疾病的困扰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面对疾病的正确态度是面对客观不回避,接受而不为之过于烦恼。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去寻找内心相对的安宁,才有可能做一个有着积极生活心态的老年人。
虽然疾病和身体健康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但与一个人是否持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不对立。也就是说,身体不太健康的老人和身体健康的老人一样,都有选择积极生活态度的权利,都可以成为精神健康的老人。在羡慕别人的健康之外,我们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如果我们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份好心情的话,不是也能赢得别人的羡慕吗?
过节要做好心理调试
节假日的来临往往会导致不少人心理活动异常,尤其是老年人严重者将会引发生理疾病、损害身心健康。
逢年过节,老年人一定要保持心情稳定,切忌情绪激动。节日期间,儿孙们从千里归来,欢聚一堂,向老人争相献礼与祝福,通宵达旦地畅谈在外的酸甜苦辣以及生活工作中的苦恼与喜悦。老年人应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正所谓世理通达,心气和平,切忌大喜大悲,以免酿成大祸。
过节期间,老年人应保持愉悦的心态,从以下几个方面拒绝节假日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1、保持生活有规律,切忌疲劳过度。节日期间,亲朋老友来访,忙于接待应酬,长时间谈笑风生,破坏了平时有规律的生活,对身心健康十分不利,甚至造成极度疲劳有损健康。
2、饮食节制。节日期间,儿孙亲朋,围坐桌前,推杯换盏,争相祝福,生猛海鲜,各地风味,觥筹交错,老年人应节制饮食,切忌贪食,更忌过量饮酒。
3、拒绝疾病入侵。气候变幻莫测,随儿孙探亲和出游应尽量减免,以电话祝福为宜,确实不可推脱时,也应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加减衣物。注意饮水和休息,切忌外感风寒和疲劳过度。
4、娱乐有节。节日期间,亲朋好友,难免围聚娱乐,观灯看戏,老年人应适可而止,切忌娱乐无度。
5、慎用药品、补品,谨遵医嘱,切忌滥用。节日期间,儿孙们从千里之外,给老人带回药品、补品,应慎而用之,必要时应请教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6、过节老年人不宜过度疲劳。准备饭菜、采购物品、操持子孙穿戴、收拾美化房间和整理室外环境,迎来送往接待客人等,常被搞得筋疲力尽。如果患有慢性疾病,遭此折腾极易发生意外。因此,老年人不妨只当“指挥官”或干脆当个“配角”以保证有足够的休息。
逢年过节,保持平和的心态很重要,过喜过悲都易引发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不要让喜庆的节假日蒙上一层不和谐的阴影。
梁伯和梁婆婆一直是老两口独住,他们的一子一女都在美国定居,远隔重洋,和儿女一起过年成为一种奢望。每年到过年的时候,老两口就看着自己空荡荡的房子唉声叹气,总是羡慕别人家一家开开心心的团聚。但今年,子女两家都准备“冲破重重困难”,回来与他们团聚,所以梁伯与梁婆婆每天都笑容满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