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线生活
6996400000035

第35章 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把握健康的秘诀(2)

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过年,老两口就开始准备了,储备了好多儿女们喜欢的东西,没事老两口就去市场上转,看看还缺什么。梁婆婆说:“儿子喜欢吃台山粽,女儿和孙子喜欢吃家乡咸水角,我已经备好材料,包他们吃个够!”再辛苦,梁婆婆心里也甜。看到邻居朋友也乐呵呵地说自己的儿女要回来过年,高兴得不得了。但是,乐极生悲,因为过多的劳累和极度的兴奋,梁伯的心脏病发作了,幸亏抢救及时才逃过一劫。

7、不为钱物费心神。现在,生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些人家就像天天在过节。基于此,老年人对节日期间的物质享受不必看得太重,应将精神享受放在第一位。

8、树新风,消除代沟。老年人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往往在心中牢记一些旧的风俗习惯和意识(拜神祭祖等)。如今时代变迁,老年人要做破旧俗立新风的带头人,给节日赋予新意。你如果头脑中旧的习俗装得太多,就容易与青年人的爱好相违,处理不好会使家庭不和睦。老年人也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思想上消除与青年人之间的代沟,保持良好的心境,有利身体健康。

9、勿忘休息。老年人通常都有自己多年形成的生活规律,在节日期间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干扰,但总不能干扰休息和睡眠。老年人切不可和年轻人一样守夜熬更。

10、不要讳疾忌医。有些老年人在节日期间患病,不愿去医院,生怕给子女们添麻烦,总想过完节后再说,这是不可取的。老年人患病理应及早诊治、检查,以免贻误最佳治疗良机。有些人认为过节期间治病吃药不吉利,显然是违背了科学。若患有慢性疾病,在节日期间要继续治疗,切不可擅自停药或要求离院,以免病情加重,给日后治疗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和麻烦。

综上所述,老年人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春节,排除一切干扰和形式主义。因为,老年人过节只有以保健养生为先,才会拥有健康,才有幸福可言。

给自己做个保健

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舒心地度过晚年的每一天,就要做好从心理到身体的保健。心理健康对人体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老年人要安度晚年必须注意心理保健。老年人的自我心理保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始:

1、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感觉是一种主观东西,而生活就是一种感觉。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感觉它、对待它,它就以什么样的姿势回报你,只要你热情、积极、乐观、进取,你的生活就将充满阳光。

2、确立生存意义。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反映了孔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到老,学到老,使得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不惑、知天命、耳顺一直到从心所欲,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岁月不饶人,不能逞强,也不应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虽然社会和家庭不再是靠老年人来支撑,但也不是老年人已经没有用了。让老年人发挥余热,老年人不仅应老有所养,也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3、适度脑体运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老年人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能增强自己的体质,克服或延缓增龄所带来的各器官功能的衰退。当然运动也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去进行剧烈的运动,而是应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兴趣,有选择地、有规律地进行运动。运动不仅指体力运动,也指脑力运动。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是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则是脑力运动,适当进行脑力运动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能有效地延缓记忆力、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4、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许多影视作品中老顽童的形象,相信大家是不陌生的。确实,拥有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保持朴素纯真的感情,对维持老人的健康、延缓衰老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要和晚辈和睦相处,不倚老卖老、以老压小,乐于接受现在的被领导地位是关键所在。

5、知足常乐。老年人在人生长河中已走过很长的一条人生道路,故考虑问题时要豁达,不能要求太高,因为超越客观的种种目的,以及与各方面相攀比的计较心态,或者明知达不到的愿望而硬要满足,这些都将使自己失望、苦恼以及失去生活信心。

6、经常保持微笑。笑已成为衡量身体健康的另一种有效的指示器。长寿学家胡夫兰说:“在所有使身体和精神激动的因素中笑是最健康的,它有利于消化、循环和新陈代谢,因而激活了所有器官的生命力。”我国有句谚语“生气催人老,笑笑变年少”。莎士比亚说得好“如果你在一天之中,没有笑一笑,那你这一天就算白活了”。

7、摆脱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心理。对于老年人来讲容易出现依赖心理的原因是由于衰老、机体的功能减退、活动能力受到限制、应急反应所造成。一旦生活上、家庭上遇到困难,对未来失去信心,便会感到生活乏味,缺乏安全感。本来把生活、养老、健康的希望寄托给家庭、社会和医疗,但一旦失去各方面的支持,精神便受到打击,会变得情绪消沉,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有的由于这种依赖心理的破坏而产生忧郁症等精神障碍。

8、要有海纳百川之胸怀。由于长期的社会变迁,生活磨练,复杂的家庭关系,不好的健康状况等,可以导致老年人的一些性格发生变化。特别是在缺乏关心,得不到尊重,失去劳动的能力,或无事可做,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时,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心情,导致性格变异。所以老年人本身要加强性格修养,要培养心胸宽阔的心境,要有自我控制能力,要有涵养,尽量体谅别人,不要苛求别人,尊重别人而不斤斤斤计较,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宽量大,使自己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环境之中。

古人说“忧则伤身,乐则长寿”,可见老年人应该常使自己保持愉快,经验就是要自得其乐,知足常乐。老年人要客观地对待和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特别在社会体制改变,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老年人的经济及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使一些老人产生心理不平衡,滋生苦恼、不安和抑郁情绪,从而影响健康。所以老年人不能将期望超过现实,而要面对现实、迎接现实、研究现实,采取主动的行动去适应新的变化。老年人每天给自己做做心理和身体保健,确保自己在充实和快乐中度过幸福的每一天。

做个快乐老人

人在各年龄阶段的快乐是不一样的,老年人快乐是指身体的健康,经济有安全感,被社会接受,不感到寂寞,觉得自己还有用,有信仰,感到满足。

有研究指出,人们在玩笑和娱乐中也有快乐感,朋友的聚会或家人的团聚可以得到快乐以调剂生活。其实真正的快乐是在人从事有建设性、有意义的活动中取得成绩增强了信心,获得了自我满足时产生的。

一个人参加了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或为社会、为他人作出了某些贡献,他就会获得满足、荣誉感,感到生活充实,就会有积极、振奋的精神。如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个人的需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一般来说,青年人重理想,中年人重事业,老年人重社会的尊重,即社会和家人对他的一生成就的认可。因此,老人要得到真正的快乐,就要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的活动。

卓大爷今年66岁了,患有糖尿病,但从不把这病放在心上。卓大爷中等身材,圆圆的面孔,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他喜欢戴一顶儿童式的遮阳帽,这个打扮,确有几分“返老还童”的味道。卓大爷说话轻言细语,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讨人喜欢。

卓大爷的身体“还可以”,每天一大早起来就要到公园兜一个大圈,总的行程大约五千米左右。他的这个步行运动,不论酷暑寒冬,除了大风大雨“暂停”之外,一般小风小雨撑着雨伞照样进行。

卓大爷还有一项读英语的活动,每天清晨7点左右,卓大爷就和另外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来到公园的石凳上并排坐下,其中一位老工人顾师傅朗读《新概念英语》的课文,并且边读边用中文解释。卓大爷坐在旁边仔细地听,他在聆听顾师傅朗读、解释的过程中,有时还主动纠正顾师傅的发音和解释中的不当之处。卓大爷谦虚地说他是来学习新概念和新观念的。实际上在几位读英语的老人当中,他担任了辅导老师的角色。

卓大爷的爱好也是丰富多彩的。他喜欢种花,喜欢摄影,喜欢唱京戏……生活得很充实。

老人要快乐,就要调整自己的认识与态度。快乐的老人善于适应困境,能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北京通州区一位快乐长寿的老人,他家曾遭火灾,财产被烧光,他幽默地说:“财产能去,也能来。”广西有一位心胸开阔的老人,曾因全部财产被盗,一夜之间变成无家可归的人。她说:“有人就有财。”还唱山歌来安慰自己。这些乐观的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想得开,对生活充满信心。

21世纪银发一族最明显的特点是:心理年龄要比生理年龄年轻得多,就生理年龄而言,他们的确已步入老年,但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心,他们都与“老朽”毫不搭界。他们不服老,不喜欢年轻人称自己为爷爷、奶奶,甚至在公交车上还常常婉言谢绝年轻人的让座。能体现他们年轻心态的种种表现包括:热衷于交朋结友和集体活动,爱好娱乐和体育活动,努力学习新的技艺、运动和外语。通过尝试某项以前从未经历过的全新事业,全心全意地投身于各种公益事业,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扮演着适合自己的人生角色,继续体现自身价值。

60岁的年龄,30岁的心灵,谁说老人就不能有追求,就不能过得精彩?就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状态而言,他们可称为“六十仍在浪尖上”。

某市老干部大学向社会公开招生,在10天左右的时间里,每天都有上千人将报名处围得水泄不通,一些人甚至在凌晨3时就前来排队。几千个招生名额与上万名老年人的需求形成明显的差别,报上名的兴高采烈,没报上名的灰心丧气。像刘大妈就属于后者,她说:“工作时没时间学习,退休后又忙着带孙子,现在我的小孙子刚上幼儿园,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打算去学点东西,却又报不上名。”当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去街道或社区的学习班报名时,刘大妈很严肃地说:“这是市老干部大学,各方面都正规,老师也好,牌子硬。”很多老年人认为,“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心态也变得年轻了,知识面更宽了,视野也开阔了,真是一举多得。”

一身休闲装打扮的纪大爷,看上去比实际年龄65岁年轻多了,嗓门洪亮、笑声爽朗的他说,“因为过着退而不休的生活,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都比同龄人强多了。”纪大爷在某渔业集团工作了30多年,不久前退休。经过半年筹备,退休后的纪大爷开了家货运代理公司,居然还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我现在的生活几乎与退休前一样,每天正常上下班,日子过得很充实。只要身体允许,我就坚持不‘退休’。”纪大爷如是说。

尽管平均寿命增长了,退休年龄却和从前一样。因此,人们退休后还有15年甚至更长的空闲时间。现在老人生活观念变了,退休后并不在家闲着,他们常常寻找一个新职业,既充实生活,又能继续挣钱。有人把退休后的退而不休的生活叫“第二人生”。

退而不休的老年人,一部分主要集中于工程技术、医生、教育、会计等专业领域,由于他们具有专业技术和责任心,不占用企业的编制名额,因此在寻找工作时往往比年轻人更容易。

而另一部分退而不休的老人则是发挥自己的特长,从事“免费”的工作。高大妈就是其中的一个。2004年高大妈从中学退休,社区同志找到了她,希望她担任即将成立的社区合唱队的老师,有着音乐功底的高大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如今,合唱队成员已发展到60人,高大妈在歌唱事业中找到退休后的快乐。

有一些老人,他们退休后不坐享优越的生活,而是走出家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其中做义工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自己主动加入义工队伍,还积极动员子女、朋友等周围的人成为义工。65岁的刘大妈,眼睛动过手术,视线已模糊不清。她说看不见不要紧,只要还有一双灵巧的手,仍然可以到市慈善总会做义工。动手术前,老人可以独自从家里到慈善总会去,但手术后她必须依靠子女带路了。有趣的是,四个孩子在她的“熏陶”下,竟也成了义工。

在每次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组织的活动里,都会看到这样一大家子,60多岁的老两口领着儿子、儿媳、孙女、女儿、女婿、亲家等八口人。5岁的小孙女不懂什么叫义工,老人就耐心地解释:“义工就是义务劳动,用爱心去帮助、感染周围的人。”

王大爷退休后一直义务为社区出宣传板报。街道成立义工站后,闲不住的他第一个报了名。由于义工的服务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因此在这个全家团聚的日子里,王老经常缺席。孩子们不乐意了,“埋怨”道:“爸,咱们好不容易全家人聚在一起,您怎么‘扔’下我们去劳动呢?”儿子的一句话似乎提醒了他,“干脆你们也加入义工吧,周末咱全家总动员参加义务劳动,这不也是一家团聚吗?多有意义啊。”在老人的鼓动下,王大爷一家八口都成了义工,成为名副其实的“义工家庭”。

有人说,幸福的标准,不是看得到多少爱,而是付出多少爱,在你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内心的满足感是无法比拟的。老人能深知这幸福的真谛,年轻人是否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