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线生活
6996400000002

第2章 如歌的二度春天——60岁的人,20岁的心(1)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从少壮到暮年,这是规律,任何人也不能违背,从“台”上到“台”下,谁也不能例外。退居二线,应该如何安度自己的晚年呢?正确的态度是“少讲昨天,少想明天,多看今天”。不必过多地留恋昨天的辉煌,更不必再炫耀当年的“过五关斩六将”,因为这些毕竟已成为历史,历史应该留给后人去评说。

安心——享受安然之感

经过数十年复杂的社会生活,品尝了若干年的人事纷争之后,退居二线,应该有一个能让我心向往的,简单、快乐、无需带着面具就可坦然处之的安心之所。这样一个安心之地,必然是个春有花团锦簇、夏有知了声声、秋有金色满园、冬有腊梅飘香的自然之所。这样自然的环境,可以让人放下一切包袱,只为更敏锐地感知大自然母亲所赐予的安然之感,感受来自天地间的祥和之感。

许多老年人认为自己老了,就不中用了,会成为儿女的负担,从而开始情绪低落,没有安然之心,身体和心理也快速地衰老。

其实,“老”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字,在“老”字背后有着深厚的与老年人有关的文化观念。保守、固执、沉闷、健忘、斤斤计较、没有情趣、多管闲事、难以相处等,这些都是年轻人眼中的老人,是老的内容,老的符号,老的文化。

现在有很多老人开始为自己退休后能干什么而一直担忧,其实只要用安然的心态面对,就会发现,人到暮年,仍然有很多事情值得去畅想,去积极参与。保持安然的心,就会发现人生内在的魅力,体现完美的人格价值。

林大爷今年65岁,家住北京西城区,从小就喜欢体育,上学的时候还练过体操,可能是这个原因,让他对各种体育比赛都非常关注,中国运动员取得每一项好的成绩,他都感到骄傲、自豪。林大爷是一位工程师,退休之后一直从事有关奥运的志愿活动。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为他投身奥运事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为了宣传奥运,为更多的人服务,林大爷报名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队伍。

林大爷不服老,他说奥运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想为奥运会尽一份力。他更觉得没必要讨论中老年人是不是适合做志愿者的问题,他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争取成为志愿者的过程中他已经得到了许多快乐。2008年8月,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项目启动,林大爷第一时间去报名,并且成了志愿者。

奥运村的地铁建设、奥运会场馆建设、奥林匹克文化节,2008年7月13日、8月8日,所有和北京奥运会有关的日子,林大爷都格外关注。“好运北京”的奥运测试赛他也到现场去感受气氛了,乒乓球比赛他见到了七八位世界冠军,心里特别开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林大爷全都喜欢。而他早就有在残奥会期间做志愿者的想法,希望可以在2008年的时候用手语帮助来到北京的外国朋友。为此,林大爷每天自学英语和手语,希望能在2008年全力服务于奥运会,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让热爱奥运的人都唱起来,让喜欢体育的人都笑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林大爷喜欢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能够多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让林大爷感到非常开心,也非常有意义。林大爷还喜欢唱歌,因为唱歌可以尽情展现自己喜悦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激情,表达自己对奥运、对生活的渴望。像林大爷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在垂暮之年能够安然地对待自己的二线生活,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价值,这样生命的光辉就会永不停息。

林大爷虽然退居二线,但他拥有一颗安然的心,不为过去的事情烦恼,不为外界的质疑困扰,安然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难道这不是一种二线生活应有的态度?年老是遵循了大自然的规律,二线老人应该乐观一点,积极一点,安然一点,其实春天依然存在,依旧灿烂美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没有察觉而已。多给自己一些勇气,给自己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只要心态安然,就留住了永远的青春。

爱心——给爱一个容器

爱心人人都有,而这个爱心应该有一个大的范围,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心,还有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之间的爱心。每个人都有被肯定、被需要的感觉,尤其是从一线上退下来的老年人。他们在家里,往往是被照顾的对象,但是仔细想想,一个富有爱心的人肯定不希望自己单单只是被照顾的对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都需要释放自己的爱心,感受被肯定和被需要的感觉,因为我们都希望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60多岁的王德根老人,是一个老党员。他1948年9月参加工作,1992年10月离休,原任长钢党办信访副主任。这个乐善好施的老人,用自己的爱心编织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老家要修水泥路,老人得到这个消息后很高兴,主动与村里联系,说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拿出3000元线交给了村委会,成为全村捐款数额最多的一个人。

王德根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六·一”儿童节,他向村小学资助了2000元。村委和学校送来锦旗,上面写着:培育花朵育后人,报效家乡献爱心。对于送来的锦旗,老人说:“因为我是本村初小四年级毕业的,就是这点文化,给我一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我要给母校做个回报。”

村里有个村民的女儿,家庭比较困难,眼看着大学毕业了,家长让她赶快参加工作,可她坚决要考研继续深造。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一边在外打工,一边学习,终于考上了研究生。老人听说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就动员他的家人一定要支持女孩上学,还给女孩家里放下了1000元,并且表示三年的路费他全包了。在老人的帮助下,这个女孩终于上了研究生。开学没几天,女孩又收到了王德根老人寄去的1000元钱,当时这个女孩心里真是有太多的感动无法表达。

王德根老人不仅关心家乡的建设,关心家乡的教育,作为一个老党员,他的爱心更是无处不在,处处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汶川地震发生后,老人牵肠挂肚念灾情,每天坐在家里看电视、读报纸,了解援灾情况,并积极参加社区捐款活动。当集团公司党委组织党员缴纳特殊党费时,老人百感交集,二话没说,带头拿出2000元交给了组织。

如今,王德根老人身体健朗,在自己的花园里愉快地生活着,每天都锻炼身体,平时热心于社区活动,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得到大家的称赞。在谈到他所做的一些好事时,老人总是笑呵呵地说:“应该的,应该的。党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了我很高的待遇,我应该对社会有所奉献。尽我微薄的力量,做些有益的事情。”

老人的爱心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因为这是老人生活的一种境界,爱的疆域是不能被庸俗限制的。姜达敖的爱也是同样伟大的。

在宜兴,姜达敖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这位憨厚敦实、脚下总是穿着一双旧布鞋的普通农村老人,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和脑部肿瘤两次手术带来的病痛,十几年来几乎跑遍了大江南北。东北的林海雪原、西北的黄土高坡、南国椰林沙滩,到处留下了他年迈而坚定的脚印。他不是去出差,不是去旅游,而是去播撒爱心。

姜达敖热心资助南京三个下岗失业职工的事迹,成了南京的美谈。

赵莉琴回忆起首次与姜达敖老人见面的场景,她说:“那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外面刮着大风,还下着大雨。真没有想到会有一位素不相识的宜兴老人来到南京,拖着刚动过手术的身躯,爬到7楼来看望慰问我们全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姜达敖从报纸上看到:曾为南京十大利税大户之一的南京铁合金厂,由于种种原因停产了,职工们陷入困境。省劳模臧永龙年老病重,强撑着不去医院看病;老技师胡金荣到粮店赊米度日;患糖尿病的女工赵莉琴由于经济困难,一畚箕一畚箕把泥土搬到7楼顶层,种草药治病。姜达敖夜不能寐,挥泪写下热情洋溢的慰问信,连同5000元慰问金,托人带给这三个特困工人,另外拿出一万元帮助厂里其他困难职工。后来,他把自己每月的600元养老金捐赠给这三个特困家庭,每家200元按月寄去。6年来,老姜对这三个特困家庭的资助从未间断过,逢年过节他都要上门看望他们。

姜达敖一直在爱心之路上奋力跋涉着,他把爱撒向了大江南北许多地方。他资助过东北钢铁厂的特困工人,又资助了南方遭受水灾或海啸的难民,北京、甘肃、陕西、吉林、江苏等地,到处留下了他雪中送炭的脚印。现在,他长期资助的大、中、小学特困生还有89人,特困家庭有25户,他连续4年为西北农科大学13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发放助学金。甚至把因贫退学的来自黄土地的大学生拉回了校园。他常说:“爱心不分地域,只要和谐社会中人人都能幸福生活。”

一些受助者描述姜达敖时说:“他就像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老红军,在播撒爱心的万里长征中,不知疲倦地跋涉。”

虽然我们已经从一线退居二线,但是我们心中依然有爱,这种爱,退却了年轻时的狂热,积淀下人生的经历,呈现为对人们的关怀。当我们帮这种爱找到一个合适的容器,我们的生活将更充实、更有意义。

贴心——让年轻成为我们的信仰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强,人们的信仰也越来越多,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街上随便询问10个人,估计这4个宗教就至少有3个被人信仰。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去信仰,寻找一些宗教独立的活动场所,一个简易的佛堂,一个可以唱诗经做弥撒的地方,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老年人的生活才谈得上有质量。

除了宗教之外,还有个人的爱好。人之所以爱好一个东西,往往因为这个东西是他信仰的一部分,例如画画、唱歌、习武等,如果不是因为儿时的梦想,不是因为长此以往的信仰,一个人是不可能将爱好持之以恒的,尤其是老年人。如果你到老了还想做个什么事情,那它一定是你理想、信仰的一部分。

现在科技发达,上网、用手机发送短信、听流行歌曲、逛街、穿时尚的服装等,这些在老年人看来是跟自己没有关系,都是年轻人的专利,只有年轻人才可以拥有,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也可以去尝试一下年轻的感觉,去拥有一些年轻人拥有的东西,踏着年轻的步伐,让自己更加年轻,就像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微笑一样,要跟上年轻的节奏,让年轻成为我们永久的信仰。

我们还可以学年轻人用电脑给亲戚朋友发邮件,上网聊天,儿女在外面还可以用视频,既简单又快捷。出门时也可以和年轻人一样带上手机,不仅可以随时与家人保持联系,还可以看看天气预报和新闻,听听音乐和收音机。年轻人喜欢去吃麦当劳、肯德基,我们也可以去尝尝,这样不就和儿孙们吃到了一起,还能更好地沟通和找到更多的话题。多关注一些流行歌曲,和年轻人一样用MP3下载歌曲随时听听,这都是一种新的体验。做一个时尚的发型,买一身时尚的衣服和一双时尚的鞋,翻翻年轻人喜欢的杂志,让自己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使自己在心理上与年轻人接近。迈着年轻的步伐,忘记自己的年龄,忘记对年龄的看法和说法,让自己从里到外都年轻起来。

有的老人认为颜色鲜艳的时尚服装不适合自己的年龄,觉得太扎眼,跟自己的身份不符。

其实现在在商场里能看到很多老年服装都是姹紫嫣红而且不失时尚的元素。我们应该换些艳丽一点的或带花纹的服装,因为鲜艳的色调和时髦的服装不但可以让我们显得年轻,还能够起到活跃心情、调节心理的作用。

我们中国的老年人习惯穿深色衣服,多数是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似乎长者就应该在晚辈面前表现得严肃,要有长辈样。但深色调给人最直接的视觉刺激是严肃和庄重,长期处于这种影响下,老人心情容易变得压抑、沉重,甚至呆板封闭,不愿与人沟通交流,从而导致孤独寂寞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换一些亮丽一点的衣服穿,比如红色、绿色、黄色或几种色彩混合起来的花色等,不仅让自己看起来眼前一亮,心情不由自主变得开朗、轻快,还会让别人感觉你年轻了许多。晚辈的由衷赞美,会让你的好心情大增,从而忘记生活中一些不愉快的烦恼事。在这种好心情的驱使下,我们会变得更积极向上,主动与人沟通交流,心态也会变得年轻。

服装的款式同样能够影响我们的心情。如一些身材较胖的老人穿一些细长型的服装,可以显得苗条,给自己带来好心情;一些较瘦的老人,穿一些宽肥的衣服,可以让自己显得魁梧一些,给自己带来自信。

我们平时适宜的修饰与美容,会给自己带来青春与活力。年逾古稀者注重打扮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潇洒大方的仪容常会使我们感到年轻。这种“还我年轻”的心理,会给我们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

张阿姨67岁,当了一辈子的中学语文老师,可以说是为了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得到了学生、家长、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与尊重。其实张阿姨最让人喜欢的还是她那开朗的性格和散发出的青春活力。退休后面对生活的巨大转变,她的这种性格依旧没有改变,每天盘着时尚的头发,穿着新潮的服装,和以前的学生、家长、邻居、同事们一起交谈聊天,开心了就唱一支歌,高兴了就跳个舞,她也很喜欢年轻人喜欢的那些流行音乐。因此,她吃得好睡得香,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很多人都说她不像是60多岁的人,也有很多邻居、同事羡慕她充满活力的身姿、开朗的性格和那颗永远年轻的心。

在韩国,老年人的思想则更加开放,对自己要求也很高,因此有很多老年人去美容院整容。

郑顺任老人已经60多岁,在韩国经营着一家餐厅。不久前,她勇敢地接受了腹部吸脂手术。对于尝试这一手术的原因,这位爱美的老太太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让自己显得更漂亮,活得更快乐。”

对此,整形医院院长朴春济透露说:“老人由于运动量少,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吃得少,体重也会继续增加。吸脂手术可以预防因腹部高度肥胖引起的关节炎,有助于预防成人病。”

韩国首尔一家整形外科医院为一对五十多岁的夫妻做了双眼皮手术。这对夫妇坦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眼皮开始下垂,因此决定接受这一手术,为了让自己形象更好,更为了享受生活。

一家整形外科医院院长金阳洙介绍说:“来医院接受整形手术的人,有20%是50岁以上的女性。越来越多地老年人希望通过整容和整形,使自己的老年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多彩,这成为近年来整形潮流地新趋势。”

随着人的寿命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老人希望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因此也很希望自己能显得更年轻和健康,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老爱美者大有人在。这是一种年轻的心态,一种老年人对年轻的新的向往和追求。

省心——助力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