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沉住气,成大器:领导者做人做事的5项修炼
6952400000026

第26章 沉住气,口吐莲花,锻炼杰出口才为事业锦上添花(3)

所谓说话有分寸,就是说话适时、适情、适势、适机,一切以适度、恰当为原则。言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领导者的秉性、修养。领导说话分寸拿捏得好,给周围的人感觉就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因此,领导者讲话是否有分寸是十分重要的,应做到三思而后言。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却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受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他应当排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

“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舌灿莲花,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

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材实料,如果没有真知灼见,从他嘴里吐出来的话也许能一时吸引他人,却不能一世蒙蔽他人。

举手投足皆有深意,借助肢体语言表情达意

语言除了有声语言表达外,还有辅助语言,就是态势语言。态势语言,虽不是由口部发出的语言,却起了极大的辅助作用。所以,作为一名领导,要实施自己的领导行为,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向和感情,就必然运用态势语言。

第一,利用微笑温暖人心。据统计,微笑是所有的交际语言中最有感染力的,微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际交往的高招”。领导在与周围人相处的时候,不管是同意别人的意见还是不同意,都不要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谁也不愿意和冰冷态度的领导谈话。即使是出于某种无奈而非谈不可,在心底也已经产生了反感。试想,这样的谈话能有好结果吗?因此,领导在交往中要学会笑,笑暖人心,又能体谅人心,给人以幸福感、自由感。

往往一个微笑能很快缩短你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表达出你的善意、愉悦,给人春风般的温暖。微笑不花费什么,却有意外的收获。微笑就像一种情绪的调和剂,更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第二,巧用独具魅力的手势。在谈话中,领导者除了要有自然流利的口才,还要有与之相配合的体态和手势。手势的妙用在谈话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手势的运用是否恰当,会直接或间接地给语言以不同的影响。恰到好处的手势会让你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也会使你的个人形象更具有魅力。

有的学者说:“为了强调某个重要的观点,手势能缩短你和听众之间的距离。”领导说话时采用的手势应与谈话的主题相适应,打手势也要注意空间的大小。同时谈领导者应该明确对方手势的含义。平掌摇动通常表示不同意;手指敲桌子可以表示谢谢;双手搓动可表示高兴或着急。领导者在谈话中可以借助手势加强语意,手指可表示数量、赞扬、批评、肯定和否定。打手势时切忌手势幅过大,过于夸张。

第三,注重面部表情的目光语。面部表情是最准确的、最微妙的人的“晴雨表”。人的面部表情贵在四个字:自然真挚。面部表情在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中,能够辅助有声语言传递信息,沟通人们的感情,面部是思想的“荧光屏”。

已故美国记者根宝在他写的《回忆罗斯福》一书中说:“在短短20分钟之内,他的面部表情有:稀奇、好奇、伪装的吃惊、真情的关切、担心、同情、坚定、嬉笑、庄严,都有超绝的魅力,但他可不曾说过一个字。”

可见,面部表情在领导讲话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领导讲话的表情语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而其中表现力最强的就是目光语。

在领导说话过程中,眼睛能够把领导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品德学识、性格修养和审美观念等都展现给听众。因此,凡是有经验的领导者,总是注意恰如其分地巧妙运用眼神与有声语言相协调,去表达千变万化的思想感情,去调节交际现场的气氛。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做公开演说和电视讲话时,从不戴眼镜,要同法国人“眼对着眼”地讲话,因为他对眼睛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极为重视。

在有较多听众的场合,领导可以采用环顾或虚视的眼神。环顾就是视线有意识地自然流转,环顾全面。它可以同所有听者保持眼睛的接触,使每个听者都感觉你看到了他,从而增强相互之间的感情联系,提高他们参与说话的兴致。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使说话人通过多角度的视线接触,比较全面地了解听众的心理反应,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话题。当然环顾要自然适度,速度应适当放慢,不能在说话时眼睛老是频繁乱转,那样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还会使人感觉你心不在焉,目空一切。而所谓虚视,是指目光似看非看,好像在看什么地方,什么听众,实际上什么也没看,其范围一般在听众的中部或后部,可用以调整消除飘忽感或呆板感,还可以消除说话人的紧张心理,帮助说话人集中精神思考讲话的内容。

字斟句酌,突破语言的禁区,提升说话的境界

在日常交谈中,许多领导都认为“君子行大礼而不拘小节”,所以不去重视生活中的小节,而不知道就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小节,在时刻影响着自己的说话形象,减低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甚而惹起别人的反感,所以还是小心防范,并设法加以纠正为好。

下面是领导日常讲话常见的误区,领导在平时的讲话中要努力避免这些误区,使自己的说话水平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1.信口开河

在常人眼里,领导是什么都可以做到的人,他们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既然没有什么不能做的,那就更没有什么不能说的了。小则向员工个人许诺,“好好干,年底保你奖金过万”;中则会在员工大会上拍胸脯,“今年一定实现销售额增长翻番”;重则在政府领导面前或者媒体上豪情壮志冲云霄,当年销售额还没上亿就敢夸下海口,“再过10年超过IBM”。反正承诺不上税,说起来如囊中取物,易如反掌。

就在领导们动不动说大话、拍胸脯时,他们的兑现就显得合不上拍了。真正到了日子,一看兑现不了,就避重就轻能躲就躲了。“重承诺轻兑现”是造成企业社会形象不佳、信用下降、企业内部矛盾及员工抱怨甚至流失的罪魁祸首。承诺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激励人们的信心,鼓起人们的勇气,也能打击人们的决心与勇气,把握好承诺与兑现的尺度,是每个领导的必修课。

因此,领导们不要信口开河,有一分说半分,给自己与别人都留点余地,切莫过了嘴瘾,伤了信用,否则得不偿失,遗恨终生。

2.咬字不清

有的人在谈话中,常常会有些字句含含糊糊,叫人听不清楚或者误解了他的意思。所以,不说则已,只要开口,就最好把一个字当作一个字,清楚准确地说出来。

3.话有杂音

这比喜欢用多余的字句更令人不舒服,在说话的时候,加上许多没有意义的杂音。例如,一面说着话,鼻子里面一面“哼哼”地响着,或是每说一句话之前,必先清清自己的喉咙,还有的人一句话里面加上几个“呃”字……这些杂音会使人产生一种生理上的不快之感,好像给你精彩的语言,蒙上一层灰尘。

4.用字笼统

有许多人喜欢用一个字去替许多字,比如,他在所有满意的场合,都用一个“好”字来代替。他说:“这歌唱得真好。”“这是一篇好文章。”“这山好,水也好。”“这房子很好。”“这个人很好。”……其实,别人很想知道一切究竟是怎样好法。这房子是宽敞,还是设计得很别致呢?是材料很结实吗?这人是很老实呢,还是很慷慨、很喜欢别人呢?单是一个“好”字,就叫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还有这样的人,用“那个”这两个字代替几乎所有的形容词,例如,“这部影片的确是很那个的。”“这件事未免太那个了。”“这封信叫人看了很那个的。”……这一类毛病,主要是由于头脑偷懒,不肯多费一点精神去寻找一个适当的恰如其分的字眼。如果放任这种习惯,所说的话就容易使人觉得笼统空洞,没有内容,因而也就得不到别人适当的重视了。

5.过于夸张

喜欢用夸张的语言去强调一件事物的特性,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但也有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采用这种说法。例如,“这个意见非常重要。”“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戏剧。”“这种做法是极端危险的。”“这个女人简直是无法形容的美丽。”……如此这般,讲得多了,别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你所夸大的字眼都大打折扣,这就使你语言的威信大为降低了。

6.逻辑零乱

在叙说事理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层次清晰,条理分明。所以,在交谈以前,必先在脑子里将所要讲的事物好好地整理一下,分成几个清楚明确的段落,摒除许多不大重要的细节。不然的话,说起话来就会拖拖拉拉,夹杂不清了。特别是当一个人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时候,更容易因为特别起劲,巴不得把所见所闻全盘托出,结果却叫人听起来非常吃力。

7.矫揉造作

矫揉造作有多种形式的表现,有的人喜欢在交谈中加进几句英文或法文;有的人喜欢在谈话中加进几个学术性的名词;有的人喜欢把一些流行的字眼挂在口头;有的人又喜欢引用几句名言,放在并不适当的地方。这会让人觉得你在卖弄学识,故作高深,还不如自然、平实的言语更容易让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