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我们如果能因事物的条理,因势利导,因时推移,因敌人的变化而变化;能顺乎自然,顺人自为,顺物自化,顺故自理;再制时而为之机,因机而为之策,应天而为之理,因理而为之治,这样国家没有不强大的,政策没有不完善的,事业没有不振兴的,战争没有不胜利的。
所以,顺因而应,应而能顺,顺而能乘,乘而能制,制而能有,有而能利,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沮丧抑郁时不可决断大事
他人都已放弃了,自己还是坚持;他人都已后退了,自己还是向前;眼前没有光明、希望,自己还是不懈努力。
人在感到沮丧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手解决重要的问题,也不要对影响自己一生的大事作什么决断,因为那种沮丧的心情会使你的决策陷入歧途。
一个人在精神上受了极大的挫折或感到沮丧时,需要暂时的安慰。在这个时候,他往往无心思考其他任何问题。当女子们爱到了极大痛苦或失望后,她们竟会决定去嫁给自己并不真心爱着的男子,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男子们有时竟然会因为事业遭受暂时的挫折而宣告破产,但实际上只要他们继续努力下去,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有很多人在感受着深度的刺激到痛苦时,他们竟会想到自杀。虽然他们明明知道,所受的痛苦是暂时的,以后必然能从中解脱出来。因此,当人们的身体或心灵受着极大痛苦时,他们往往就失掉了正确的见解,也不会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希望彻底断绝、精神极度沮丧的时候,要做一个乐观者,仍然能够善用理智,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真正地显示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人。
那么,在什么时候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究竟是否有真实的才干呢?当一个人事业不如意,朋友们都劝他放弃这项工作,说他在做着注定无法成功的事情,说他是多么的愚蠢时,而他仍然抱着坚毅的精神,努力地工作着,才最能显出他的真实才干来。
有很多年轻的作家、艺术家和商人,在他们的职业活动遭到挫折的时候,立刻就会放弃他们的职业,转而去从事完全不适合他们天性的职业。到了后来,虽然对所选择的新职业也完全没有了兴趣,也只能勉强去做,因为他们怕再跌上一跤,遭到他人的讥笑。
那么,在什么时候最感需要智慧和机智呢?那就是当一个懦夫向他说着种种引诱的话时,比如:“你做这件事情,是多么愚笨呀!你既无方法,又无力量,你不回家去享受天伦之乐,
如果因自己的工作而作出牺牲,是多么的愚笨呀!与其在工作中付出更大的牺牲,不如早早回家为妙。”
有许多年轻人受了上述观念的种种引诱,所以一遇挫折便思念家乡,随即抛弃职业,离城返乡,回归了他们原本要努力挣脱的生活。但他们不知道,只要坚持片刻即见光明,他们的职业也会立告成功。还有许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到国外去学习研究音乐和艺术,因为受了挫折和思念家乡的缘故,便半途辍学回国了,而到了后来又后悔莫及。
又有许多学医的学生最初非常热忱,但是学到中途就感到解剖学和化学的辛苦,他们也嫌在实验分析室里所见到景象可恶,于是就产生了厌恶的态度,终于离开了学校,回到家里。因为他们缺乏勇气去继续研究,一遇挫折掉头就走,终究做不成一名医生。还有一些年轻人因为一心想做大律师,便进法学院专攻法律,但是后来读到法律上艰深繁复的部分,便会完全失望,立刻中止研究,以为自己生来就不是做律师的料。
一些从未出过远门的学生进了大学后,由于思家心切,往往决定退学回了故里,回家以后,又觉得自己立志不坚遂生无穷的懊悔。
他人都已放弃了,自己还是坚持;他人都已后退了,自己还是向前;眼前没有光明、希望,自己还是不懈努力——这种精神,才是一切创造家、发明家和其他伟大人物能够成功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听见一些上了年龄的人说这样的话:“倘使我一开始就努力,即便遇到挫折,但仍旧照着我的志向去做,恐怕已经颇有成就了。”许多人都是在壮志未酬和悔恨中度过自己的晚年,这种悔不当初的懊丧,都是由于他们年轻的时候立志不坚,一受挫折便中止了自己的努力。
不管前途是怎样地黑暗,心中是怎样的愁闷,你总要等待忧郁过去之后,才决定你在重大事件上的步骤与做法。对于一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要有最清醒的头脑和最佳的判断力。在悲观的时候,千万不要解决有关自己一生转折的问题,这种重要的问题总要在身心最快乐、最得意的时候去决断。
在脑中一片混乱、深感绝望的时候,乃是一个人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在这时人最易作出糊涂的判断、糟糕的计划。如果有什么事情要计划、要决断,一定要等头脑清醒、心神镇静的时候。
在恐慌或失望的时候,人就不会有精辟的见解,就不会有正确的判断力。因为健全的判断,基于健全的思想;而健全的思想,又基于清楚的头脑、愉快的心情。因此,忧虑沮丧时千万不要作出决断。
所以,一定要等到自己头脑清醒、思想健康的时候,来计划一切。人在感到沮丧的时候,精神便会分散,无法集中起来。态度上的镇静、精神上的乐观和心智上的理性是消除沮丧、
进行健全思考的前提。
第四计收放自如
心胸开阔,豁达大度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一是能对人对物做到无尽的奉献,二是有广博的胸怀,能容天下难容之物和事。孔子无疑是儒家心目中的大圣人。《论语》中记载了孔圣人有大海般胸怀的种种言行。他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孔子年轻时家庭贫苦,所以各种低贱的事都能干。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但说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他的这种包容万能的好学精神是无所不在的。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次,楚国大臣叶公问他的学生子路,你的老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一时难以说清,只好回去请教孔子,孔子便说:“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其意是说,你何不说:我的老师热衷于学问,有时连饭都忘了吃;如果对一件事感兴趣,就会不知厌倦,而忘掉了一切烦恼忧愁;并且从来不感到自己渐渐老了。如此等等。孔子待人,更是具有标准的忠恕精神。他的学生说,老师温和中又有严厉,相貌威严但不猛烈,恭敬又不使人受拘束。他自己的待人观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从不主观处理任何事情。对于世人梦寐以求的富贵,他却有自己独特的观念”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由此可见,孔子称之为圣人,真是受之无愧。
在社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由于认识水平不同,有时造成误解经常会产生矛盾。如果我们能有较大的度量,以谅解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样就会赢得时间,矛盾得到缓和。相反,如果度量不大,即使丁点大的小事,相互之间也会争争吵吵。斤斤计较,最终伤害了感情,也影响了友谊。
古人常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佛界也有一名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些名句、名联无非是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
豁达大度说起来容易,实则做起来很难。它要求人们在社交场上,必须抑制个人的私欲,不为一己之利去争、去斗,也不能为了炫耀自己而贬低他人。
偏见往往会使一方伤害另一方,如果另一方耿耿于怀,那关系就无法融洽。反之,受害的一方具有很大的度量,能从大局出发,这样就会使原先持偏见者,在感情上受到震动,导致他转变偏见,正确待人。
历览古今中外,大凡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仁人志士,无不大度为怀;反之,鼠肚鸡肠、竞小争微、片言只语也耿耿于怀的人,没有一个成就了大事业,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人。
郭沫若是一个大度之人。他虽与鲁迅之间“曾用笔墨相讥”,但他在鲁迅逝世后,没有趁“公己无言”时前来“鞭尸”,而是挺身站出来捍卫鲁迅精神,同时对以前“偶尔闹孩子气和拌嘴”,还“深深地自责”,诚恳地表示:“鲁迅先生生前骂了我一辈子,先生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其情多么可敬,其辞多么可感。
只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就能做到豁达大度。把一切都看作“没什么”才能在慌乱时,从容自如;忧愁时,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常;胜利时,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
只有如此放得开的人,才可能是豁达大度的人。
识时务,知进退
“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所以当一个人的名利、权位志得意满时应该见好就收,要有急流勇退的明哲保身态度,尽早觉悟。“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我国历史上,能“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等明智的功成身退,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做人处事的绝好借镜。反之,如果在紧要关头不能做到急流勇退,到头来只会像伍子胥一样被摘下头颅挂于城门之上,难免像李斯一般发出“出上蔡东门逐狡免岂可得‘出’”的哀鸣,会像萧何那样蒙受锒铛入狱的凌辱,会像韩信那样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现实生活中“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不是更能证明此中道理吗?
现实中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都向往着高官厚禄,富贵荣华。然而,“功成身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战国时代,有位叫商鞅的政治家,在秦孝公时,以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的功绩,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巩固了秦国的统治。然而,他最大的不幸,就是触犯了原来是他强有力的靠山的孝公,晚年遭到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荣华,顿时化为乌有,死后仍骂声不绝。
当初,他为孝公断然采取极其严厉的政治改革措施,虽为秦国政治清明,富国强兵做出了本贡献,但改革也触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一时间在朝野上下树起了数不清的政敌。有孝公支持,政敌对他也无可奈何。当时他也使孝公感到威胁。《战国策》中记载:“孝公疾起,传位商君,商辞而不受”。是孝公生前故意传位,以试他心,可见商鞅已见疑于主子。
这时他本应主动“功成身退”隐遁避险。另有赵良引用“以德者荣,求力者威”之典故力劝商鞅隐退,可商鞅在“退”字上欠火候,不以为然固执己见。最终,孝公将他驾空,政敌也伺机报复,当秦孝公一去世,反对派们在新王即位后,纷纷策谋陷害他,终在谋反罪名处以极刑。
商鞅之所以惨遭毒手,是他太不识时务,只知进,而不识廉知耻,故而引起众怒,不死将何”
至于隐退与否,因人而异。最后理想的结局,当属“功成身退”、“告老还乡”能保平安,
此乃“天之道”也。历代用人者也都倾向于录用“知退者”,因喜退者识廉知耻,忠心弥坚,极少生事。
自古以来,凡在进退上处理不当者,都会使一生功绩毁于一旦,身败名裂,遗恨永年。
处境尴尬时自找台阶
吕坤在《呻吟语》中说:老百姓能够安居,那是国君的太平;国君和人民都能安业,是人臣的太平;五谷丰登,是老百姓的太平;大小和顺,是一个家庭的太平;父母身体健朗,是子女们的太平。同样,如果一个人心无连累牵挂,心境就太平。要想做到心无连累,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摒弃世俗的欲念,清心寡欲来保养心性,要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才能让心境太平。心境太平,自然能对身外之物处之泰然,平和安详。
我们常说“自嘲”,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嘲讽自己,它也是一个人心境太平的表现。它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从而改变对你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适时适度地“自嘲”往往会收到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效果。
社交中,当你陷入尴尬境地时,借助“自嘲”往往能使你从中体面地脱身。在一次盛大执行宴会上,服务生倒酒时,不慎将酒洒到了坐在边上的一位宾客那光亮的秃头上。服务生吓得不知所措,在场上目瞪口呆。而这位宾客却微笑着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使全场人闻声大笑,尴尬场面即刻打破了。借助“自嘲”,这位宾客既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又维护了自我尊严,消除了挫折感。
每个人都喜欢被赞美,不喜欢被人嘲讽。殊不知,“自嘲”能体现一种潇洒的情态和人生的智慧。抗战胜利后,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家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并特邀梅兰芳等人作陪。宴会开始,大家请张大千坐首座。张大千风趣地说:“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陪末座。”梅兰芳和众人听了都不解其意。于是张大千解释说:“不是有句话讲‘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吗?梅先生唱戏是动口,我作画是动手,我理该请梅先生坐首座。”满堂来宾听后为之大笑,并请两个人并排坐了首座。张大千自称为“小人”,好似自贬,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它表现了张大千的豁达胸怀和谦虚美德,又制造了宽松和谐的交谈氛围。
可见,适时适度地“自嘲”,是不失为人的一种良好修养,也是一种充满魅力的交际技巧,有时能更有效地维护自尊,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然而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或不分时间、场地滥用“自嘲”,或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地“自嘲”是万万不可取的。
擅用幽默化解压力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把别人的小缺点或偶尔的小疏忽拿来作笑料,说点俏皮话,特别是带有一定幽默感的取笑,对于活跃气氛,调节人际感情,也不是不可以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有益的。但是说笑要掌握好火候,要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因为这是善意的,友好的,健康的笑话。在说笑时,切忌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和不愿公开的隐私为笑料,因为这不但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表明了自身缺乏道德修养。还有一种说笑是嫉妒的表现,是不满的发泄,形成为挖苦和讽刺,甚至是人身攻击,这种说笑其实是表现了说笑人本身的愚蠢,是一种完全没有修养的小人所为。
幽默是一种说笑艺术。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如能来点幽默,就有可能很快得到解决,因为幽默是一种才华,是一种力量,它是人类面对共同的生活困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明。它以愉悦的方式方法体现人的真诚、大方和善良的心灵。它是追求向上者希望和他人搞好关系不可缺少的东西,也是大家希望减轻自己人生重担所必须依靠的“拐杖”。
一般具有幽默感的人,都具有一种超群拔众的人格,能自在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同时,独立应付任何困境。当爱迪生致力于制造白炽灯泡的时候,有一位毫无幽默感又缺乏想象力的人取笑他说:“先生,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爱迪生听后回驳道:“我的成就是发现了一两百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说完,自己先纵声大笑起来。这句妙语后来被世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