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给人戴“高帽”
恭维别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谓的“拍马屁”、“阿谀”、“谄媚”,都是技艺拙劣的高帽工厂加工的伪劣产品,因为它们不符合赞美和恭维的标准。
高帽尽管好,可尺寸也得合乎规格才行。滥做过重的高帽是不明智的。赞扬招致荣誉心,荣誉心产生满足感,但人们发现你言过其实时,常常因此感到他们受到了愚弄。所以宁肯不去恭维,也不宜夸大无边。
过分粗浅的溢美之词同时会毁坏了你的名声和品味。不论用传统交际的眼光看,还是用现代交际的眼光看,阿谀谄媚都是一种卑鄙的行为。正人君子鄙弃它,小人之辈也不便明火执仗应用它,即使被人号称的“拍马行家”或“马屁精”,也会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孔老夫子有话:“巧言令色鲜矣仁。”毛泽东生前也多次批评过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的庸俗作风。可见,阿谀谄媚者,无仁无义、俗不可耐。
在现实的交往中,大凡向别人敬献谄媚之词的人,总是抱着一定的投机心理,他们自信不足而自卑有余,无法通过名正言顺的方式博取对方的赏识,表现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好采取一种不花力气又有效益的途径——谄媚。
如何做好高帽呢?
(1)恭维话要坦诚得体,必须说中对方的长处。
人总是喜欢奉承的。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
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言词会反应一个人的心理,因而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
(2)背后称颂效果更好。
罗斯福的一个副官,名叫布德,他对颂扬和恭维,曾有过出色而有益的见解:背后颂扬别人的优点,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
这是一种至高的技巧,在人背后称扬人,在各种恭维的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兴的,也最有效果的了。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人在我们背后说了许多关于我们的好话,我们会不高兴吗?这种赞语,如果当着我们的面说给我们听,或许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虚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诚心的,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觉得悦耳呢?因为那是赞语。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拉拢一个敌视他的属员,便有计划地对别人赞扬这部属,他知道那些人听了以后,一定会把他说的话传给那个部属。
(3)别像一个暴发户花钱那样,大手大脚地把高帽扔得到处都是。
对于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谈。要等你找出他喜欢的是哪一种赞扬,才可进一步交谈。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恭维别人,有的人不吃这一套。
高帽就是美丽的谎言,首先要让人乐于相信和接受,所以就不能把傻孩子说成是天才,那样会让人感到离谱;其次是美丽高雅,不能俗不可耐、低三下四,糟塌自己也让别人倒胃口;再者便是不可过白过滥,毫无特点,不动脑子。
赞美人要准,吹捧人手法要新
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哪一种赞美最有效呢?依笔者之见,最好避免以对方的人品或性格为对象,而称赞他过去的成就、行为或所属物等看得见的具体事物。如果赞美对方“你真是个好人”,即使是由衷之言,对方也容易产生“才第一次见面,你怎么知道我是好人”的疑念及戒备心。
如果赞美过去的成就或行为,情况就不同了。赞美这种既成的事实与交情的深浅无关,对方也比较容易接受。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称赞对方,而是称赞与对方有关的事情,这种间接奉承在初次见面时比较有效。如果对方是女性,则她的服装和装饰品将是间接奉承的最佳对象。
我和不少朋友的全家都相处得很好,其中与一家夫人的友谊甚至比和她丈夫的友谊更为深厚,当然我们之间的关系绝不会使人产生误会。本来我只认识她的丈夫,那么我怎么成了她全家的朋友呢?起因是在与她初次见面的那次宴会上我随便说出的一句话。
当时,我被介绍给这位朋友的夫人,由于当时没有适当的话题,就顺口说了一句“你配戴的这个坠子很少见,非常特别”,企图以此掩饰当时的尴尬。我说这句话完全是无意的。因为我根本不懂女人的装饰品。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坠子果然很特别,只有在巴黎圣母院才买得到,这是她的心爱之物。随便说出的这句话,使夫人联想起有关坠子的种种往事,从此我们便成了好朋友。
要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称赞不得法,反而会遭到排斥。为了让对方坦然说出心里话,必须尽早发现对方引以自豪、喜欢被人称赞的地方,然后对此大加赞美,也就是要赞美对方引为自豪的地方。在尚未确定对方最引以自豪之处前,最好不要胡乱称赞,以免自讨没趣。试想,一位原本已经为身材消瘦而苦恼的女性,听到别人赞美她苗条、纤细,又怎么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呢?
我有一位关系密切的编辑朋友,长得很像一位著名演员。每当我和他一起到饭店去,初次见到他的服务小姐们,都会对他说:“嗨!你长得真像电影明星!”的确,无论是他的容貌还是气质都与那位演员非常相似。一般而言,说某人很像名演员,是一种恭维之词,被称赞的人通常不会不高兴,但我这位朋友的反应却不同,听了服务小姐的奉承后,原本不喜欢开口的他,变得更加沉默了。
服务小姐可能是半真半奉承地说出那些话,但是,对方不予理会,她们也只有流露出诧异的表情。然而,这位朋友的反应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服务小姐的赞美根本不得法。他了解自己的缺点,就是容易给人冷漠的印象。而那位电影明星在屏幕上所扮演的正是冷酷无情的角色。所以,如果说他酷似那位电影明星,这哪里是在赞美,分明是指出了他的缺点。
另外,从第三者口中得到的情报有时在初次见到对方时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所得到的情报当面夸奖对方,当然也是为了自己主动。但是,如果你将这些情报、传言直接转述给对方,恐怕只会遭到轻蔑。因为满街飞舞的有关他的传言就是人们对他公认的名声。对此他已经听腻了,甚至麻木了,如果你旧事重提,对方表面上也许付之一笑,内心却十分厌烦,甚至会说:“看!又来了!老一套!”而将你打入他以前认识的很多平庸者的行列。
有关对方的传言,对你来说即使十分新鲜,也应避开这些陈旧的赞美之词,而大大赞美他较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正如现代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著作《不道德教育演讲》中的将军,
一听到别人称赞他美丽的胡须便大为高兴,但对于有关他作战方式的赞誉却不放在心上。
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大概不少人赞美军人,不论在这方面怎样赞美他,也只是赞歌中的同一支曲子,不会使他产生自我扩大感。然而,如果你对他军事才能以外的地方加以赞赏,等于在赞词中增加了新的条目,他便会感到无比的满足。
赞美人要出其不意高人一等
人是感情动物。被别人赞扬时,都会露出喜悦的神情。尽管知道那不过是阿谀奉迎,也不会产生厌恶感。有些人听到言过其实的赞美词,会得意洋洋,倘若再加奉承,更会飘飘欲仙。
赞美话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活用赞美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关键。而且赞美不嫌多,若只说一次便再也不说了,其效果就难以发挥,若能扶梯式地不断上升,就能达到上乘效果。
赞美别人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一般优点的赞美,一种是对大家不注意的细微优点的赞美。两相比较,后一种赞美更容易使人喜悦。
法国某将军屡战屡胜,当别人称赞他是了不起的军事家时,他无动于衷,因为他已确认自己打胜仗是当然的事了。而当有人指着他的发须说,“将军,您的发须真可与美髯公相媲美”,将军欣然地笑了。
又如,女性对自己的五官、仪表、体态优点都非常清楚,若在上面作文章,只会使她觉得多余,甚至被认为是虚伪的奉承。但若在对方不以为然的部位上作文章,肯定对方的不为人注意的优点,对方便会喜不自胜。
对专家、教授赞美他的业余爱好,比如说某某数学教授的书法很不错,比赞美他的专业成就更会得到他的好感。
甜言蜜语多多易善
人们常说,情人的话是最不值钱的,又是最值钱的。不论是一见钟情的少男少女,还是同舟共济几十年的老夫老妻,绵绵情话总是说了又说,讲了又讲。每每听到爱人说“我爱你”,
总是能激起万般柔情,千种蜜意。恋爱总离不开交谈,这似乎是经验之谈,对初次相见的男女来说尤其如此。
已婚夫妇也需要交谈,虽然说情感的交流是多渠道,但语言交流是到什么时候也淘汰不了的。
艾莉结婚刚进入第三个年头,就和丈夫分居了。她对律师说:“他一定是有问题。每天回家很少和我讲话,吃完饭就一下躺到沙发上看电视,再也不想起来,一直到深夜。看完最后一个电视节目,就爬上床,也不问我是否劳累,是否有兴趣,就要求作爱,一句多情的话也没有,仿佛情话都在结婚以前说完了,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艾莉需要的并非什么奢侈品,只是丈夫那柔情蜜意的私语。
亲切的私语是恋爱中的男女所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在进餐或是放松时的亲切交谈,可以称得上是爱情的一种“情感增效剂”。
美国加州医学院精神与心理临床研究专家巴巴克说:“对许多妇女来说,谈爱与感受到爱远比性交更重要。尤其对那些忙于家务、整天带孩子的妇女来说,更是如此。那种巧妙的、带刺激性的私语往往使她们获得真正的快慰。”
42岁的卡克与达娜已结婚8年,他记得曾一度羞怯于向妻子倾吐自己满腔的爱。“有一天晚上,我深吸了一口气后,滔滔不绝地向她倾诉了对她的柔情,对她的爱恋。我告诉她:对我而言,你是世界上最不平常的女子。我这翻热情溢益的话使她万分激动,连我自己也感动不已。现在,我一有机会便向她表露我的衷肠,而我每次都觉得感情比以前更为炽热。”
可是,应该说什么呢?怎样说才能使说的人不致于做作,听的人不觉得肉麻呢?“当你感到一股穿堂风吹过或觉得闷热时,你说些什么呢?你会脱口而出说:‘真凉快!’或‘真热!’无须多想,也用不着长篇大论,爱的语言也是这样。如果你正和爱人一起呆在屋里,你觉得能和她在一起真高兴,那你就对她说:‘和你在一起我真高兴。’”
大家所熟知的大文豪马克吐温常常把写有“我爱你”、“我非常喜欢你”的小纸条压在花瓶盘子下,给妻子一分意外的惊喜。这种习惯伴随他们生活的一生。可见,甜言蜜语绝非多此一举,而是恋人们增进感情的一种良好途径。
良言处处暖人心
称呼,往往是待人接物时说出的第一个词,它好像是一个见面礼,又好像是进入社交往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以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这要根据对放手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和交往的场合,以及双方的关系来决定,不可能有统一的固定形式。
过去,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眼看已近黄昏,可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正在着急,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背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口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个“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拔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头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个故事所以流传很广,是因为它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见了陌生的长者,一定要呼尊称,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比如:“老爷爷”、“老奶奶”、“大叔”、“老先生”、“老师傅”,等等。
称呼还必须区分不同的职业。对工人、司机、理发师、厨师等称呼为“师傅”。但是时下许多青年人,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口称“师傅”,这样难免就会闹出笑话。
几个年轻人结伴到承德避暑山庄去旅游。这天他们从避暑山庄出来,想去八王庙,为抄近路,两个小伙子上前去问路,正遇上一个卖茶叶蛋的姑娘。一个小伙子上前有礼貌地叫了声:“小师傅!”开始这姑娘没有答应,小伙子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声叫了一声。立刻激怒了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饶人,气呼呼地说话:“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伙子还算有涵养,压了压火气,没有发作。本来是有礼貌地问路,反倒挨了一顿骂,这是为什么?后来他才知道,当地农民管和尚、尼姑称为师傅,一个大姑娘怎愿意听人家称她为“小师傅”呢?难怪那位姑娘发脾气。
总之,称呼人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得体的称呼,会使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加大方,更加受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