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6计交际
6910300000002

第2章 火眼金睛

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眼睛比嘴巴更会说真话——这句话可说是一句名言。它不仅能让我们看见多彩多姿的世界,欣赏各种不朽的自然杰作,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探测到他人的内心世界,无论一个人心里正在打什么主意,他的眼神都会立刻忠实地反映出来。

眼睛是人类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经由眼神,可达到交换彼此意见的目的。就像刚才所说,人类内心的所思、所虑,不管对方嘴里说得如何动听,其眼神也会出卖他自己。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在交谈时怎样从对方的眼神和视线里探出对方的真正意图。

(1)和你谈话时,并不看你,即使你在对他说些什么,他的眼光也是遥视远处。

在说话进入正题的时候,对方时而移开眼光向远处的话,不是他根本不关心你说些什么,就是正在算计某些事情。特别是你决定和她结婚的女性,在你谈到严肃的话题时,时常把眼光移向远处,东张西望的话,我们可以判断,她内心正在进行着各种打算。

(2)瞪着你不放时。

遇到对方有“啊!事到如今,听天由命吧!”这种态度,则表示越到自己的谎言或罪过即将被揭穿时,越会显示出的这种故作镇定的姿态。

(3)对方眼神忽东忽西的时候。

当某人内心正担忧某件事,而无法真正坦白地说出来的时候,他会有这样的眼神。可理解为对你有自卑感,或正想欺骗你。当你和朋友见面的时候,看到对方灰暗的眼光,就应该想到对方有不顺心的事或发生了什么意外的事情;而当你和对方交谈时,对方的眼睛突然明亮起来,则表示你的话正触着了他的心灵和兴趣。

在交际过程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眼睛确实会传达出内心的想法。下面,是从对方视线中识破对方心理的一些其它方法。

(1)虽然想着对方,但总是装出左顾右盼的样子,这不但表示对方具有强烈的关怀,而且他也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意思。

(2)将视线集中于对方身上,很快地收回自己的视线的人,大多属于内向性格者。

(3)将视线落下来看对方,表示有意对对方保持自己的威严。

(4)尽量开拓视野,或者视野的方向变化得很厉害的人,这种人大体上怀有某种不安和警戒之心。

(5)有些人一旦被别人注视的时候,会忽然将视线躲开,这些人大体上都怀有自卑感,或有相形见绌的感受。交际中观察表情与动作人的第一印象是最不容易磨灭的,长相凶恶的人谁也不喜欢,没有自信的人总是让人觉得缩头缩尾。有些人就是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这也不过是长相给人的印象罢了。只是这第一印象往往与事实相差不远,这正是长相的重要性。而表情就比长相更说明问题。

人类的心理活动颇为微妙。自古就有“表情乃心境的一面镜子”之说。无论人们的心理变化多么神秘莫测,总是会反映到他们的面部表情上。当你遇到高兴的事情,脸颊肌肉会自然松弛;遇到悲伤的事情,便会呈现一副哭丧的脸。可见,表情较语言更能明显地向外界传达一个人的内心动向。不过,以表情窥视人心,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美国心理学家拜亚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让一些人表现愤怒、恐怖、诱惑、无动于衷、幸福、悲伤等六种表情,再将录制后的录相带放映给许多人看,请观众猜何种表情代表何种感情。结果,观看录相带的这些人,对此六种表情,猜对者平均不到两种。可见,表演者即使有意摆出愤怒的表情,也会让观众以为是悲伤的感情。

更麻烦的是,人们常常为了不使他人察觉自己的感情意向,便设法隐瞒自己的表情。例如洽谈业务的双方,甲方明明在很高兴地倾听乙方的陈述,且不时点头示意,似乎很想与乙方交易。乙方也因此对这笔生意充满信心。没想到甲方最后却表示:“我明白了,谢谢你,让我考虑一下再说吧。”这对乙方而言无疑是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上述两个例子说明,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无法从表情了解对方直接的感情表现,或无法由做作的表情识破对方隐瞒着的本意的原因,在于识人者的经验不多,人不愿直接表现感情,即压抑自己的起初情感,但会以脸部肌肉动作,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表现出来,无论以哪种方式来表现,由于这种做法都使当事人相当痛苦,故其表情与动作便会呈现出非比寻常的不平衡状态。

一位百科全书的推销员曾经透露:一个推销员是否具有成功的推销术,可以从他把样本交给顾客,顾客默默地翻阅之际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假使该推销员漫不经心地浏览起房间陈设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推销员。一般情况下,老练的推销员大都会目不转睛地注视顾客的表情。最好坐在顾客侧面,因为每个人脸部的侧面肌肉的变化较为明显。顾客在翻阅样本的同时,脑海里也正在盘算是否要买。其心意虽然故意不表现在脸上。但是,我们能够从其脸部的微妙变化看出端倪。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成不变的所谓“无表情”者,他们无论听到什么话,或看到什么事物,都会像刻意扼杀感情那样,毫无表情。许多人遇到这种表情的面孔时,都不知所措。其实,无表情并不表示没有感情。随着他们内心的变化。脸部肌肉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否则,将显得很不自然。”“无表情”者实际上蕴藏着多种感情。

人们也许会认为,谎言可以掩饰,可以装作若无其事,可以不反应在面部表情上,可实际上呢?

人的嘴巴可以说谎,但人的机体绝不会说谎。当人们受到惊吓、遇到喜事或者产生恐惧感时,情绪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手心、脚底以及腋下汗腺细胞的兴奋。这是由于大脑皮层前运动域或间脑视床下部发生的兴奋通过交感神经导致汗腺细胞的兴奋。

我们知道,大脑皮层前运动域与视床下部都是自律神经的中枢,它们与情绪的争剧变化以及行为前的思维冲动具有密切关系。所以,情绪的急剧变化会同时导致手心、脚底汗腺的兴奋。

当人们遇到突然的变故时,全身的肌肉会出现特有的收缩现象,并进入行为前的准备状态,这时如果能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手心、脚底早已被汗水浸湿了。

人们的理智动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情感则是非语言的。当一个人的语调、手势等非语言信息与所说的不一致时,真正透露其情感的是表达方式而非表达内容。研究传播学的人都知道,情感信息有90%以上是非语言的。我们多半在无意识中接收这类信息(如语调中的焦虑或手势中的烦躁),我们不会特别注意信息的性质,而只是无言地接收,然后做出无言的反应,这种能力通常也是透过非语言的形式学习的。

眼光与视线。眼睛的清浊,极为重要。睡眼惺松的人,一眼看去就是一副傻相;而眼睛雪亮,目光炯炯的人,自然显得聪明伶俐。演技绝佳的演员靠眼睛表演。若某个歌星演唱时目光呆滞,绝不可能成为名演员。目光的明亮有神或昏浊呆滞,反映一个人的阅历、见识、聪愚、心境等。一个饱经风霜的政治家或一个满腹学问的知识分子,跟一个生活圈子很小的家庭妇女或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夫的目光就是不一样。目光呆滞的人,难得有什么人生自信。相反的人,则多有自信。

另外就是初见面和交谈时的视线。打招呼时,眼光不定,或逃避别人的眼光,这有时是不尊敬及不礼貌的表示,而有时不是本身没有礼貌,而是自卑作祟。有的人交谈时一直不看对方的眼睛,多数情况下,是胆小、没信心、怕难为情、畏缩。情侣初次相会,常常这样。大人物的眼睛很难对付,他们讲话或听别人讲话时,不会从对方的脸上移开视线。这是他们心底没有懦弱的缘故。不过,有时女性面对男人常常躲闪视线,则不一定是自卑,而另有心态。

坐姿与动作。左腿交叠在右腿上,双手交叉放在腿跟两侧。这种人有较强的自信心,他们非常坚信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堂堂正正盘腿的人,也是充满自信的人。深深坐在椅子上的人,在心理上处于优势或想处于优势。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用“点头”或用“摇头”,以示自己对某件事情看法的肯定或否定。这也是自信者的动作。

大腿分开,脚跟并拢,两手习惯于放在肚脐部位。这种人很有男子汉气概,有勇气,也有果断力。他们一旦考虑了某件事情,就会立即去付诸行动。

这种人与人谈话时,只要他一动嘴,一定会有一个手部动作,推双手、摆动手、相互拍打掌心等等,好象是对他说话内容的强调。他们做事果断、自信心强,习惯于把自己在任何场合都塑造成一个主导型人物,很有一种男子汉的气派,性格大都属于外向型。

还有,握手时,使劲回握自己手的人,是富于主动充满自信的人,握手时无力的人,缺乏魄力,性格软弱。

从名片和花钱上看准人

有时,当你接到这种名片,就被这花花绿绿的东西搞得无所适从。这类名片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此人有生以来拥有的各种职位和头衔,包括××协会名誉顾问等等。

显然,对方是个虚荣心极强的人,深怕别人小看他,所以抬出他的诸多头衔去说服别人:他不是一般老百姓,而是个举足轻重、有社会地位的人物。其实当别的人接过他的名片时,都会暗地里笑他,认为他是个爱面子和无聊的人。

交换名片是彼此表明自己身份的手段,在某些场合下是不可缺的。但也有人在非工作场合或其他非正式的场合里,动不动就掏出名片递给对方,譬如,旅途中刚刚认识不久的伙伴,饮食店里恰好毗邻而坐的人,酒吧里初次相遇的女招待等。为什么要到处散发名片呢?

原来,这些人在评价他人的时候,运用的标准往往是职业和学历,既然以这些来衡量他人,他们自己的名片上当然也就乱七糟地堆砌了一些足以让人赞叹、信任的头衔。这些人以为如此就可使对方认为自己是第一流的人物(因为有第一流的头衔)。可是他们无法察觉到一个事实:头衔并不代表素质。相反,这么做反而让人看透了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卑感。

动不动便递名片的行为,还有以下原因:

想了解一个人,我们通常可通过与这个人频繁的接触来进行,待对其有概括性认识之后,自然就产生了适当的评价。但喜欢递名片的人认为,职业、学历等背景就等于一个人的一切。因此,只有相互交换名片,了解对方的背景,他们才会产生“证实身份”的安心感。

不过,也有一些人不能归述情况。那就是每当升迁、荣调,名片上有了新头衔时,一般人都迫不及待地渴望散发。另外,推销员为洽谈商务,增加联系,也会随时散发名片。

所以,由名片的使用情况来认识人,的确是一门学问。

从花钱上看,较为有趣的例子,是那些支出显著不平衡的事例。例如:有些人不太重视吃住,仅安身在一般的住房内,也不太重视外表,吃的方面也相当节省;然而,他们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物,却不惜花费巨资。还有些人宁肯勒紧裤带,过一阵紧日子,也要先花钱买摩托车、彩电、音箱、录像机等享乐商品。可以说他们把生活与兴趣的主从关系完全颠倒了。

这种人的内心深处,往往有某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阻碍了他们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社会生活的关切,而逃避到他自己创造的兴趣世界中。至于有意、不适当地挥霍、摆阔,也往往是不自知不自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