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36计用人
6909800000005

第5章 度身量衣(2)

最好的员工会使你的工作变得十分轻松容易,他们与顾客相处也十分容易。那些不会微笑,不积极主动,根本没有想法的人似乎随处可见,雇佣这样的人只会使你变成像他们一样的经理。因此,能否找到最好的员工,也许是你作为经理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如果在这一方面决定正确,今后面临的问题可能就更少。

一定要找到最佳的员工!

从自己出发

创业当老板,聘请了员工,除了要了解员工,也应该了解自己,因为对待员工的态度,常受自己的性格影响。有些老板性格多疑,对员工极不信任,连收银机也不准他们接近,所有款项都要由他经手,他们和员工之间,一定会保持距离,员工有意和老板亲切一些,亦可能被猜疑,自讨没趣。

你也可能是乐天一派,对公司业务永远保持乐观,具有积极性,你的态度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老板积极,他们也会自动地积极。因此,你可以用身教的方式,勤勤恳恳地工作,身为下属,也就不敢怠慢,要和老板看齐。那些见到老板勤恳而自己却懒洋洋的人实在不可救药。

如果你的性格懦弱消极,你不能聘用刚强积极的员工。你船头怕鬼,船尾怕贼,和刚强的员工格格不入,就是聘用了他们,由于性格不合,员工就是有才,你也留不住他。你或许甚至害怕他们的刚强,害怕公司的利益被他们侵吞剥削。

因此,创业以前,你应该先问一问自己,是不是拥有当老板管理员工的性格,没有这种性格,最好是开设一人公司,自已做老板,同时也是会计、文员、秘书、杂役、送货。

在辨论中考察人

辩论有用道理取胜的,有用言辞取胜的。用道理取胜的,先区分黑白是非的界限,再展开论述,把幽微深奥的部分讲清楚后,再讲明全部道理。用言辞取胜的,离开主题和本质,虽然从细枝末节驳倒了对方,却把主旨给弄丢了。偏才之人,才能见解有相同的,有相反的,也有相互间杂的。相同的就相互融合,相反的就相互排斥,相间杂的就相互包容。因此善于与人谈话的人,常根据对方所喜欢的话题来交谈,一旦发觉对方不感兴趣,就马上切换话题,如果不是很有把握,也不随意反诘对方。不善于谈话的,往往说些模棱两可、无关痛痒的话题,如此一来,双方很难进行深入融洽的交流,渐渐地因彼此尴尬而中断话题。善于讲述道理的人,一句话就能讲清一件事或几件事。不善于讲述道理的,一百句话也可能没讲清一件事。如此口罗嗦不清,别人就不会再听他讲话。这是言语论说的三种偏失。

通过论辩,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才学高低,以及才学真假。领导者在量才用人时,如果能制造机会,引发一场争论,让大家唇枪舌剑一番,自己隔岸观火,很容易衡量出上述各点。

(1)说得别人心悦诚服与说得别人哑口无言的人

有的人在与人论辩时,总是摆事实,讲道理,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得人心服口服,不能不服。这种人思路清晰,看问题能抓住本质,反应也快,而且态度从容,不紧不慢,不疾不速,有娓娓道来之势,为人做事有理有据有节,分寸把握良好。这种人稳健大方,从从容容而能机巧变通,可担大任。

另有一种人,在争论中也能取胜,往往说得人家哑口无言,或者说得别人拂袖而去,不再愿跟他争论。这种人多是靠言辞的犀利尖锐而战胜对方的。他们目光犀利,能迅速抓住他人讲话的漏机反驳,穷追猛打让对方手忙脚乱。他们辞采飞扬,妙语如花,又能博得旁人的一些欢笑和点头。但因以对方的不足为立论点,不能正确全面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对方虽败而不服。

这种人机智敏捷,反应迅速,活泼伶俐,一张巧舌能把错说成对,黑说成白,尽管对方和他无理,却在一时之间驳不倒他。他们是业务、外交、法律界好手。但要注意他轻浮不稳的毛病,当心聪明反被聪明误,应引导他们学会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与思考,培养浩然正气,方可成大用。

(2)善于寻找话题与善于与人打交道的人。

与人交谈时,如果大家见解相同相近,就如山水流向大河,彼此融融而洽。如果意见相反,争了几句就负气而去,或者彼此模棱两可,谈得不冷不热,不亲不近,渐渐地因尴尬而止。善于与人交谈的人,当发现彼此观点相悖时,会立刻转换话题,用巧妙的方式不断试探,或采用迂回技术,逐渐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回到主题上去。

这种人富于机智,容易得到大家的好感,而且意志坚定,善于思考和察颜观色,千方百计去实现自己的计划,敢说敢做,且有力量坚持到成功。他们用心智做事,适合担任社会职务。不善于与交谈的,说话往往处于被动位置,公式化的一问一答,或者说些模凌两可的应酬话。一旦说到他感兴趣的话题上,立刻变成了另一个人似的,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语若滚珠,甚至会激动起来,仿佛于寂寞山中遇到知音。听者也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类人对生活有激情,苦苦钻研自己的兴趣所在,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不喜欢热闹地方,而爱清静自处,生活欲望也比较清淡,适合于搞研究工作。

(3)善于讲清道理的人与不善于讲清道理的人

善于讲明道理的人,往往说一不二,是精明强干的人选。

不善于讲清道理的人,讲话稀里糊涂又抓不着关键,说了半天没讲明事情的原因和经过,或者永远打擦边球,说不到本质上去。这种人思路不清晰,头脑混沌,难以担当责任,不宜委派重要事务给他们。

沙里淘金

被埋没的人才有如待琢之玉,似尘土中的黄金,没有得到公众的承认,没有显露出自己的价值。若不是独具慧眼的识才者是难以发现的。千里马之所以能在穷乡僻壤、山路泥泞之中、盐车重载之下被发现,是因为幸遇善于相马的伯乐。千里马若不遇伯乐,恐怕要终身困守在槽枥之中,永无出头之日。许多人才都是被“伯歹”相中,又为其创造了一个发展成长、施展才华的机会,才获得成功的。

领导要想较多较好较快地识别和发现人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听其言识其心志

人才都是尚未得志,他们在公开场合说官话、假话的机会极少,他们的话,绝大多数是在自由场合下直抒胸臆的肺腑之言,是不带“颜色”的本质之言,因而就更能真实地反映和表达他们真实的思想感情。刘邦和项羽在未成名之前,见到秦始皇威风凛凛地巡行,各说了一句话。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则说:“彼可取而代之也!”两个都有称王称霸的雄心,却表现出两种性格,刘邦贪婪多欲,项羽强悍爽直。短短一句话,刘、项二人的志向表露得清清楚楚。

(2)观其行看其追求

一个人的行为,体现着一个人的追求。一个讲究吃喝打扮的人,所追求的是口舌之福和衣着之丽;一个善于请客送礼的人,所追求的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一个干工作吊儿郎当,伺侯领导却十分周到殷勤的人,所追求的是个人私利,等等。任何一个人,一旦进入了自己希望进入的角色,就会为了保住角色而多多少少地带点“装扮相”,只有那些处在一般人中的人才,他们既无失去角色的担心,又不刻意寻觅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他们一切言行都比较质相自然。领导若能在一个人才毫无装扮的情况下透视出他的“真迹”,而且这种“真迹”又包含和表现出某种可贵之处,那么大胆启用这种人才,十有八九是可靠的。

(3)析其作辨其才华

人才虽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有的甚至处在成才的初始时期,但既是人才,就必须具有人才的先天素质。或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略,或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可贵品格,或有“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之举,或有“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过人之处。总之,既是人才,就必然有不同常人之处,否则就称不上人才。一位善识人才的“伯乐”,正是要在“千里马”无处施展腿脚之时识别出它与一般马匹的不同,若“千里马”已在驰骋腾越之中显出英姿,何用“伯乐”识别。

(4)闻其誉察其品行

善识人才者,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受“语浪言潮”所左右。对于已成名的显人才,不跟在吹捧赞扬声的后面唱赞歌,而应多听一听反对意见;对于未成名的人才所受到的赞誉,则应留心在意。这是因为,人们大多有“马太效应”心理,人云亦云者居多,大家说好,说好的人越发多起来,大家说孬,说孬的人也会随波逐流。当人才处在潜伏阶段,“马太效应”对他毫不相干。再者,人们对他吹捧没有好处可得。所以,人们对人才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是心口一致的。用人者如果听到大家对一位普通人进行赞扬时,一定要引起注意。古往今来许多人才都是用人者听到别人的赞誉而得知的。刘备就是听到人们对诸葛亮的赞誉而“三顾茅庐”请得贤才的,周文王也是在百姓的赞誉声中得知渭水边的贤才姜太公的。人才多出身卑微,而出身卑微的人一旦受到人们的赞誉,就是其价值得到了“民间”的承认,用人者就要大胆启有。

因此,领导要想真正认识人才,必须了解三点:他的基本生活情况怎样?他的思想性格是什么?他的工作能力有多大?

在商言商

在中国大陆,许多私营业主靠自己的聪明和艰苦奋斗,创立了自己的企业,他们深知自己的成就来之不易,为了保护自己的事业,他们深知自己的成就来之不易,为了保护自己的事业,他们往往不信任外人,由自己的妻子、儿女或其他亲属来担任企业的要职,殊不知,这样做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身负要职的人对自己忠诚很重要,但再忠诚的人如果胜任不了工作也没有用。小公司中,常常见到重要的职位都由自己的血亲或姻亲占据着。人们普遍认为亲戚是不会背叛自己的,也就是说,他们可靠些。如果是外人的话,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辞职不干,而且辞职后可能会做相同的生意,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如果是自己的亲戚,就不会发生这种事。

在亲戚担任要职的人中,常常有没能力,根本干不了工作的人。如果有这种人在,其他职员就提不起劲,虽说是个无能的“要人”,他们却会自恃“我是老板的亲戚”的自傲感,到处显威风,周围的人对此将无法忍受,人们会变得歇斯底里,一边想这种人能不能早点退休走人。

忠诚是指决不背叛老板和公司,就是无论是好是坏,都要怀有为了老板和公司全身心地奉献自己的愿望。对老板来说,有这种人在自己身边,既省心又放心。

但是从公司经营的角度来看,因为这种人的存在,而使公司的工作处于一种荒疏的状态,就得不偿失了。必须是能胜任工作的人,才能为公司带来利润,才能使公司得以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各种类型的人都很好地组合在一起,并使之发挥最大效力,这也是当老板的一项重要工作。

老板应该有远大的眼光,要想在商界立足,要想使自己的事业成功,必须记住:“在商言商。”一切为了公司,一切为了事业。